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在中国的“旅行” ——从《莎乐美》的翻译谈起

唯美主义在中国的“旅行” ——从《莎乐美》的翻译谈起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在赛义德的旅行理论的指导下考察了唯美主义通过《莎乐美》的译介进入中国文学系统、发生嬗变以及接受的全过程,并进而在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与翻译的互动关系。本文将唯美主义在中国的“旅行”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时间划分为1915-1936年,始于陈独秀在为苏曼殊的《绛纱记》所写的序言中向中国读者介绍王尔德以及莎乐美等剧作,并引发了唯美主义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第一次高潮,结束于田汉写下《我们自己的批判》,承认唯美主义的消极影响并决定与它划清界限。此后进入唯美主义在中国旅行的第二阶段,即休眠期。在此期间关于唯美主义的译介和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并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这一段时期,是唯美主义在中国再次广泛译介和传播的又一次高潮。在唯美主义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这两次高潮中,对王尔德的作品中译介最多并且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其唯美戏剧《莎乐美》。在这两个阶段都出现了《莎乐美》的多个译本,本文分别参考了这两个分期里面具有代表性的译本:田汉译本和孙法理译本,来考察在这两个阶段之中对《莎乐美》的译介以及唯美主义的引进﹑变异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简要分析了在休眠期内,唯美主义在中国处于何种境遇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最后从唯美主义在中国的三段旅程出发,在操纵理论的指导下论述了在《莎乐美》的译介中翻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即文化中的主要因素:意识形态、诗学是怎样影响对唯美主义的解读和翻译的。论文不是从传统的翻译本体研究的视角,即关心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如何进行转换的方法和标准并用以指导翻译实践的角度来考察,而是从译介学的角度来研究。即把《莎乐美》和唯美主义的译介置于文化大背景下,对转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进行考察分析。通过对《莎乐美》和唯美主义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历史材料的考察,作者得出结论,处在特定意识形态和诗学背景下的译者对《莎乐美》的译介进行操控,在各个分期分别对《莎乐美》及唯美主义做了形态各异的解读,将唯美主义进行改造,并分别渲染上启蒙主义色彩和反道德说教这些唯美主义不曾有的内涵,而这些“误读”又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类型和文学创作。《莎乐美》及唯美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的译介史就是文化与翻译互动史。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1.2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 1.3 Method of This Study
  • 1.4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The Study of Cultural Turn
  • 2.1.1 Cultural Turn in the West
  • 2.1.2 Cultural Turn in China
  • 2.2 Related Studie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Cultural Turn and Descriptive Approach
  • 3.2 Traveling Theory
  • 3.2.1 Departure—selection of texts with a purpose
  • 3.2.2 Passage—Transformation of Texts and Theories
  • 3.2.3 Arrival—incorporation of theories by their new uses
  • 3.3 The Necessity of Applying Traveling Theory in This Thesis
  • Chapter Four Aestheticism’s Travel in China
  • 4.1 The First Period of Aestheticism's Travel in China: 1915-1936
  • 4.1.1 Departure of the Travel
  • 4.1.2 Passage of the Travel
  • 4.1.3 Arrival of the Travel
  • 4.2 The Dormant Period
  • 4.3 The Third Period of Aestheticism's Travel in China: 1980s-now
  • 4.3.1 Departure of the Travel
  • 4.3.2 Passage of the Travel
  • 4.3.3 Arrival of the Travel
  • Chapter Fiv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 5.1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 5.2 Lefevere’s Manipulation Theory
  • 5.3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Aestheticism’s Travel in China
  • 5.3.1 Interaction Betwee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 5.3.2 Interaction Between Poetics and Translation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
  • References
  • Appendix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亚氏诗学”悲剧论下的《莎乐美》[J].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6)
    • [2].论《莎乐美》叙事中的现代性[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06)
    • [3].《莎乐美》中的凝视目光[J]. 中国包装 2016(02)
    • [4].论王尔德戏剧《莎乐美》中的“凝视”与“反凝视”[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01)
    • [5].《经典-致莎乐美与爱情》[J]. 美术研究 2016(02)
    • [6].三个维度再读《莎乐美》[J]. 名作欣赏 2016(27)
    • [7].“欲”于“望”中消解——田汉译介《莎乐美》的文字玄机[J]. 戏剧文学 2015(02)
    • [8].谈唯美主义的经典作品《莎乐美》[J]. 琼州学院学报 2015(03)
    • [9].莎乐美梳妆[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9(03)
    • [10].从《莎乐美》看王尔德的宗教彷徨[J]. 文教资料 2009(31)
    • [11].莎乐美故事的流变及其在中国的影响[J]. 文教资料 2009(10)
    • [12].《莎乐美》的唯美艺术探析[J]. 芒种 2017(02)
    • [13].今夜月“明”人尽望——《莎乐美》中月亮象征意义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14].福楼拜、王尔德莎乐美故事的东方女性形象对比浅析[J]. 北方文学 2017(26)
    • [15].《莎乐美》:欲望之舞与死亡叙事[J]. 北方文学 2016(14)
    • [16].致莎乐美[J]. 文苑 2015(01)
    • [17].解读王尔德作品《莎乐美》[J]. 智富时代 2015(09)
    • [18].五四时期“莎乐美文化”现象考究[J]. 作家 2013(24)
    • [19].《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J]. 作家 2013(16)
    • [20].《莎乐美》中的生死爱欲[J]. 青年文学家 2009(16)
    • [21].致莎乐美[J]. 课外阅读 2009(08)
    • [22].“莎乐美”:欲望符号解读[J]. 文学评论丛刊 2010(02)
    • [23].王尔德与《莎乐美》[J]. 作家 2008(20)
    • [24].论王尔德《莎乐美》中的酒神精神[J]. 戏剧文学 2019(06)
    • [25].比较神话与历史书写视域中重读《莎乐美》[J]. 中国比较文学 2019(04)
    • [26].《莎乐美》中的疯癫人物形象解读[J]. 现代交际 2018(22)
    • [27].在精神与官能之间的莎乐美形象——《莎乐美》的文本与插图[J]. 才智 2008(22)
    • [28].中国水墨里的莎乐美因素 谈白培章的绘画联想[J]. 收藏与投资 2015(07)
    • [29].莎乐美的挑战[J]. 芒种 2012(02)
    • [30].《莎乐美》的唯美“恋头”情结[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26)

    标签:;  ;  ;  ;  

    唯美主义在中国的“旅行” ——从《莎乐美》的翻译谈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