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层序地层及构造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

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层序地层及构造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

论文摘要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凹陷,凹陷内油气资源丰富,是目前渤海油田重要的油气储量增长点之一,近年来,凹陷内新近系的油气勘探成果显著并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从层序地层格架入手,深入分析层序地层以及同沉积断裂活动对沉积体系充填的控制作用,预测储集砂体的空间分布,对陆相断陷湖盆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和黄河口凹陷新近系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生产意义。论文以经典层序地层学及陆相层序地层学最新进展为理论基础,应用地震、测井、岩芯和分析化验资料,对黄河口凹陷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在黄河口凹陷新近系与全新系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其中新近系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总结了该区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以及湖盆不同部位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凹陷内新近系发育的主要沉积体系如辫状河、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曲流平原、曲流河浅水三角洲和浅水湖泊沉积体系等进行精细分析。研究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总结沉积体系演化规律。对黄河口凹陷新近系进行构造单元划分,分析了凹陷不同层位构造特征异同。新近系同沉积断裂主要分布于西北陡坡带、东北陡坡带、中央构造带、BZ33-1断隆带、东部断阶带等,根据同沉积断裂的发育活动和配置样式,总结了同沉积断裂的活动特征、组合类型,分析了同沉积断裂对沉积层序发育和砂体分布控制作用。建立起黄河口凹陷新近系陡坡带和缓坡带的沉积层序构成模式。陡坡带活动盆缘断裂控制了辫状河、曲流平原、浅水三角洲和浅水湖泊沉积体系的分布,而缓坡带活动盆缘断裂控制了曲流河及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布。在沉积体系、体系域及构造坡折带组合特征所控制的层序型式和层序样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新近系不同时期的坡折带沉积层序充填模式。通过成藏条件分析认为,黄河口凹陷各坡折带下控制着多种类型的构造、岩性圈闭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认为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预测了新近系三种类型的有利成藏区带:即同沉积断裂的下降盘、郯庐断裂中央构造带以及东南缓坡带。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学科前沿研究现状和进展
  • 1.3 黄河口凹陷勘探现状和进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资料使用情况和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进展与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概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2.2.1 前第三系
  • 2.2.2 古近系
  • 2.2.3 新近系和第四系
  • 2.3 构造演化特征
  • 2.3.1 前新生代基底的构造演化
  • 2.3.2 新生代的构造演化
  • 3 新近系层序地层格架
  • 3.1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3.1.1 层序级别划分
  • 3.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3.2 层序地层划分
  • 3.2.1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3.2.2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与特征
  • 3.3 层序对比及发育特征
  • 3.3.1 单井层序分析
  • 3.3.2 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建立
  • 3.3.3 各级层序特征
  • 4 沉积体系分布与演化特征
  • 4.1 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相构成特征
  • 4.1.1 辫状河沉积体系
  • 4.1.2 曲流河-泛滥平原体系
  • 4.1.3 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 4.1.4 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 4.1.5 浅水湖泊沉积体系
  • 4.2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带的分布与演化
  • 4.2.1 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分析
  • 4.2.2 沉积体系分布与演化
  • 5 构造对层序及沉积充填的控制
  • 5.1 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
  • 5.1.1 构造因素
  • 5.1.2 古气候因素
  • 5.1.3 物源因素
  • 5.1.4 可容纳空间分析
  • 5.2 次级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 5.2.1 黄河口凹陷次级构造单元划分
  • 5.2.2 不同层位构造特征异同
  • 5.3 同沉积断裂体系
  • 5.3.1 主要的同沉积断裂带及其伴生构造
  • 5.3.2 同沉积断裂带的组合类型与砂体分布样式
  • 5.4 断裂坡折带对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
  • 5.4.1 黄河口凹陷新近纪坡折带的类型及展布特征
  • 5.4.2 断裂坡折带对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
  • 5.4.3 新近系坡折带沉积层序充填模式
  • 5.5 构造沉降演化与盆地沉积充填序列
  • 5.5.1 盆地的构造沉降史模拟与分析
  • 5.5.2 盆地充填序列与构造演化
  • 6 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与预测
  • 6.1 黄河口凹陷成藏条件初步分析
  • 6.1.1 烃源岩特征
  • 6.1.2 生储盖组合
  • 6.1.3 有利储集砂体在层序格架中的分布
  • 6.1.4 圈闭类型分析
  • 6.2 有利区带预测
  • 6.2.1 黄河口凹陷已发现油气田分布概况及特点
  • 6.2.2 新近系有利区带预测
  • 6.2.3 重点有利相带地震属性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应用效果分析——以黄河口凹陷为例[J]. 海洋石油 2010(04)
    • [2].井场流体快速识别与评价技术在黄河口凹陷的应用[J]. 化工管理 2018(16)
    • [3].黄河口凹陷L油田复杂断块油气成藏模式[J].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9(04)
    • [4].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渤中29-6构造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海洋地质前沿 2019(01)
    • [5].相控多属性预测技术在黄河口凹陷渤中35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世界地质 2018(02)
    • [6].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02)
    • [7].利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研究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油气成藏过程[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8)
    • [8].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特征及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9].相关行业[J]. 中国金属通报 2008(33)
    • [10].油海采珠[J]. 国外测井技术 2008(05)
    • [11].发现[J]. 中国投资 2008(09)
    • [12].渤海海域新近系明化镇组断裂控藏作用定量评价——以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为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7(04)
    • [13].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BZ34-9油田新生界“断裂-岩浆”联合控藏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5)
    • [14].90°相位转换技术在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海洋石油 2011(02)
    • [15].黄河口凹陷流体包裹体成藏年代和充注期次研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4(06)
    • [16].渤海湾盆地盆缘洼陷新近系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差异富集机理——以黄河口凹陷东洼为例[J]. 石油学报 2019(05)
    • [17].相关行业[J]. 中国金属通报 2008(40)
    • [18].黄河口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特征[J]. 特种油气藏 2018(03)
    • [19].黄河口凹陷B油田古近系火山岩岩性识别及发育模式[J]. 海洋地质前沿 2018(02)
    • [20].井-震结合进行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表征——以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263油田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03)
    • [21].黄河口凹陷南部缓坡带馆陶组河流相层序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18(05)
    • [22].核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在黄河口凹陷储集层流体解释评价中的应用[J]. 录井工程 2019(01)
    • [23].黄河口凹陷BZ27构造沙河街组砂岩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关系[J].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1)
    • [24].黄河口凹陷馆陶组水源层评价[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9)
    • [25].黄河口凹陷莱北斜坡带玄武岩发育区砂岩成岩特征、孔隙流体及储层控制因素[J]. 现代地质 2016(01)
    • [26].岩浆岩三维精细刻画——黄河口凹陷南斜坡渤中34-9油田的发现[J]. 中国海上油气 2016(02)
    • [27].黄河口凹陷北半环的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3)
    • [28].致密砂砾岩储层裂缝形成及储层评价:以黄河口凹陷沙二段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1)
    • [29].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在渤海海域致密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以黄河口凹陷BZ-A构造为例[J]. 海洋地质前沿 2017(11)
    • [30].黄河口凹陷油气资源评价与有利区预测[J]. 海洋石油 2009(02)

    标签:;  ;  ;  ;  ;  

    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层序地层及构造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