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霍营中心小学102200
英国教育家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学校教育的意义可以概况为:生命、生活、生长。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要把教育对象看作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生活,教育是为了今后更好的生活,而教育过程也应该是一定环境下的生活存在;生长,是适应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成长过程,必须在合适的季节收获合适的作物。也就是说,教育是要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按照学生心智发展的规律,激发和引导学生生命的生长,而这个适宜的教育生活环境的创造,就是学校文化建设。那么,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创造一个常态的、适宜的教育生活环境呢?
笔者多年的思考实践认为,学校文化是以办学理念为灵魂,以师生为主体,以教育教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展示空间的文化形态。一种成熟的学校文化必须包括理念、策略、理想三个层面,理念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灵魂;策略是以什么为载体,实现理念目标的路径方法;理想是学校发展理想状态的文化追求。学校教育文化的创造,必须以办学理念为统领,以课程、课堂、活动、环境、家校、管理等学校教育的主要路径为载体进行整体构建。学校的文化理念要整体作用于师生、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像水一般浸润、滋养着校园。学校文化的理念、策略、理想三个层面要相融相生,缺一不可。
一、自主确立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发展道路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办学的理念应该从学校的历史文化中生长出来,并被广大的师生、家长所认同。霍营中心小学始建于1961年,历经五十余年历史,两次校迁,七个发展阶段。在总结、梳理学校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于2013年初确立了“以和致育,五和而育,求实、尚美、致谐、达悦”的“和育”特色文化发展思路;又经过四年的研究探索,形成了“一个目标,五大体系,九和文化”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由“和育”理念、“和育”理想、“和育”策略形成的“和育”特色文化教育发展体系。“求实、尚美、致谐、达悦”的“和育”文化理念,不仅被全校师生、家长所认同,而且要具体落实、体现到学校课程、课堂、活动、环境、家校、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中。通过“和育”特色文化建设,不仅推动了新阶段现代化精品学校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霍小,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改变,推动学校发展的力量。
二、不断深化文化理念,构建学校特色文化教育发展体系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论是现今提出的“核心素养”,还是“立德树人”,其根本的出发点都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所学校是通过什么来实现“育人”这个教育根本目的呢?我们认为是要通过课程、课堂、活动、环境、家校、管理几方面作为主要路径和载体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作用到这几个方面上,才能真正形成学校教育的文化。
“和育”理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家《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把儒家“中和位育”的思想集中概况为“执中守正,协调统一,和谐有序,相融共生”,进而提出“求实、尚美、致谐、达悦”的“和育”文化理念。在这一文化理念指导下,进一步深化研究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路径载体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和融并蓄的理念文化和而不同的管理文化,和衷共济的教师文化,和乐进取的学生文化,动静相和的课程文化,惠风和畅的课堂文化,百花竞和的活动文化,和风润雨的环境文化,和谐共进的家校文化,即“九和”文化。通过“九和”文化持续不断地内化、深化,使“求实、尚美、致谐、达悦”的“和育”文化理念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唤醒每个人的内心自觉,让每个人都能朝着“作风和实,人际和美、环境和谐,身心和悦”的“和育”特色文化发展目标去努力,进而形成人人创造学校文化,人人又享有学校文化的良好教育生态。
为深化实施“五和而育”的“和育”文化教育发展策略,彰显生命、生活、生长的教育内涵。我们潜心研究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主要路径载体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了“和育课程”、“和育课堂”、“和育活动”、“和育环境”、“家校和育”五大教育策略体系,让教育与文化相融相生,用文化推动教育特色向纵深发展。
“和育课程”体系,建立以培养目标为指向,“五大素养”为核心,按照夯实国家基础课程、研发拓展必修课程,丰富社团选修课程思路,归建三级课程一体化实施的“和育课程”体系。国家基础课程,主要以“和育课堂”为导向,借助教育戏剧融入教学的课题研究,夯实教育实践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必修课程,系统整合学校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开发“主题月四系育人生综合实践课程”、“和育彩虹”养成教育课程、“和美致远”毕业课程;社团选修课程,借助市教委支持的“高参小”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项目、外教项目、社会教育资源等,开设以科技、体育、艺术为主的社团选修课,供学生全员参与,自主选择。“和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使课程规划建设的目标指向更加清晰,对教育实施的作用意义更加突出,同时也为进一步地深入研发推进课程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
“和育课堂”建立以“实、美、谐、悦”为特征的“和育课堂”内涵体系和评价标准,通过学、研、训一体化教研,“和育杯”教学评优,教育戏剧渗透教学等策略,激励和引导学科教师积极探索追求教与学协调统一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深化与落实“目标实、评价美、互动谐、达成悦”的“和育课堂”的标准要求,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和育活动”体系,建立以习惯、品质、健康、审美培养为主要内容;以“主题月四系育人生综合实践课程”为实施载体的系列教育活动体系,整合融合德育、社会大课堂,科体艺活动,把“好习惯好人生”、“好品质好生活”、“我健康我快乐”、“我美丽我幸福”的四系育人生教育,深化落实到学校的常态教育活动、师生的教育生活之中,努力实现教育即生活的理想。
“和育环境”体系,坚持内隐文化与外显文化的协调统一,按照精品定位、文化为魂、整体考虑、分步实施的原则,形成“两路连五区,两带达悦美,四系育人生”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策略,积极营造“和实、和美、和谐、和悦”的“和育”文化环境,树立现代化精品学校形象。
“家校和育”体系,坚持“家校一体,和美共生”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提高认识、完善机制、正向引导、强化效果的思路,积极推进以三级家委会建设、和育沙龙、和育大讲堂、家长志愿服务、和美家长评选为主要平台的家校和谐互动教育机制的建设,让家长融入学校生活,真正成为学生教育的参与者、实践者。
“和育”教育体系的构建,进一步使“和育”文化理念深化落实到学校具体教育实践中,不仅完善、丰富了“和育”文化教育的内涵,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师生、家长的教育行为,激励指导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可谓一树花开,迎来春色满园。
三、重视文化的感染熏陶,让理念植根于师生、家长心中
“水为和,玉谐育,水润万物而滋养如教化之育人”,这是学校“环璧流琮”景观记中的一句话,它表达的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教育是施加影响的过程,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用心灵启迪心灵。“教而化之”,不仅化的是学生,而且还要化教师和家长。创建学校的文化,就是要创造一个教育生命场,在这个教育生命场中,每个人都能被感染、被滋养、被同化,大家都要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其一,将文化理念具体化,体现到师生、家长的行为要求中。
“和育”文化理念的内涵是:求实、尚美、致谐、达悦。依据这个内涵意义我们确立了学校办学宗旨:为健康、智慧、快乐的和美人生奠基。
学校办学理想:创建作风和实、人际和美、环境和谐、身心和悦的现代化精品学校。
学校校风:和实、和美、和谐、和悦。
学校校训:求实、尚美、致谐、达悦。
以及教师发展目标:成为视野开阔、勤学善研、仁爱智慧、和合进取的和美教师。
学生成长目标:讲习惯、懂尊重、知善美、爱学习、会运动、有特长,做健康、智慧、快乐的和美少年。
家长实践目标:倡导成为善沟通、能协作、多理解、树榜样的和美家长。这样,让文化理念与师生、家长的具体行为要求紧密融合,既体现办学理念的系统性、一致性,又利于开展师生、家长的内化教育。
其二,分层开展深化理念内涵研讨,增强对理念的认知与认同。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发展体系,是不断探讨、推进、实践的过程,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建设推进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强化理念内涵的意义,反思修正实践中的问题。其主要做法:一是对师生、家长开展系统培训,组织相应的研讨交流活动,培育对文化理念的认同感;二是对干部、教师要加强引领,深入地开展论坛、沙龙研讨活动,增强对理念内涵的理解把握;三是加强与专家、校长们的对话交流,随时修正、完善文化体系的属性内涵。
其三,抓住关键少数,将理念内涵融入学校管理之中。
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在理念深化、实施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干部的研训指导,另一方面就是要注意把理念文化深化落实到管理实践中。
比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提出抓管理促提升,抓师德促作风,抓专业的发展,即“三抓促落实”的思想;在管理实践上提出用“常态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等。理念只有融入、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和影响力。
其四,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学校文化感染力。
校园环境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师生、家长要置身其间,目之所及,心之所感,要能起到浸润、感染的作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坚持“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的协调统一,要以办学理念为统领,融文化品位、教育功能、优美环境为一体,让教育与环境和美共生,环境为教育服务。师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不仅能享受到工作、生活的愉悦,也能感受到成长、发展的幸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增强学校文化的感染力。
教育是浸润、绽放生命的过程,生命、生活、生长是永恒的教育主题。学校文化建设是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和丰厚的养料,不仅需要系统、整体的建构,更需要坚持不懈、长期持久的探索实践。师生、家长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享有者。学校的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着多姿多彩的教育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