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光周期敏感基因类Hd6的克隆和功能分析](https://www.lw50.cn/thumb/80f5998cf7226420a937eac8.webp)
论文摘要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是拓宽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和提升育种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玉米光周期敏感是热带、亚热带种质利用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分离、克隆控制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基因并探知其功能,进而揭示光周期敏感的遗传特性和内在分子机制,对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有效利用,以及对植物花发育生物学机理研究的深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法结合3’RACE技术克隆了与水稻Hd6基因同源的玉米类Hd6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处理下类Hd6基因在光周期敏感自交系CML288茎尖和叶片中的表达,并且设计了SD(短日照)下的暗期光间断实验,监测类Hd6基因在暗期光间断后的表达变化趋势。构建了类Hd6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浸染花序法将其转入了拟南芥,观察了转化株的表型并分析了拟南芥光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对类Hd6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技术,首次成功克隆了玉米类Hd6基因的编码序列,GeneBank登录号为EF114229。该基因序列中999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332个氨基酸。BLAST分析发现,该基因与玉米中编码蛋白激酶CK2的一个基因高度同源,所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小麦、水稻和拟南芥的CK2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5%,96%和92%;序列包含2个CK2活性区域,1个N末端区域,1个ATP结合位点和1个丝氨酸/苏氨酸蛋白质激酶活性位点,具备蛋白激酶CK2α的典型功能区域,能够编码蛋白激酶CK2的α亚基。2.建立了SYBR GREEN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表达分析系统。类Hd6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该基因在茎尖和叶片中均有表达。在短日条件下,该基因在6-8叶期茎尖中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在光周期敏感的7叶期出现表达高峰,在叶片中的表达量均低于茎尖;在长日条件下,该基因在茎尖中6叶期表达量较低,在光周期敏感的9叶期在叶片中高量表达;基因的表达高峰期均与前期研究的CML288进行花发育以及光周期敏感的时期相吻合;显示类Hd6基因参与了玉米光周期途径以及雄花分化的过程。对SD下的CML288进行暗期光间断后,类Hd6基因的表达量在茎尖和叶片中均明显下降;光间断处理的天数越多,类Hd6基因的表达量越低;伴随着类Hd6表达量的下降,玉米雄花分花被抑制。类Hd6是一个能够调节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基因,并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参与Pfr或Pr光敏色素对光周期中央振荡器的调节,能够维持对暗期效应的感知,促进玉米开花。3.成功构建了玉米类Hd6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PBI-HD6,得到拟南芥过量表达植株hd6-ox。类Hd6基因的导入使拟南芥的花期推迟24天左右。在hd6-ox中,导入的类Hd6基因出现震荡式表达节奏,并使中央振荡器基因TOC1基因的表达高峰延迟,GI、CO和FT基因均在光照3h后出现异常的表达高峰,并且CO与FT的表达在夜间出现震荡。表明类Hd6基因与光周期振荡器十分接近,LD下类Hd6基因的导入能造成振荡器紊乱,并以一种未知的途径影响CO和FT基因在夜间的表达,推迟拟南芥的花期。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引言第一章 文献综述1.光周期敏感现象机制的研究1.1 光周期与光周期敏感1.2 光期和暗期的作用1.3 光周期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1.3.1 拟南芥光周期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1.3.2 水稻光周期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2.玉米光周期敏感现象的研究2.1 热带玉米种质与光周期敏感时期的研究2.2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基因定位研究2.3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研究3.水稻Hd6基因及其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3.1 水稻Hd6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3.2 拟南芥CK2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3.3 其他生物体的CK2基因与光周期3.3.1 CK2与脉孢茵昼夜节律生物钟3.3.2 CK2对果蝇昼夜节律的影响4.同源序列技术与表达序列标签技术(EST)5.实时荧光定量PCR5.1 传统的定量PCR同实时定量PCR技术对比5.2 技术原理5.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分类5.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5.5 应用前景6.拟南芥转基因方法的研究第二章 玉米类Hd6基因的克隆1.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1.2 试剂与仪器1.3 方法1.3.1 总RNA的提取与纯化1.3.2 cDNA第一链的合成1.3.3 类Hd6基因片段的克隆1.3.4 类Hd6基因的3'端序列克隆1.3.5 类Hd6基因全长的获得与分析2.结果与分析2.1 RNA提取、纯化、第一链合成及检测2.2 目的基因的CDS序列克隆2.2.1 玉米中类Hd6基因的同源序列克隆2.2.2 类Hd6基因全长CDS的克隆2.2.3 类Hd6基因CDS序列与氨基酸序列的分析3.结论与讨论第三章 玉米类Hd6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1.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1.2 试剂与仪器1.3 光周期处理与取样1.3.1 CML288不同叶龄时期的光周期处理与取样1.3.2 CML288暗期光间断处理与取样1.4 方法1.4.1 总RNA的提取与纯化1.4.2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1.4.3 标准品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建立1.4.4 荧光定量PCR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1.4.5 样品检测与数据计算2.结果与分析2.1 RNA提取、纯化、第一链合成及检测2.2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优化和确定2.3 标准品和标准曲线2.4 PCR重复性测验2.5 类Hd6在不同时期和处理下mRNA转录水平比较2.6 类Hd6基因在暗期光间断环境下的表达规律3.结论与讨论3.1 玉米类Hd6基因的表达高峰期与光周期敏感时期相吻合,并呈现震荡式表达规律3.2 玉米类Hd6基因与暗期光间断后表达量降低3.3 玉米类Hd6基因能够促进玉米成花3.4 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应用第四章 类Hd6基因转基因拟南芥1.材料与仪器1.1 植物材料与栽培方法1.2 菌株与质粒载体1.3 酶和试剂1.4 主要仪器设备2 实验方法2.1 植物表达载体PBI—Hd6的构建2.1.1 引物设计2.1.2 基因序列的扩增2.1.3 表达载体构建2.2 拟南芥转化2.2.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2.2.2 重组质粒PBI—Hd6的农杆菌电击转化2.2.3 PCR验证及菌种保存2.2.4 拟南芥转化2.3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鉴定2.3.1 转化株卡那霉素浓度敏感性实验0代种子的筛选'>2.3.2 拟南芥T0代种子的筛选2.3.3 转基因拟南芥PCR与RT-PeT鉴定2.4 拟南芥转化株的表型鉴定和分析1的观察和纯合T2代植株的获得'>2.4.1 拟南芥转化株T1的观察和纯合T2代植株的获得2.4.2 拟南芥类Hd6转化株开花时期的观察2代转化株中光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2.5 T2代转化株中光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2.5.1 光周期处理和取样2.5.2 实时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3.结果与分析3.1 植物表达载体PBI—Hd6的构建3.2 重组质粒PBI—Hd6的农杆菌转化结果3.3 转基因拟南芥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浓度3.4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3.5 转基因拟南芥的PeR验证3.6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观察和比较3.7 hd6-ox转化株的基因表达分析4.结论与讨论4.1 玉米类Hd6基因导致拟南芥在LD下花期延迟4.2 玉米类Hd6基因影响拟南芥光周期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4.3 玉米类gd6基因的研究展望参考文献英文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玉米光周期敏感论文; 类基因论文; 蛋白激酶论文; 荧光定量论文; 拟南芥转基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