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木蠹蛾灾害监测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沙棘木蠹蛾灾害监测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论文题目: 沙棘木蠹蛾灾害监测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森林保护

作者: 路常宽

导师: 李镇宇,骆有庆

关键词: 沙棘木蠹蛾,沙棘,性引诱,潜在分布区,灾害,监测,综合管理技术

文献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我国沙棘人工林面积约占世界沙棘资源的90%。沙棘不仅是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而且对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沙棘木蠹蛾的大面积暴发,造成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沙棘大面积衰退或枯死,大大降低了沙棘的生态经济价值,给当地的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辽宁省建平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沙棘林,受沙棘木蠹蛾的危害较为严重,给当地的沙棘产品加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开展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及综合管理研究,已是当务之急。然而,自1990年沙棘木蠹蛾被定为新种以来,到本研究之前,仅见1篇文献,由此可见,有关沙棘木蠹蛾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有关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的羽化高峰期在7月下旬,15:00~18:00羽化量占日羽化总量的90%。雌蛾寿命一般5~8天,雄蛾寿命3~5天。雌蛾的求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时间节律,通过悬挂处女雌蛾诱捕器连续观察发现,20:00~00:00诱蛾量最大,随着处女雌蛾日龄的增加,诱蛾数量下降。雌蛾腹部性腺体粗提物具有引诱雄蛾活力,已交配雌蛾不再具有引诱雄蛾能力。(2)通过人工配制饲料,室内饲养沙棘木蠹蛾幼虫,观察其生活习性,并为沙棘木蠹蛾天敌繁殖作准备。研究表明:在A饲料(成份为水、玉米粉、豆粉等);B饲料(成份为水、、酵母粉、抗坏血酸等);C饲料(成份为大豆粉、沙棘木粉、蔗糖等)中,A和C两种饲料能使沙棘木蠹蛾幼虫体重持续增长,饲养前期A饲料平均体重增量是C饲料的1.6倍,A和C两种饲料化蛹率分别为83.3%和66.7%,羽化率分别为30%和16.7%。让老熟幼虫在沙土中结茧化蛹,能显著提高饲养成功率。(3)室内试验结果表明,400条/虫的线虫剂量对不同年龄期组的沙棘木蠹蛾幼虫致死率无显著性差异。在恒温27℃下,每条木蠹蛾幼虫接种400条线虫,最高死亡率可达92.5%。18℃~30℃能使木蠹蛾保持较高的死亡率,其中27℃下木蠹蛾幼虫前期死亡率增长最快。经室内毒力测定LD50为92条/头。以0.2万条线虫/ml进行野外防治试验,效果达47.94%。(4)首次报导毛缺沟姬蜂Lissonota setosa (Geoffroy)(寄主新纪录种)可寄生沙棘木蠹蛾。初步观察表明:毛缺沟姬蜂属幼虫期单寄生天敌,雄虫寿命3~8d,平均6d;雌虫寿命5~13d,平均7d,人工补充营养可延长寄生蜂寿命。在鄂尔多斯地区寄生率由3%(2002年)上升到11%(2003年)。首次发现沙棘木蠹蛾幼虫虫生真菌,初步确定其无性阶段为轮枝孢属(Verticillium);初步感染试验校正死亡率达46.67%。(5)利用GIS和CLIMEX对沙棘木蠹蛾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适于在我国三北大部分地区生存。在综合分析沙棘林自然分布、栽培状况、沙棘木蠹蛾危害状况以及生态气候指数EI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沙棘木蠹蛾是我国三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沙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1.2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3 木蠹蛾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4 适生性分析研究进展

1.5 遥感技术在我国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及前景

2.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3 沙棘木蠹蛾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诱效果研究

3.1 成虫行为学研究的意义

3.2 试验地概况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4 沙棘木蠹蛾人工饲养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沙棘木蠹蛾生物防治技术及天敌研究

5.1 小卷蛾斯氏线虫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室内侵染能力

5.2 小卷蛾斯氏线虫野外防治沙棘木蠹蛾试验

5.3 虫生真菌室内侵染试验结果

5.4 沙棘木蠹蛾天敌-毛缺沟姬蜂

5.5 讨论

6 沙棘木蠹蛾潜在分布区预测研究

6.1 研究沙棘木蠹蛾种群适生性的意义

6.2 沙棘属植物在我国的分布

6.3 沙棘木蠹蛾相关生物学资料

6.4 中国大陆相关气候数据

6.5 软件使用与参数选取

6.6 结果与分析

6.7 讨论

7 沙棘人工林受害状况监测模型研制

7.1 研究方法

7.2 分析方法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7.3 讨论

8. 沙棘人工林灾害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8.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2 研究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4 讨论

9. 沙棘木蠹蛾灾害管理策略

9.1 科学地认识沙棘木蠹蛾灾害

9.2 沙棘木蠹蛾灾害形成原因分析

9.3 沙棘木蠹蛾综合控制策略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图

发布时间: 2007-01-23

参考文献

  • [1].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宗世祥.北京林业大学2006
  • [2].沙棘木蠹蛾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 马超德.北京林业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沙棘木蠹蛾发生与林分植物多样性和挥发物的关系[D]. 王荣.北京林业大学2014
  • [2].沙棘木蠹蛾种群遗传结构与灾害发生机制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 陶静.北京林业大学2012
  • [3].柠条绿虎天牛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监测技术研究[D]. 曹川健.北京林业大学2010
  • [4].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测预报综合技术研究[D]. 庞正轰.北京林业大学2004
  • [5].松褐天牛的天敌昆虫调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张翌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 [6].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研究[D]. 赵建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 [7].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宗世祥.北京林业大学2006
  • [8].西花蓟马和三叶草斑潜蝇在中国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研究[D]. 陈洪俊.北京林业大学2005
  • [9].浙江松材线虫侵染后松林钻蛀性昆虫群落结构和功能[D]. 宋冀营.北京林业大学2007
  • [10].沙棘木蠹蛾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 马超德.北京林业大学2008

标签:;  ;  ;  ;  ;  ;  ;  

沙棘木蠹蛾灾害监测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