一、初中语文课本字词分布统计的结果及价值(一)(论文文献综述)
罗佐领[1](2021)在《初中语文寓言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寓言文体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发展中逐渐被运用到教学中,形成悠久的寓言教育传统。但在中国,寓言用于教学的历史较短,人们对寓言文学价值的关注多过教育价值,对小学寓言教学的研究远多于初中寓言,初中寓言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据此,本文将针对现行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寓言的阅读教学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和策略。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为四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主要是寓言及寓言教学相关情况的论述。首先,明确寓言的定义及主要特征,并对中西方的寓言教学传统进行简要概述;其次,分析寓言在初中生心理、道德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教学价值。第二章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寓言编排情况进行分析。先对寓言篇目进行全面分析,再从教材单元编排的角度,对单元导语、课前提示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部分展开论述,最后明确教材在寓言编排上具有选文分布调整较大、突出寓言文体特征、强调阅读训练等特点。第三章采用访谈、问卷及课堂观摩的形式对目前初中寓言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从调查结果中可知,目前初中寓言教学存在学生对寓言认识不深、积累不足,教师的寓言教学偏重寓意解读、教法模式化倾向严重等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学情与考情相互影响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受小学寓言学习的影响较大,不够重视初中寓言教学以及教师教学研究意识的缺乏等。第四章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首先,应当依据学生学情和寓言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与目标;其次,在寓言阅读教学设计中要突显寓言文体特征,辅之以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并强调寓意解读与寓言知识内化并重;再次,要重视寓言类整本书阅读的积累。总之,在普遍不重视寓言教学的初中阶段,应该从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等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提高寓言文体的利用率,改变寓言教学的现状。
侯静[2](2021)在《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邃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为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创造了充足的条件,但现今将融媒体应用于古典诗词教学的研究却较少。本文针对这一现状,立足于融媒体背景,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结合当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及融媒体使用情况分析,深入探讨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应如何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鉴别传统媒体、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概念,探讨融媒体介入古典诗词教学的可行性,提出媒介资源的获取路径,阐述融媒体古典诗词教学的助益价值。第二部分:通过古典诗词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及选编特点,分析古典诗词的教学价值,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从教师、学生及家长三个方面对融媒体背景下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阐述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策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提出融媒体运用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反思,总结融媒体课程资源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甄选原则及改善措施。
张梦飞[3](2021)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研究》文中提出语文教材是学生知识获取、人格养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官方渠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材中塑造的典型男女人物形象能够增进学生对男女两性人物特质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性别意识、性别价值取向及性别角色规范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及健康人格的养成有着巨大的裨益。本文以部编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综合前人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通过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等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以及教材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对学生性别意识、性别角色的影响。本文共有五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目前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的阐释等,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男性形象、性别角色社会化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对本文采用的社会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进行了理论梳理。第一章是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分析,主要对教材中男性作者的数量、题目中含有性别倾向的篇目、课文中男性人物的数量、插图中人物的性别、精读与略读课文及课后辅助系统中男性人物的数量等外在形象进行了量的统计与分析,初步了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人物的分布。第二章主要从教材中男性人物所处的时代、国别、职业、家庭角色等外在形象及道德品质、心理情绪等内在形象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总结得出男性的内外形象,并通过对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日常观察、游戏活动、教师访谈等方面搜集教师与学生对教材中男性形象的看法,从教师与学生对该版本语文教材的感知层面进行论述,主要探讨了教师与学生是否感知到教材中的男性形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男性形象,以及教材中的男性形象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怎样理解文中的男性形象等方面进行了叙述。第三章主要试图探究该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父权制文化的缩影、教材编者的无意识行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再现、女性作者声音的缺失以及该版本小学语文教材是通过何种形式呈现男性人物的形象:故事情节的刻画、插图的呈现、活动系统的展现。第四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及建议,从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男性形象对学生性别角色社会的影响两方面进行总结。同时,根据前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的呈现特点及形成原因从而提出教材编订与审定、教师层面的建议。在教材的编订层面:首先,教材编者要摒弃性别刻板印象,秉承两性平等的理念编写教材。其次,教材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应该更加多元化、立体化、时代化。最后,增加女性人物数量,丰富女性形象。在教材的审定层面:教材审定部门要制定相关原则和规定,将性别意识、性别平等的理念融入审定工作,为教材编定者树立正确的编订方向。要加强与学科专家、心理学家等社会力量的联系,检核教科书,剔除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在教师层面:教师要对男性形象进行多元化解读,恰当地传递教材中的性别意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因性施教”,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角色行为,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祁朔[4](2021)在《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小说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文体。但是实际的小说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通过对初中小说教学的调查研究,依据新课标以及学生的学情,将文本细读与小说教学结合起来,探究文本细读对小说教学的意义。在调查中总结当前小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究,提出能够应用于初中小说教学的文本细读相关策略。本文在引言部分对文本细读理论进行了概述,其中包括文本细读理论的溯源和发展,对英美新批评派与国内的文本细读的论述,并总结了文本细读在语文教学领域与小说教学实践中的研究现状。第一章是对文本细读的内涵及意义的论述,文本细读可以提高教师对小说文本的解读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语文核心素养。第二章是通过研究初中部编版小说选文,发放初中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的相关调查问卷,了解现在的初中小说文本细读的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在初中小说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文本细读理论素养,小说文本细读能力不足,使用的文本解读方法陈旧,对教科书的使用不充分等原因,导致小说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小说文本细读的理解有误区,对小说语言的细读不充分,教学呈现套路化倾向与忽视对小说助读系统的细读等问题。第三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立足小说文本,根据学生学情以及调查研究的结果,从两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小说教学的文本细读策略。一方面是从根源出发,强化文本细读与小说教学的联系,切实提高教师的文本细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则与初中小说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具体可行的细读策略。首先是对小说语言的细读,例如通过细读小说关键字词、人物称呼和陌生化语言来强化对小说文本语言的细读。其次是对小说叙事视角的细读,可以先通过了解叙事视角,再利用细读叙事者和转换叙事视角的方式对小说容易被忽视的叙事视角方面进行细读。最后是对小说助读系统的细读,助读系统也是文本中的一部分,通过对小说提示类、注释类和图像类助读系统的细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更好地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读。
韩江雪[5](2021)在《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及其落实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7年9月起,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投入使用,该版本教科书清晰地把握了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在潜移默化中陶染人格、形塑灵魂的特征,试图将国家与民族的育人要求熔铸于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也收获健康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在德、智、美三个层面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其具体体现之一是,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大幅增加了文言文阅读量,传达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态度。然而,我们通过对实际教学情况的考察发现,文言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学生失落和文本失落的双重问题,导致文言文的育人价值无从实现,即学生没有从这一饱含传统文化精神的课程中获取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美感升华的滋养。因此,对文言文的育人价值进行细致考察成为必须,这不仅有利于改进当前和未来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还能促进对语文教科书“定篇”类选文的研究,以及丰富文言文的研究视角和路径。该研究选取统编版本的初中段语文教科书中的全部文言文选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访谈与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课例研究法展开研究。研究共分为两部分,从教科书文选层面进行统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育人价值研究是第一步。其目的是审视与考察当前教科书编写的实际情况,这通过思考不同文选对学生学科素养培育的各方面价值和应然的文言文选文体系建构,继而对实然的文言文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编选的商榷意见,从而完善教科书编写和使用实践来实现。具体研究路径是,笔者首先借鉴文学、语言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资源和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情况来创建教科书文选育人价值分析结构的“理想类型”,继而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实际进行量化与质性分析,考察选文在知识、思维、审美和文化方维的价值水平,衡量现实情况与理想层面的差距,提出一些自己的商榷意见。从教学层面进行统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育人价值研究是第二步。通过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选进行育人价值分析,我们已经充分认识了文言文本在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审美陶冶与文化传承方面应发挥的育人价值,并且提出了完善教科书选文的一些商榷意见。这些选文育人价值继而面临着一个如何落实的问题,也即在实际教学中的转换形态与要求的问题,这需要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提出具体要求。文言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范畴,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寻求“理解”,不仅是对于文本的理解,更要在此基础上走向对自我的理解。因此,对文言文育人价值的转化要求应该落实为一种对理解水平的规定,教师、学生和师生双方都应该形成特定的理解状态。在对理想层面的育人价值转化形态进行明确之后,需要对当前一线教学情况进行考察,了解真实课堂中所发生的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并对此现状进行分析,总经有效经验,更多的是诊断问题,借助中西方理论资源提出应对策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已有的文言文教学效果与方法令人不甚满意,学习主体的自由受限,人与文化经典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意义裂痕。鉴于此,我们从千百年来中西方阅读、阐释文学经典的丰富经验中寻求到了一些理论启示,从征实原旨和自由开拓两种价值取向中切入对文言选文的教学思考。就选文的主导教学价值而言,选文可以被分为知识之文、思维之文、审美之文和文化之文。知识之文的教学要旨在于使学生合理积累一定数量的古汉语字音、字形、字义、语法、修辞、文学等知识,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是机械的、单向度的,而是通过掌握古代训诂的基本方法和文学涵泳的巧妙艺术,通过训诂与涵泳的循环进行的。思维之文的教学要旨在于引领学生通过形象、逻辑、辩证等积极思维来理解文言文微言背后的大义,填补文本的空白结构,并对传统价值进行批判与颠覆,促进传统价值的更新与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之文教学要旨在于充分给予学生审美体验的自由,通过调动期待视野、引发认知冲突最终推动学生与作者的审美视域融合。文化之文的教学要旨在于尊重文本的民族历史性,重点把握文章历史语境,尊重古今时间间距,辨明历史文本的当代文化价值。当然,作为汉语言经典作品的文言文选文价值难以束于一隅,往往需要多角度价值钩沉,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灵活选择、调整、改良策略与方法,将前述阅读教学思路进行圆览会通。文言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经典教育,在全球化挑战日益激烈的今天,经典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文言文的育人价值探索关系到国民精神塑造和个体的自我理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包括教育研究者、教科书编写者、学校教师在内的教育人士,乃至整个国家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配合,不断地在民族经典与学生建构价值关联,致力于使其作用于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由。
卢冠[6](2021)在《“减负提质”下初二散文教学课外作业设计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众所周知,课外作业对于巩固学生所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减负是近20年以来经久不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我国多次出台教育减负的具体措施,其中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是落实教育减负政策的一条重要的现实路径。本文立足于“减负提质”的背景,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散文篇目的课外作业设计为例,从作业量与难易程度、作业内容与形式、作业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设计课外作业才能做到科学减负,稳固增效。本文采用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对统编版八年级散文教学的课外作业设计进行了研究,从学生、教师、作业实例三个角度切入了解作业设计现状。一方面立足于教育部以及地方颁布的减负政策分析了当下教育相关部门在作业方面的减负措施,了解实际的减负情况;另一方面从作业量与难易程度、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与完成方式、作业评价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八年级散文教学课外作业设计的优点与不足。研究发现,当前八年级散文教学的课外作业重视巩固基础知识、作业难易程度适中、作业内容能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但存在作业量过多、内容脱离散文教学目标、枯燥乏味;形式呆板单一、缺乏创新;评价方式固化、缺乏灵活性、教师在作业设计上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将教育理论与实习经历结合,提出解决策略。第一,科学减负,把握数量和难度。第二,精准提质,统筹规划作业内容。第三,高效提质,创新丰富作业形式。第四,全面提质,优化多元作业评价。以期在减负不减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课外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作用,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做到量度适中,效益最大化!
杨羽[7](2021)在《《关雎》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文本教学价值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古典诗歌选文的比重,提高了对古典诗歌的关注度。由于时代久远、文言记载等原因,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存在一定的困难。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教学古典诗歌存在轻视文本分析、忽视交给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过度依赖多媒体和教学活动的现象。语文名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语文名师有着对古典诗歌文本细致的解读,并且还能交给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古典诗歌文本的魅力。因此,本文尝试以文本教学价值为研究视角,选择程翔、李华平、李前尚三位语文名师的《关雎》课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提炼出三位语文名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共同追求,以期为古典诗歌教学提供有效方法。本文遵循“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分析——三位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得出古典诗歌教学启示”的研究思路,分六章论述文本教学价值视角下的《关雎》名师课例比较研究。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方向,界定核心概念,并提出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理论概述。概述文本层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文本层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分析的可行性。第三章,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分析。依据文本层次理论,分析古典诗歌的文本教学价值,并确定《关雎》的文本教学价值选择路径。第四章,三位语文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概述。从选取文本教学价值视角的意义及三位名师课例的原因两个方面概述《关雎》课例比较研究的背景。第五章,文本教学价值视角下三位语文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基于文本层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比较研究三位语文名师《关雎》课例,提炼出共同的文本教学价值追求。第六章,从课例比较研究中得到相应的启示。本部分主要从文本意义的建构和学生主体意义的建构两个方面,得到促进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实现的方法。
马玉溪[8](2021)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色彩、浓厚民族特色的智慧语言,是后人了解古代汉语的重要媒介,是后人获得古人精神财富的重要参考。因此,文言文是学校必须重视的学习内容。语文是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途径,教科书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文言文的选编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效果。因而探讨现行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选编情况应当引起学者们的密切关注。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认知图式理论”构建文言文选编的分析框架,确立了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这三个一级指标;并参考古代汉语的特点由此延伸出分析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对文字、基本句式、语法、内涵和文化、题材和文体特征等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从而构建出具有整体性、科学性的选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得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的特点并就其选编的合理性提出自己的思考。研究发现统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选编具有以下特征:选编注重经典性和文化性,文言文选编具有可读性,不同年段学习各有侧重,文体倾向于故事类文章,注重注释对理解文本的作用。与此同时笔者也对选编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合理编排文中难字量,增加不同词性字的习题,调整作品所在的年段,协调句式分布比例,优化注释比例及类型,丰富文言文的文体。文言文选编是新时代赋予教科书编者们的高要求。文言文学习是新时代赋予读者们的高要求。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日后文言文选编提供新的视角,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张蓬[9](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能丹[10](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古代散文的选编特点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散文属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教材编写者来说,选择哪些古代散文进入教材以及如何编排教材中的古代散文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工作,因为这些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此版本古代散文选文并且根据选文编排特点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是比较有意义的。本论文在借鉴当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研究教材中的古代散文选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陈述部编版初中古代散文的编选依据,主要从指导性的编选文件和编选理念两个角度分析。编选文件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编选理念主要包括语文教育家吕淑湘的古代散文编选理念,十八大“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温儒敏先生提出的教材编选观点。从编选文件和编选理念两个角度分析,可以清晰地把握本套教材的编选依据。第二章主要对教材中的古代散文选文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从选文的数量、体式、题材、基础知识四个方面着手,期望从这几个角度可以分析出编选者倾向于选择的散文体式、题材以及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语文知识,分析结果也会对教学者有所启发和引导。第三章主要论述部编版初中古代散文的编排特点,经过分析和研究文本总结出四个特点:编排具有系统性;编排具有渐进性;编排具有衔接性;编排注重传统文化和以德树人。通过分析和总结编排特点,能帮助教师更清晰地了解本套教材,从而为教学提供指引方向。第四章是关于古代散文选编的教学研究。通过分析选文和编排特点,主要提出以下四点教学建议:一是依据体式类型设计教学重点;二是依据选文编排设计教学难点;三是依据基础训练完善知识结构;四是依据编排特点加强板块教学。依据选文分析和编排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教材和教学实际出发为教师们提供可行的教学借鉴,希望对教师们有所帮助。最后的结语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做简要的概括,也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二、初中语文课本字词分布统计的结果及价值(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中语文课本字词分布统计的结果及价值(一)(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寓言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寓言与寓言教学 |
第一节 寓言的定义及特征 |
第二节 寓言的教育传统与教学价值 |
第二章 初中语文寓言编选情况分析 |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寓言编选情况分析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寓言选文编排的特点 |
第三章 初中语文寓言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寓言阅读教学的调查情况 |
第二节 初中寓言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初中寓言阅读教学现状的成因 |
第四章 初中语文寓言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以学情和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
第二节 寓言阅读教学设计要突出文体特征 |
第三节 选择多样化的寓言阅读教学方法 |
第四节 寓意解读和寓言知识内化并重 |
第五节 重视寓言类整本书阅读的积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师寓言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2:学生寓言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狼》教学设计 |
致谢 |
(2)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融媒体与古典诗词教学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鉴别 |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
二、全媒体与融媒体 |
第二节 融媒体与古典诗词教学 |
一、融媒体介入古典诗词教学的可行性 |
二、融媒体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助益价值 |
第二章 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选编及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选编概况 |
一、古典诗词选编统计 |
二、古典诗词选编特点 |
三、古典诗词选编价值 |
第二节 融媒体背景下古典诗词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
三、家长态度调查分析 |
第三节 融媒体背景下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融媒体应用能力不足 |
二、学生融媒体使用观念缺失 |
三、家长融媒体认知观念欠缺 |
第三章 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借助视听媒介,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
一、细致诵读,体味古典诗词音乐美 |
二、营造情境,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 |
第二节 借助媒体互动,创新教学形式 |
一、创建自媒体语文学习平台 |
二、利用在线作业平台布置作业 |
第三节 校内外融媒体课程资源开发 |
一、利用校内媒体平台拓展知识 |
二、利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教育意义 |
三、利用学习APP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第四节 融媒体运用于的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反思 |
一、融媒体课程资源的甄选原则 |
二、融媒体应用于古典诗词教学的改善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部编本教材的出现 |
(二)追求男女平等的热点 |
(三)对教材中的男性研究较少 |
(四)社会性别角色互渗现象的出现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
(二)对教材中男女性别的研究 |
(三)非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 |
(四)有关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 |
(五)语文教材对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 |
(六)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男性形象 |
2.部编版语文教材 |
3.性别角色社会化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学习理论 |
2.符号互动理论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过程 |
七、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人物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
一、课本中男性人物分布及量的分析 |
(一)选文男性作者的数量分析 |
(二)课文题目中含有性别倾向篇目的统计分析 |
(三)对精读、略读课文及辅助系统中两性人物的统计 |
(四)教材插图人物性别的统计与分析 |
(五)课文中两性人物的数量统计与分析 |
第二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与师生感知 |
一、教材中男性人物外在形象的统计与分析 |
(一)男性所处时代的统计与分析 |
1.课文中男性所处时代的统计 |
2.各时期男性人物形象的分析 |
(二)男性人物国别的统计与分析 |
1.课文中男性人物的国别统计 |
2.国外男性形象的分析 |
(三)男性角色的统计与分析 |
1.男性社会角色的统计与分析 |
2.男性家庭角色的统计与分析 |
二、教材课文中男性的内在形象统计与分析 |
(一)男性道德形象的统计与分析 |
1.有关他人的道德品质 |
2.有关自我的道德品质 |
3.有关集体的道德品质 |
4.有关自然的道德品质 |
(二)男性心理形象的统计与分析 |
1.情绪 |
2.性格 |
三、男性形象与师生感知 |
(一)教师对教材中男性形象的认识与运用 |
(二)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的感知 |
第三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及塑造方式分析 |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
(一)父权制文化的缩影 |
(二)教材编写者的无意影响 |
(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再现 |
(四)女性作者声音的缺失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形象塑造的方式 |
(一)故事情节的刻画 |
(二)插图的呈现 |
(三)活动系统的展现 |
1.口语交际与习作 |
2.经典阅读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一)教材中的男性形象 |
(二)男性形象与育人价值 |
1.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引领学生角色担当 |
2.增强学生角色归属感,提高学生行为动机 |
3.深化学生角色认知,影响学生职业选择 |
二、研究建议 |
(一)教材的编订 |
(二)教材的审定 |
(三)教师及其对教材的运用 |
1.恰当地传递教材中的性别意识 |
2.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角色行为 |
3.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小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及意义 |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
(二)文本细读对初中小说教学的意义 |
1.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
3.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二、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小说阅读教学调查与分析 |
(一)部编版初中小说选文教材分析 |
(二)调查相关情况 |
1.调查背景 |
2.调查目标 |
3.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
1.学生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2.教师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四)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原因分析 |
三、应用于初中小说教学的文本细读策略 |
(一)强化文本细读与小说教学的联系 |
(二)细读小说语言 |
1.关键字词的细读 |
2.人物称呼的细读 |
3.陌生化语言的细读 |
(三)细读小说叙事视角 |
1.了解叙事视角 |
2.细读叙事者 |
3.转换叙事视角进行细读 |
(四)细读小说助读系统 |
1.细读小说提示类助读系统 |
2.细读小说注释类助读系统 |
3.细读小说图像类助读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小说教学与文本细读相关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初中小说教学与文本细读相关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 部编版语文教学小说选编情况 |
致谢 |
(5)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及其落实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机 |
(二)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一)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宏观研究 |
(二)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价值研究 |
(三)统编版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与特色的研究 |
(四)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研究 |
(五)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
(六)现有文献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创新 |
三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一)语文教科书 |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 |
(三)文言文 |
(四)育人 |
(五)价值研究 |
四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调查法 |
(三)文献研究法 |
(四)课例研究法 |
五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言文育人价值的基本认识 |
一 文言文育人价值关注缘起 |
(一)“新基础教育”对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视 |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
二 育人价值内涵界定 |
(一)智育价值:“求真”与增进理解 |
(二)德育价值:“向善”与促进关怀 |
(三)美育价值:“审美”与升华精神 |
(四)三育的关系 |
三 文言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内涵 |
(一)知识积累价值 |
(二)思维训练价值 |
(三)审美陶冶价值 |
(四)文化教诲价值 |
第三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育人价值探析 |
一 理想类型:文言文选文的应然育人价值 |
(一)知识价值 |
(二)思维价值 |
(三)审美价值 |
(四)文化价值 |
二 现状考察:统编初中语文文言文选文分析与商榷 |
(一)知识现状分析与商榷 |
(二)思维现状分析与商榷 |
(三)审美现状分析与商榷 |
(四)文化现状分析与商榷 |
第四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育人价值落实 |
一 选文育人价值实现的教学转化思路 |
(一)选文育人价值教学转化的基本路径 |
(二)选文育人价值教学转化的基本要求 |
二 文言文教学现状评析 |
(一)现状述评 |
(二)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 |
三 落实育人价值的文言文教学实施策略 |
(一)知识之文:循环型阅读教学 |
(二)思维之文:开放型阅读教学 |
(三)审美之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
(四)文化之文:历史型阅读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硕博论文 |
四、其他 |
附录 |
一、教师访谈提纲 |
二、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减负提质”下初二散文教学课外作业设计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减轻作业负担是落实减负政策的现实途径 |
(二) 初中散文教学的重要地位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课外作业设计研究 |
(二) 初中散文教学研究 |
(三) 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 |
(一) 减负提质 |
(二) 课外作业 |
(三) 散文教学 |
(四) 散文教学课外作业 |
五、理论基础 |
(一) “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 多元智能理论 |
六、研究方法及过程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第一章 “减负提质”下初二散文教学课外作业设计概述 |
第一节 减负政策下的课外作业分析 |
一、回顾历年课外作业减负政策 |
二、评析课外作业减负政策 |
第二节 初中散文教学的目标分析 |
一、初中散文篇目占比分析 |
二、初中散文教学目标分析 |
第三节 “减负提质”下初二散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原则 |
一、量少质高原则 |
二、科学趣味原则 |
三、多样分层原则 |
四、生活实践原则 |
第二章 八年级散文教学课外作业设计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作业设计调查说明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调查内容的设计 |
三、济南市M学校情况简介 |
第二节 作业设计的优点 |
一、重视巩固基础知识 |
二、作业难易程度适中 |
三、作业内容及时应用所学知识 |
第三节 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单科作业依然过量,“减负”不彻底 |
二、作业内容机械随意,“提质”无效果 |
三、作业形式单一僵化,缺乏创新 |
四、作业批改浮于表面,缺少纵向评价 |
第四节 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一、作业设计理念陈旧 |
二、作业设计原创动力不足 |
第三章 “减负提质”背景下八年级散文教学课外作业设计策略 |
第一节 科学减负,把握数量和难度 |
一、作业数量适度,时间合理 |
二、作业难度适中 |
第二节 精准提质,统筹规划作业内容 |
一、明确作业目标,确保作业内容的适切性 |
二、拓展作业内容,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第三节 高效提质,创新丰富作业形式 |
一、分层型作业 |
二、趣味创新型作业 |
三、单元型作业 |
第四节 全面提质,优化多元作业评价 |
一、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优化批改、讲评过程 |
三、建立完善纵向评价机制 |
第四章 八年级散文教学“减负提质”课外作业设计示例 |
第一节 《背影》课外作业设计及分析 |
一、作业设计展示 |
二、作业设计理论基础及思路 |
三、作业实施效果及反思总结 |
第二节 《白杨礼赞》课外作业设计及分析 |
一、作业设计展示 |
二、作业设计理论基础及思路 |
三、作业实施效果及反思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关雎》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文本教学价值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1.2.1 课例 |
1.2.2 课例研究 |
1.2.3 文本 |
1.2.4 文本教学价值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课例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5 研究现状综述 |
1.5.1 课例比较研究综述 |
1.5.2 教学价值研究综述 |
1.5.3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综述 |
1.5.4 《关雎》文本教学研究综述 |
2 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文本层次理论 |
2.1.1 文本层次理论概述 |
2.1.2 文本层次理论的适用性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可行性 |
3 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分析 |
3.1 古典诗歌文本教学价值组成 |
3.1.1 语音声韵的教学价值 |
3.1.2 意义理解的教学价值 |
3.1.3 形象意境的教学价值 |
3.1.4 思想情感的教学价值 |
3.2 《关雎》的文本教学价值选择 |
3.2.1 抓住关键层次,进入文本内容 |
3.2.2 适度层次分析,把握整体结构 |
3.2.3 结合诗歌空白,引导个性解读 |
4 文本教学价值视角下语文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概述 |
4.1 选取文本教学价值视角的意义 |
4.1.1 促进古典诗歌语言本位的回归 |
4.1.2 促进古典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 |
4.1.3 促进文本教学价值研究的发展 |
4.2 选取三位语文名师《关雎》课例的原因 |
4.2.1 三位语文名师具有代表性 |
4.2.2 三位语文名师的教学理念体现文本教学价值 |
4.2.3 三位语文名师的《关雎》课例以公开课进行 |
4.2.4 三位语文名师的《关雎》课例体现文本层次 |
5 文本教学价值视角下三位语文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 |
5.1 三位语文名师课例中体现文本教学价值选择的差异性 |
5.1.1 文本关键层次选取的差异性 |
5.1.2 文本整体结构把握的差异性 |
5.1.3 文本层次空白填补的差异性 |
5.2 三位语文名师课例中促进文本教学价值实现的差异性 |
5.2.1 凸显学生主体的差异性 |
5.2.2 创设教学情境的差异性 |
5.2.3 引导协作会话的差异性 |
5.3 三位语文名师课例中共同的文本教学价值追求 |
5.3.1 文本意义建构的价值追求 |
5.3.2 主体意义建构的价值追求 |
6 文本教学价值视角下名师《关雎》课例比较研究的启示 |
6.1 促进学生进行文本意义建构的启示 |
6.1.1 语言文字意义建构的方法 |
6.1.2 文章文学意义建构的方法 |
6.1.3 审美感知意义建构的方法 |
6.2 促进学生进行主体意义建构的启示 |
6.2.1 塑造学生价值观念的方法 |
6.2.2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 |
6.2.3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文言文扮演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
(二)文言文教育是坚守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
(三)文言文选编的分析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 |
二、文献综述 |
(一)文言文研究对象 |
(二)文言文教科书研究 |
(三)文言文教学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三、文言文概念界定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文言文的选编依据 |
一、语文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是文言文选编的重要指导方针 |
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文言文选编提供了现实参考价值 |
第三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分析框架 |
一、研究对象 |
二、学者们的分析框架及选文标准 |
(一)学者们的分析框架 |
(二)陈先云的语文选文标准 |
三、本文的理论基础及具体分析框架 |
(一)本文的理论基础-“认知图式理论” |
(二)基于“认知图式理论”的一级指标确立 |
(三)基于文言文自身特点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确立 |
(四)文言文选文具体分析项目的确立 |
第四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的具体分析 |
一、基于语言图式的分析 |
(一)文字相关分析 |
(二)语句相关分析 |
(三)语法相关分析 |
二、基于内容图式的分析 |
(一)内涵相关分析 |
(二)文化相关分析 |
(三)注释相关分析 |
三、基于形式图式的分析 |
(一)文言文篇目设置 |
(二)文体特征相关分析 |
(三)文章题材相关分析 |
(四)文章改编情况相关分析 |
第五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特点及思考 |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的特点 |
(一)选编注重经典性和文化性 |
(二)文言文选编具有可读性 |
(三)不同年段学习各有侧重 |
(四)文体倾向于故事类文章 |
(五)注重注释对理解文本的作用 |
二、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的思考 |
(一)合理编排文中难字量 |
(二)增加不同词性字的习题 |
(三)调整作品所在年段 |
(四)协调句式分布比例 |
(五)优化注释比例及类型 |
(六)丰富文言文的文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
三、从“文学”到“文章” |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
一、符合选文标准 |
二、具有教学价值 |
三、文化斗争需要 |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
后记 |
(10)部编版初中语文古代散文的选编特点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古代散文选文的编选依据 |
第一节 编选文件 |
第二节 编选理念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古代散文选文分析 |
第一节 选文数量统计及分析 |
第二节 选文体式统计及分析 |
第三节 选文题材类型及分析 |
第四节 选文基础知识归纳及分析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古代散文编排特点分析 |
第一节 编排具有系统性 |
第二节 编排注重渐进性 |
第三节 编排具有衔接性 |
第四节 编排注重传统文化和以德树人 |
第四章 关于部编版初中古代散文选编的教学研究 |
第一节 依据体式类型设计教学重点 |
第二节 依据选文编排设计教学难点 |
第三节 依托训练方法完善知识结构 |
第四节 依据编排特点加强板块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初中语文课本字词分布统计的结果及价值(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寓言阅读教学研究[D]. 罗佐领.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融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D]. 侯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 张梦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小说教学研究[D]. 祁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及其落实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为例[D]. 韩江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减负提质”下初二散文教学课外作业设计的个案研究[D]. 卢冠.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7]《关雎》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文本教学价值的视角[D]. 杨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研究[D]. 马玉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部编版初中语文古代散文的选编特点与教学研究[D]. 能丹.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