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如净利润、每股收益等无法准确反映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EVA作为一种新型的业绩衡量指标,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成本,反映了企业真实的价值创造能力,并使企业的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相结合,EVA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应用。但国内企业在应用EVA指标时,特别是应用在担保企业中,仍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完善之处。本文通过对EVA的理论和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Sterm Steward&CO)的EVA实践体系的介绍,从实务角度出发,分析了ABC担保集团股份公司实施以EVA为基础的“超额内委利润”的业绩核算和薪酬激励模式,揭示了民营企业,特别是担保企业,在实施EVA管理模式时所带来的问题,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和提出改进的建议,研究成果对国内民营企业使用EVA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EVA理论的渊源——公司价值理论、剩余收益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以及EVA的定义、计算和EVA的意义,并重点归纳了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的EVA应用体系。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国内企业目前常用的业绩评价体系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来源于会计利润的指标体系、基于会计收益的指标体系和基于现金流量的指标体系,并阐述了EVA指标的优越性。第三章详细介绍ABC担保集团股份公司引入EVA指标进行业绩核算和考核的情况及遇到的主要问题,特别介绍了“内委核算”制度和与“超额内委利润”相关联的激励机制。第四章阐述了EVA理论在ABC担保集团股份公司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就EVA调整项目、资金成本率、EVA奖金计算、消除经营者短期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司价值管理的建议。第五章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研究的不足之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企业业绩评价研究——以东软载波为例[J]. 智富时代 2017(06)
- [2].浅谈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J]. 纳税 2018(08)
- [3].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运用研究[J]. 北方经贸 2013(04)
- [4].中小企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J]. 财经界(学术版) 2015(14)
- [5].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研究[J]. 纳税 2018(29)
- [6].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若干问题[J]. 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 2017(11)
- [7].信号传递理论在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15)
- [8].基于政府社会资本投资成本的企业业绩评价研究[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05)
- [9].浅谈业绩评价中的非财务指标[J]. 财会学习 2016(02)
- [10].建新股份业绩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案例研究[J]. 河北企业 2019(08)
- [11].浅谈EVA在石化企业业绩评价应用[J]. 大众投资指南 2017(10)
- [12].浅议高校人才业绩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师 2019(12)
- [13].基于EVA的煤炭企业业绩评价研究[J]. 煤炭经济研究 2018(07)
- [14].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讨[J]. 经贸实践 2016(04)
- [15].业绩评价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实施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04)
- [16].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4(19)
- [17].相对业绩评价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应用[J]. 生产力研究 2012(01)
- [18].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13)
- [19].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比较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06)
- [20].基于改进夏普比率的基金业绩评价研究[J]. 金融经济 2018(20)
- [21].EVA方法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03)
- [22].基于可持续发展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 商业会计 2012(13)
- [23].业绩评价应用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6)
- [24].基于EVA的业绩评价——以A公司为例[J]. 河北农机 2019(10)
- [25].浅谈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J]. 新西部(理论版) 2012(11)
- [26].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业绩评价比较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06)
- [27].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业绩评价[J]. 财会学习 2019(29)
- [28].EVA业绩评价方法在海南上市公司的应用——以国内某航空公司为例[J]. 中国市场 2018(11)
- [29].天士力制药经营业绩评价及其股票价值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5(22)
- [30].邮政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改进探讨[J]. 邮政研究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