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批评中的话语权威与身份建构(1937-1949)

中国电影批评中的话语权威与身份建构(1937-1949)

论文摘要

在中国电影批评史的研究中,关于话语权威和身份建构的探讨仍存在较大的深化空间。本论文便试图在这一向度上对主宰电影批评文本的话语权威以及构成批评文本的各种复杂思想观念资源进行探寻,对1937-1949这一阶段的电影批评理路展开深度辨析,进而从文本层面走向更加广阔的思想文化层面。论文从权威、身份、认同等范畴出发,在五个方面对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批评展开细致分析。其一,国族诠释话语及其畸变。“国族诠释”言说方式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的需要,深层原因则是批评者鲜明的国族意识。大批影评者在其文章中以国家及民族存亡等宏大叙事来展开讨论,这既包括抗战时期电影“服务抗战与宣传”的战时总目标,也包括战后国共战争时期在报刊中大量出现的为国家民族前途计而规训电影生产的批评话语。然而,这一路径下还存在特定时期产生的畸变现象,即以《新影坛》为主要阵地形成的批评群体,其批评文章既有凸显的亲日政治立场,又为自身的政治取向极力辩解,甚至也打出国族诠释的旗帜,将自己形塑为“事仇民族主义”的姿态。其二,“现实主义电影理想”是这一时期与国族诠释相关联的另一权威话语形式。“反映抗战现实”和“为社会大众而作”是其批评话语的突出诉求。这一向度以囊括国族诠释内核、掺揉马列主义主张和知识分子政治理想后的复杂面目出现在批评文本中,实现了对电影创作的话语整合与规训功能。在“现实主义电影理想”权威话语之下,任何被认为不符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电影作品,都会被批评者指责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逃避现实。其三,关于电影批评主体身份建构中的多重视野。批评文章表现出这一时期批评者在其文化认同上的取舍,即在总体上将欧美电影视为一种“威胁”,同时又表现出对日本电影的两重态度,以及对苏联电影反法西斯维度的充分肯定。这种取舍和认同正是形塑自我的重要方式,对外国电影的多元态度彰显了中国电影批评主体身份建构中批评者复杂的政治、文化立场和对社会时局的认识。其四,电影批评自我意识的凸显与反思是与话语权威和身份建构两个范畴均有关联的一个问题。中国电影批评者在思考“中国往何处去”的急切追问中将电影本身当作了拯救的神器,而电影批评和电影生产均被认为必须承担宣传、教育、引领大众甚至维系国家民族的重任。在这一向度不断被强化的过程中,对电影内容和意识层面的分析显然排挤掉了以往“软性电影论”者所提倡的技术、语言剖析所倡导的批评内涵。然而,在批评者针对电影批评进行自我反省分析时,也充分意识到那种既能兼容意识评判,又有技术、语言理论思维的“合格影评者”已经缺失。这种影评者对自身的反思和忧虑正是批评主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其五,由“地域与身份”所成就的话语优势,集中凸显了地域空间的政治色彩对批评者身份的塑造,以及由批评身份的爱国特征为前提实现的话语权威。抗战开始后,滞留港沪的电影人显然缺乏类似大后方批评的言说权威,尽管他们并未放弃在文章中描述自我的无奈和维系电影艺术者身份。与此相伴,后方报刊上的电影批评以居高临下的政治和道德审判为前提,对上海和香港的电影事业展开审视和甄别,这种话语优势是与后方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及政治身份密切相关的。抗日战争结束以后,由于上海知识分子在身份层面被界定为堕落自私的一群,因此在对附逆影人和伪片问题的界定上,这些影人实际上失却了在批评话语中继续辩解、建构自我的权力。因此,深度梳理剖析1937-1949年的电影批评,可以洞见的是,电影批评者以其隶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身份和责任伦理定位而展开了具象的批评实践。在特定的时代境遇下,这种批评行为又受到来自政治身份、思想潮流等范畴的不断洗礼,而涉及话语权威、身份建构与文化、国族认同的电影批评看似江山一统,实则众声喧哗,呈现出电影批评观照视野的丰富和电影批评群体内部话语交锋的动态流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中国电影批评的研究现状及深化空间
  • 二、研究思路的具象构成
  • 三、各章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电影批评中的国族诠释话语及其畸变
  • 第一节 国族诠释的问题域
  • 第二节 电影批评中国族诠释的爱国立场
  • 一、为“国防”而作
  • 二、拓展电影放映范围:下乡、入伍、出国
  • 三、国族本位的电影观
  • 第三节 国族诠释下的畸变——《新影坛》与“事仇民族主义”姿态
  • 一、亲日影评与“事仇民族主义”
  • 二、批评立场的建构与失衡
  • 第四节 国族诠释的背后——批评的思想资源与社会影响
  • 一、影评中国族诠释的话语权威
  • 二、影评者的爱国者身份
  • 三、国族意识来源的多重向度
  • 第二章 电影批评中的“现实主义”话语权威
  • 第一节 现实主义电影理想的多重维度
  • 一、反映抗战现实与鼓动抗战
  • 二、“民族电影”提法中的现实主义诉求
  • 三、反映现实的电影创作主张与反公式化
  • 第二节 现实主义电影理想的批判立场
  • 一、反对专制与呼吁民主
  • 二、从社会和阶级的角度切入批评
  • 三、政治是非判断下的电影艺术创作评价
  • 第三节 现实主义电影批评的思想资源与影响
  • 一、现实主义影评立场的思想资源
  • 二、现实主义电影批评的影响
  • 第三章 批评主体身份建构中的多重视野
  • 第一节 外国电影“威胁论”
  • 一、对电影商业利润乃至国家经济利益的蚕食
  • 二“、辱华问题”的变与不变
  • 三、“毒素”问题:社会教育与意识形态
  • 第二节 两种评价:关于日本电影的优劣
  • 一、抨击日本影片和日本电影政策
  • 二、来自《新影坛》的肯定
  • 第三节 国家民族视野下的批评方式
  • 一、“敌我”思维
  • 二、反法西斯维度
  • 三、重视观众接受
  • 第四章 批评主体自我意识的凸显与反思
  • 第一节 对电影批评地位及功能的认识
  • 一、引导观众与鼓动观众
  • 二、服务群众与服务人民
  • 第二节 对批评者的要求:关于立场与修养
  • 一、公正客观的批评立场
  • 二、专门的理论修养
  • 第三节 影评中的一个观点:缺乏“合格影评者”
  • 一、质疑影评者群体素质的批评话语
  • 二、“软硬之争”影响的延续
  • 三、淡化“技术批评”的缘由
  • 第五章 由“地域与身份”建构的话语优势
  • 第一节 指摘港沪:来自大后方与“伪满映”的评价
  • 一、对香港、上海的猛烈抨击
  • 二、后方批评者身份的“居高临下”
  • 三、伪满映的凝视与敌意
  • 第二节 来自港沪:辩解与自我建构
  • 一、辩解与契合
  • 二、关于古装片与民间故事片的评价问题
  • 第三节 批评话语权威的建构与“批评暗流”
  • 一、围绕《木兰从军》的评价
  • 二、附逆影人与伪片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女星主导下的电影批评转向——基于20世纪90年代 《电影双周刊》的考察[J]. 电影评介 2019(17)
    • [2].浅析美国电影批评的学术取向——兼谈对中国电影批评建设的启示[J]. 艺术广角 2020(03)
    • [3].新媒体语境中电影批评之新变[J]. 艺术广角 2020(04)
    • [4].中国电影批评的再思考——以丹纳“特征的重要程度”批评标准为基点[J]. 传播力研究 2018(36)
    • [5].在地性:中国生态电影批评的新维度[J]. 电影新作 2018(06)
    • [6].网络影评: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电影批评新现象探析[J]. 视听 2019(04)
    • [7].关于电影学译著中的电影批评问题探究[J]. 国际公关 2019(07)
    • [8].网络时代专业电影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电影文学 2019(16)
    • [9].中国电影批评的多元取向——2016年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趋向[J]. 创作与评论 2017(20)
    • [10].审美文化的建设:网络时代的电影批评思考[J]. 美育学刊 2017(06)
    • [11].电影批评中的六对关系[J]. 民族艺术研究 2017(05)
    • [12].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考察与反思[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3].权威影评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批评意识与流派[J]. 当代电影 2018(02)
    • [14].中国专业电影批评的启示——以夏衍电影批评观为例[J]. 上海艺术评论 2018(01)
    • [15].2017年中国电影批评的宗旨、立场及路径讨论[J]. 电视指南 2018(07)
    • [16].微信场域下的中国电影批评生态[J]. 文艺研究 2016(12)
    • [17].加强电影批评的学术建设 完善中国电影学学科体系——中国电影批评学术研讨会综述[J]. 当代电影 2016(12)
    • [18].共与影像论沧桑:2015年中国电影批评概述[J]. 四川戏剧 2016(12)
    • [19].为电影批评存言立传——评《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5》[J]. 艺术评论 2016(12)
    • [20].国内首部电影批评年鉴《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5》出版[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7(01)
    • [21].论当代生态电影批评的建构维度及其发展趋向[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7(02)
    • [22].社会学视野下的电影批评研究[J]. 大众文艺 2017(16)
    • [23].当代电影批评论争话语的变迁(1949-1985)[J]. 扬子江评论 2017(04)
    • [24].“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影批评格局研究[J]. 文艺评论 2017(06)
    • [25].对当代中国生态电影批评的反思——基于中西方比较下的思考[J]. 当代电影 2017(11)
    • [26].电影批评历史经验的删除与复生[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6(01)
    • [27].当下电影批评的问题、态势及构想[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6(01)
    • [28].电影批评:从艺术到媒介的转型[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6(01)
    • [29].中国电影批评的症候阅读[J]. 现代视听 2016(03)
    • [30].电影批评大格局及其与电影实践的良性互动(一)[J]. 电影评介 2016(16)

    标签:;  ;  ;  ;  ;  

    中国电影批评中的话语权威与身份建构(1937-194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