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周期论文-陈佳

栽培周期论文-陈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栽培周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仙客来,花卉,栽培,技术

栽培周期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1](2019)在《缩短仙客来花卉栽培周期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中绿色的植物能够净化空气还能够为生活增添不一样的色彩,陶冶情操培养志趣。仙客来作为一种草本类植物,叶片呈现心形,花香馥郁在生活中深受大众喜爱。本文主要通过对缩短仙客来花卉栽培周期技术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9年22期)

崔兰明[2](2019)在《神农香菊的促成栽培及光周期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农香菊(Chrysanthemum indicugm var.aromaticum)是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的一个新变种,其花、叶、根均具有浓郁的香气,是菊属中罕见的芳香型观赏花卉,可用来提取精油或浸膏,用于医药、饮料、香烟及化妆品等,发展潜力巨大且市场前景广泛。神农香菊在黑龙江地区花期尚未结束时就面临霜降,不宜采集种子,也不利于该植株的栽培繁殖,为使该优良品种得到广泛应用,必须对其进行花期调控。本试验以神农香菊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光周期(昼夜8/16 h、10/14 h、12/12 h)、不同温度(16℃、20℃、24℃、28℃)处理对神农香菊成花的效应,并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对神农香菊进行诱变处理,对得到的突变体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神农香菊的花芽分化进程可分为9个时期,分别为: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总苞鳞片分化初期;总苞鳞片分化末期;舌状小花原基分化初期;小花原基分化末期;花冠形成初期;花冠形成中期;花冠形成末期。短日照可使神农香菊花期明显提前,与CK相比,3种短日处理的初花期分别提前了为46 d、35 d、30d;光周期对神农香菊的生长发育影响显着,随着光照时数减少,植物的株高、可见叶数、花朵数量等生长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弱,但对花径的影响较小。神农香菊在10/14 h光周期处理下,其花期提前,且植株形态发育良好、开花品质优良。(2)神农香菊在8/16 h、10/14 h、12/12 h处理下,其叶片内的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显着,随着光照时数增加,植物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是植物进行花芽分化的物质基础,在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积累到一定量的基础上,光周期是影响神农香菊花芽分化的主要因素之一。(3)神农香菊在16℃、20℃、24℃、28℃处理下,其花期变化明显。在24℃处理下开花时间最早,24℃处理到开花所需要的时间比16℃、20℃、28℃处理分别提前了 7 d、4 d和9 d。温度不仅影响神农香菊的开花时间,而且对其形态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对神农香菊的株高、平均节间长度、可见叶数、茎粗、花朵数量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植物的花朵大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神农香菊在24℃处理下,其花期提前,且植株形态发育良好、开花品质优良。(4))神农香菊在16℃、20℃、24℃、28℃处理下,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Ci)、胞间CO2浓度(Tr)等指标变化趋势明显,随着温度的逐渐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植物的24℃处理下的各指标均大于16℃、20℃、28℃处理,此时神农香菊的光合速率最佳。(5)神农香菊在16℃、20℃、24℃、28℃理下,其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等指标变化显着。随着处理温度增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的趋势,而MDA呈下降的趋势。(6)通过EMS诱变神农香菊构建突变体库,获得花期、大花等性状的突变体。花期突变体:当给予神农香菊小于14 h光照时,植株不受光周期的影响,突变体的平均花期比CK提前17 d,且其株高、叶片大小均小于CK。大花突变体:经EMS诱变后,产生花朵大小异常的植株,与CK相比,突变体的花朵直径增大了 28.66%;(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黄蕾宇[3](2019)在《张津京:为缩短斑玉蕈栽培周期提供机制支撑》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介绍】 缩短斑玉蕈栽培周期的机制研究本课题选择不同菌丝培养时间,考察曲酸对不同后熟期子实体产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添加时间;跟踪检测了培养料中木质纤维素含量、漆酶纤维素酶和曲酸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最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本文来源于《东方城乡报》期刊2019-01-24)

阳会兵,代英男,马一学,杨俊兴[4](2018)在《短生长周期栽培对耐迟播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棉花早熟品种"JX0010"为实验材料,采用二次最优回归设计(311设计),研究了施氮量、种植密度、播种期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单株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基本一致,符合"S"型曲线变化规律,生长前期积累速度缓慢,中期积累速度加快,后期干物质积累趋于平缓。种植密度是影响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子,施氮量次之,播种期影响最小。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随施氮量的增加、播种期的推迟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单株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随密度增加和播种期推迟而减少。各处理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增加,以处理9群体干物质总量最大,达到20 640 kg/hm~2,比其他处理高15.74%-137.48%。(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姚丽[5](2017)在《基于苦参药材生存周期的栽培与野生品品质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secens Ait.的干燥根,多生于山地,草坡灌木林中,喜阴生长、多丛生。作为传统中药,苦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其性寒、味极苦,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因其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野生资源苦参需求快速增长,致使野生苦参面临乱挖殆尽的风险。为弥补野生药源的不足,近年来苦参开始了人工种植品,并大量上市,并建有GAP基地一个。但苦参作为传统中药,历代均以野生品入药,人工种植品年限较短,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且缺乏系统的同质性评价,因此开展苦参的栽培品与野生品的品质比较对于保证用药安全和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本文在传统经验鉴别基础上,引入现代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从外观性状、主要药效成分、特征指纹图谱等方面按照TOE(Totality-Of-the Evidence)思路进行系统多证据的评价研究,以期为苦参的人工种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苦参野生与栽培品之间的质量比较,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所有样本均为亲自采集。在系统梳理苦参的资源分布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采集路线,并制定详细的代表性样本采集方案,以保证样品和数据的可比性、结果的可靠性。样本采集涉及了山西、陕西、甘肃、内蒙、河北、重庆、贵州、广西及四川等地,所有样本均作详细地理信息记录,并保证有足够的样本量以完成本研究,并作留样观察,以备复核验证。同时,考虑到苦参传统的采收季节为春秋两季,为排除采收季节不同带来的可能差异,在对不同采收季节的样本收集时,选择同一地域以消除地域可能产生的差异。秋季共采集到野生样本85份,栽培品66份;春季采收栽培品13份。本文重点在于栽培品与野生品的化学质量对比研究,采用TOE评价法,对苦参中的各类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有机酸类及多糖类成分进行分析,以期从更全面的质量信息来评价其异同性。1、生物碱成分在苦参研究中报道最多的有效成分,本研究从其含量较高的6种生物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N-甲基野靛碱、苦参碱及槐果碱)入手,进行系统的化学计量学分析,得出结论是:栽培与野生品之间无明显差异。2、黄酮类成分是苦参中另一类重要的有效成分,因研究较少,本文对其提取条件及色谱条件等进行了优化,经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建立了10种黄酮类成分同时测定的HPLC法,填补了苦参多黄酮成分质量评价的空白。研究发现:栽培品与野生品的黄酮类成分亦无明显差异。3、有机酸类成分是苦参中新发现的一类重要成分,一直未见报道,我们前期发现苦参含有大量番石榴酸,该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且在药材中对生物碱成分的积累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首次建立了苦参中番石榴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全面把握苦参次生代谢产物的整体轮廓。结果发现:番石榴酸含量在3%-4%,在栽培品与野生品间的含量亦无明显差异。4、多糖类成分是所有植物的共有成分,它对于植物的生长、药效的表达具有贡献,为全面评价苦参质量,论文在建立含量测定方法的基础上,使其可测成分大幅度提高到30%左右。研究结果表明:栽培与野生品间的多糖含量亦无显着差异。5、“全成分”指纹特征:从35批药材甲醇提取液的指纹图谱分析发现,野生品与栽培品间无明显差异,且不同地域间的相似度较高,说明苦参的地域适宜性强。6、传统鉴别:从饮片横截面看,栽培品较密实,且木质部与韧皮部不易分离,而野生品饮片断面则多疏松,且木质部与韧皮部常剥离;两者容易分辨。但从粉末鉴别上,因为均具有苦参的典型粉末鉴别特征而无法将二者区分。7、植物形态:栽培品叶片较厚、翠绿、较大且密集,茎秆粗壮,节间距较窄,根系较发达,须根较多;野生品则叶片较薄、偏黄、较稀疏,茎秆较细,柔韧性较好,节间距较大。能够区分。综上,本文利用TOE思路对苦参药材的栽培品与野生品进行了系统质量评价,得出了栽培品与野生品具有质量一致性的结论,药材质量是疗效的根本,其质量均质性的结论仍需主要药效学(与苦参功效相关性者)评价来得出全面的最后结论。(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7-03-21)

周浓,李丽,郭冬琴,陈蓉[6](2016)在《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构建《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实践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园艺专业一门重要的面向就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本教学团队根据现代园艺业的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分析现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对园艺植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体现了职业岗位群能力本位的规律,培养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践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20期)

韩婧,吴益,赵琳,艾云苾,刘燕[7](2015)在《光周期对促成栽培芍药生长开花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光周期对促成栽培芍药生长开花和光合机制的影响,给予冬季促成栽培芍药‘大富贵’(DFG)和‘桃花飞雪’(THFX)14 h/d和18 h/d光周期处理,以自然光周期9 h/d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14 h/d光周期对芍药2个品种的生长、叶绿素积累和开花均有利,并促进PSⅡ最大量子效率(Fv/Fm)上升和增强PSⅡ向下游供应电子的能力,使PSⅡ-PSⅠ-碳同化快速达到动态平衡;与CK相比,18 h/d光周期不利于芍药DFG茎伸长,并对其开花有显着抑制作用;18 h/d光周期处理,芍药2个品种电子传递链均在PSⅠ处受阻,同时PSⅠ-碳同化间电子传递平衡被打破;芍药不同品种光合电子传递对光周期响应有差异,DFG整体电子传递活性比THFX高,在14h/d光周期下,PSⅡ-PSⅠ-碳同化动态变化可更快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并保持稳定,对光周期的适应性也比THFX强,这与其生长开花情况表现一致。(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熊川,李小林,李强,杨志荣,郑林用[8](2015)在《羊肚菌生活史周期、人工栽培及功效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肚菌属真菌是享誉世界的美味食用菌和重要药用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经济价值。从羊肚菌生活史周期、人工栽培和功效研究方面入手,对最新的成果进行了综述,对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5年01期)

刘龙洲,翟文强,陈建才,陈春雷,张兆辉[9](2014)在《长周期西瓜栽培模式下嫁接砧木种质耐热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保护地主栽西瓜基本采取长周期(1—10月)栽培、多岔次采收模式,经济效益甚高。但是这些地区夏季极端高温频现,已成为限制长周期模式快速发展的主要因子;优良耐热砧木在嫁接上的应用能为长周期栽培提供技术保障。南瓜砧木‘合力3号'、‘金甲田'、‘铁木真'、‘黑籽南瓜'、‘白籽南瓜'、‘圣砧一号'、‘全能铁甲'、‘黄狼南瓜'、‘蜜本南瓜'、‘申砧一号'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提供;葫芦砧木‘京欣砧1号'、‘gsz-4'、‘线瓠1号'、‘万盛西葫芦'、‘帝王葫芦'、‘南砧一号'由上海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于1月20日在人工气候室内设定温度白天43℃、晚上35℃鉴定砧木品种耐热性;设立对照温度白天32℃、晚上24℃。每处理播种砧木种子20粒,3次重复,鉴定周期为22 d。调查指标包括:发芽速率、尖烧、花器官早生有无、根系干质量。重复之间求平均数用于数据分析。调查发现,不同砧木材料之间各指标差异明显,葫芦和南瓜类型之间差异显着。其中发芽速率各砧木均早与对照12~24 h。尖烧现象葫芦砧木上均有发生,‘万盛西葫芦'、‘帝王葫芦'、‘南砧一号'尖烧发生严重,出现大量僵苗;南瓜砧木‘黑籽南瓜'和‘蜜本南瓜'发生严重,处理中个别植株发生尖烧后,出现生长点坏死现象;‘合力3号'、‘金甲田'、‘圣砧一号'、‘黄狼南瓜'、·申砧一号'虽发生尖烧,但之后生长情况良好。高温胁迫下,南瓜砧木‘黑籽南瓜',葫芦砧木‘万盛西葫芦'、‘帝王葫芦'雄花出现。根系干质量方面与对照相比,所有的砧木根系干质量均表现出差异性变化,其中‘金甲田'、‘申砧一号'、‘京欣砧1号'、‘线瓠1号'、‘南砧一号'、‘黄狼南瓜'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其余砧木均与对照差异极显着(P<0.05)。推荐发芽正常、无尖烧或尖烧轻微、无花器官早生现象、根系干质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材料作为将来配置抗热砧木品种的育种材料。本次鉴定发现抗热性较好的材料有‘金甲田'、‘申砧一号'、‘京欣砧1号'和‘线瓠1号'。(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3)

李文涛,余梦瑶,魏巍,许晓燕,江南[10](2014)在《栽培灵芝生长周期内物质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灵芝生长周期内不同部位基质中物质量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基质中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初步探究基质中物质量变化的机制。方法采用熟料袋式栽培灵芝,将灵芝的生长期分为8个阶段,并把基质4等分,研究不同部位基质中总糖、还原糖、水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量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各部位基质中木质素酶系(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纤维素酶系(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滤纸酶)和酸性蛋白酶活性变化规律探究不同部位基质中物质量变化的机制。结果在灵芝的生长周期内,不同部位基质中总糖量呈下降趋势;还原糖量在出原基之前呈升高趋势,出原基之后降低;不同部位基质中水溶性蛋白质总体上呈升高趋势;基质中氨基酸量在菌丝满袋之前一直降低,菌丝满袋之后到菌蕾期其量升高,并在菌蕾期达到峰值,随后其量又呈下降趋势;不同部位基质中漆酶活性变化规律呈U字形,其活性在原基时期最低,锰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营养生长期缓慢升高,菌丝满袋之后其活性下降;不同部位基质中纤维素酶系酶活性和酸性蛋白酶活性总体上呈升高趋势。结论在灵芝生长周期内,各部位基质中物质量随着灵芝的生长发育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基质中灵芝胞外酶活性能够影响物质的量,即基质中的灵芝胞外酶活性与物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4年04期)

栽培周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神农香菊(Chrysanthemum indicugm var.aromaticum)是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的一个新变种,其花、叶、根均具有浓郁的香气,是菊属中罕见的芳香型观赏花卉,可用来提取精油或浸膏,用于医药、饮料、香烟及化妆品等,发展潜力巨大且市场前景广泛。神农香菊在黑龙江地区花期尚未结束时就面临霜降,不宜采集种子,也不利于该植株的栽培繁殖,为使该优良品种得到广泛应用,必须对其进行花期调控。本试验以神农香菊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光周期(昼夜8/16 h、10/14 h、12/12 h)、不同温度(16℃、20℃、24℃、28℃)处理对神农香菊成花的效应,并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对神农香菊进行诱变处理,对得到的突变体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神农香菊的花芽分化进程可分为9个时期,分别为: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总苞鳞片分化初期;总苞鳞片分化末期;舌状小花原基分化初期;小花原基分化末期;花冠形成初期;花冠形成中期;花冠形成末期。短日照可使神农香菊花期明显提前,与CK相比,3种短日处理的初花期分别提前了为46 d、35 d、30d;光周期对神农香菊的生长发育影响显着,随着光照时数减少,植物的株高、可见叶数、花朵数量等生长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弱,但对花径的影响较小。神农香菊在10/14 h光周期处理下,其花期提前,且植株形态发育良好、开花品质优良。(2)神农香菊在8/16 h、10/14 h、12/12 h处理下,其叶片内的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显着,随着光照时数增加,植物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是植物进行花芽分化的物质基础,在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积累到一定量的基础上,光周期是影响神农香菊花芽分化的主要因素之一。(3)神农香菊在16℃、20℃、24℃、28℃处理下,其花期变化明显。在24℃处理下开花时间最早,24℃处理到开花所需要的时间比16℃、20℃、28℃处理分别提前了 7 d、4 d和9 d。温度不仅影响神农香菊的开花时间,而且对其形态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对神农香菊的株高、平均节间长度、可见叶数、茎粗、花朵数量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植物的花朵大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神农香菊在24℃处理下,其花期提前,且植株形态发育良好、开花品质优良。(4))神农香菊在16℃、20℃、24℃、28℃处理下,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Ci)、胞间CO2浓度(Tr)等指标变化趋势明显,随着温度的逐渐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植物的24℃处理下的各指标均大于16℃、20℃、28℃处理,此时神农香菊的光合速率最佳。(5)神农香菊在16℃、20℃、24℃、28℃理下,其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等指标变化显着。随着处理温度增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的趋势,而MDA呈下降的趋势。(6)通过EMS诱变神农香菊构建突变体库,获得花期、大花等性状的突变体。花期突变体:当给予神农香菊小于14 h光照时,植株不受光周期的影响,突变体的平均花期比CK提前17 d,且其株高、叶片大小均小于CK。大花突变体:经EMS诱变后,产生花朵大小异常的植株,与CK相比,突变体的花朵直径增大了 28.6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栽培周期论文参考文献

[1].陈佳.缩短仙客来花卉栽培周期技术分析[J].花卉.2019

[2].崔兰明.神农香菊的促成栽培及光周期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D].东北林业大学.2019

[3].黄蕾宇.张津京:为缩短斑玉蕈栽培周期提供机制支撑[N].东方城乡报.2019

[4].阳会兵,代英男,马一学,杨俊兴.短生长周期栽培对耐迟播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18

[5].姚丽.基于苦参药材生存周期的栽培与野生品品质比较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7

[6].周浓,李丽,郭冬琴,陈蓉.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构建《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实践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6

[7].韩婧,吴益,赵琳,艾云苾,刘燕.光周期对促成栽培芍药生长开花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

[8].熊川,李小林,李强,杨志荣,郑林用.羊肚菌生活史周期、人工栽培及功效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5

[9].刘龙洲,翟文强,陈建才,陈春雷,张兆辉.长周期西瓜栽培模式下嫁接砧木种质耐热性评价[C].中国园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10].李文涛,余梦瑶,魏巍,许晓燕,江南.栽培灵芝生长周期内物质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4

标签:;  ;  ;  ;  

栽培周期论文-陈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