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纳米环论文-李彩霞

银纳米环论文-李彩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银纳米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面等离激元,等离激元耦合,法诺共振,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银纳米环论文文献综述

李彩霞[1](2017)在《叁维银纳米环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外部电场作用下,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自由电子发生集体振荡,当激发场频率与自由电子振荡频率一致时,会在金属表面发生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现象。此时在金属表面可以观察到独特的光学效应,且该效应与金属颗粒的材质、形貌、尺寸、周围介质以及激发光的性质等密切相关,这使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产生了极强的可操控性,并拓展了其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表面增强荧光、太阳能电池、医学成像以及生物传感等领域的应用。近几年,微纳加工技术发展迅猛,贵金属纳米结构的制作与调控已不再是难题,加之理论研究的逐渐成熟,针对贵金属微纳结构体系的研究成为目前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即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目前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较简单的二维纳米结构调控,而实验研究中的体系通常是不具有对称性的叁维纳米结构及其多聚物,且观测到的光学响应较二维纳米结构更为复杂。为此,本文设计了叁维多聚物纳米结构并对其进行不对称调控,以研究叁维纳米多聚物结构的耦合机理。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设计并研究叁维环状结构二聚体(3D-CR-dimer)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第二部分设计并研究叁维环状结构叁聚体(3D-CR-dimer)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利用有限元法(FEM)系统地研究了 3D-CR-dimer的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特性。通过改变结构的几何参数产生和调控耦合模式。结果发现,在此叁维结构中通过简单的调节耦合距离可以激发四种完全不同的二聚体相互作用模式,而且在此过程中亮-暗模式发生交换。另外,研究结果表明叁维交叉环二聚体结构具有很强的环境敏感性。系统研究了 3D-CR-trimer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特性。发现此结构在不同偏振方向激发光作用下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响应,同时有新的共振模式被激发。通过对纳米环厚度,圆心距的调节,实现了对法诺共振的产生、增强与消失等现象的有效调控。与二聚体结构相比较,3D-CR-trimer在光学特性上具有更高的调制自由度,所得到的法诺线型表明了通过改变结构参数,此结构可以实现不同耦合强度下的光学响应。(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龚红梅[2](2010)在《银纳米环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属纳米结构中,金属纳米环因为其固有的高度对称的结构受到了很大的关注。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化学生长方法制备了银纳米环,它具有二次孪晶结构、椭圆形的截面和光滑的表面。与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周玮[3](2010)在《银纳米环的气泡模板法制备及其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环状纳米结构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在光、电、催化和存储等领域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而倍受人们的关注。环状纳米结构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制备,但是目前的制备方法或者实验条件苛刻,或者操作复杂,或者需要昂贵的仪器。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发展了一种低成本、操作简单的大面积制备银纳米环的方法。银纳米环的制备过程包括叁步:首先配制AgNO_3/SiO_2复合溶胶;继而通过浸渍提拉法在硅片或玻璃衬底上形成复合薄膜;最后经热处理得到银纳米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进行形貌观测和晶体结构表征。SEM和AFM结果显示,银纳米环外直径在200-600nm之间,环壁厚度在50-100nm之间。XRD结果表明,银纳米环为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研究了溶胶比例、硝酸银浓度、pH值和热处理工艺等因素对银纳米环形成的影响,优化了实验参数。根据纳米气泡和液滴等中间产物的证据,提出了一种以气泡为模板制备银纳米环的生长机制。初步研究了银纳米环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特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银纳米环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位于400nm波长附近,且吸收强度随纳米环密度的增大而增强。对共振吸收峰的进一步分析显示,银纳米环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特性与球形金属纳米结构的光学模型计算结果相符。相关研究为银纳米环在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0-01-01)

王文慧,王娟,黄康,袁志好[4](2009)在《电子束诱导原位制备银纳米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一种电子束诱导原位制备银纳米环的有效方法.使用溶胶-凝胶的方法,以分散Ag+的二氧化钛溶胶为前驱体,通过浸渍-提拉法和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制备出二氧化钛和银的复合薄膜.以扫描电镜聚焦的电子束为辐射源,在Ag/TiO2的复合薄膜表面原位观察到了银纳米环的形成过程.纳米环内径为100~280 nm,外径为120~300 nm.(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谭永恒[5](2006)在《二氧化硅辅助相分离法制备银纳米管和银纳米环》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维纳米材料及准一维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现已经制备出许多纳米结构材料,包括纳米线、纳米管、纳米棒、纳米带等。本文发展了一种通过SiO_2辅助相分离制备银纳米管和纳米环及其它银纳米结构的方法。一制备出稳定的含Ag~+的SiO_2溶胶,同时分析了水和无水乙醇的量对溶胶形成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溶胶形成条件。二以Ag/SiO_2复合溶胶为基础,采用浸渍-提拉的方法,在硅片基底上提拉叁次形成Ag/SiO_2纳米薄膜,将薄膜先进行100℃热处理1h后,升温至700℃热处理2h,制备出圆形银纳米管和方形银纳米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手段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同时讨论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叁以Ag/SiO_2复合溶胶为基础,采用浸渍-提拉的方法,在硅片基底上提拉两次形成Ag/SiO_2纳米薄膜,将薄膜先进行100℃热处理1h后,升温至600℃热处理2h,制得了各种形状(如单个圆形环、双连形环、长条形环及方形环)的银纳米环。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手段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同时讨论了它们的形成原因。(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06-12-01)

银纳米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金属纳米结构中,金属纳米环因为其固有的高度对称的结构受到了很大的关注。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化学生长方法制备了银纳米环,它具有二次孪晶结构、椭圆形的截面和光滑的表面。与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纳米环论文参考文献

[1].李彩霞.叁维银纳米环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龚红梅.银纳米环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2010

[3].周玮.银纳米环的气泡模板法制备及其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特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

[4].王文慧,王娟,黄康,袁志好.电子束诱导原位制备银纳米环[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9

[5].谭永恒.二氧化硅辅助相分离法制备银纳米管和银纳米环[D].天津理工大学.2006

标签:;  ;  ;  ;  

银纳米环论文-李彩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