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阳益胃汤治疗疲劳综合征41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王宝娟[1](2021)在《升阳益胃汤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升阳益胃汤出自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原书记载:"脾胃虚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身痛……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生阳益胃汤。"方由黄芪二两,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一两,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各五钱,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三钱,黄连一钱,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组成。其主要治疗脾胃虚弱,湿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内化郁热所引起的疾病。升阳益胃汤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发挥免疫调节、抗炎、改善
张泽[2](2021)在《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搜集近三十年来发表的关于经方、时方内服治疗胃癌(gastric cancer,GC)术后并发症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对文献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探索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并且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由高频中药白术、枳实组成的经方枳术汤治疗胃癌可能作用的靶点与通路,为临床合理选方用药与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通过搜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0年6月,近三十年所发表的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文献。使用EXCEL对纳入文献进行药物频次、频率分析,使用SPSS18.0、SPSS Modeler18对高频药物进行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探求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与特点。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枳术汤治疗胃癌的相关靶点与可能的作用通路。结果:1本研究纳入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文献61篇,涉及方剂共42首,含经方18首,时方24首。其中Ⅱ级39篇,Ⅲ级10篇,Ⅴ级12篇。发表时间在1988-2020年之间。涉及胃癌术后并发症6个,分别为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肠梗阻、疲劳综合征、梗阻性黄疸、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胃瘫综合征时,可应用半夏类方、大黄类方、干姜类方为主的方剂;治疗倾倒综合征时,可应用半夏类方为主的方剂;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时,可应用大黄类方为主的方剂;治疗疲劳综合征时,可应用干姜类、石膏类、熟地类、半夏类为主的方剂;治疗梗阻性黄疸、胆汁反流性胃炎时,可应用柴胡类方。在治疗胃癌术后疲劳综合征时,可应用以干姜类、石膏类、熟地类、半夏类为主的方剂,例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竹叶石膏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四物汤;半夏厚朴汤等。2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文献共涉及中药115味,用药次数为542次,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疲劳综合征使用频次较高的前四位药依次是甘草、半夏、白术、茯苓。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的高频药物主要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通过关联分析得出在研究中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半夏;甘草、白术;甘草、茯苓(2)茯苓、白术、甘草(3)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茯苓;白术、甘草、半夏、茯苓。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党参;白术、茯苓;半夏、党参(2)茯苓→白术and甘草;白术→茯苓and甘草(3)甘草→干姜and党参and半夏;半夏→干姜and党参and甘草;党参→干姜and半夏and甘草。治疗胃癌术后倾倒综合征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陈皮;甘草、茯苓;甘草、半夏(2)甘草→陈皮and茯苓(3)茯苓→党参and白术and陈皮;甘草→党参and白术and茯苓等。治疗胃癌术后疲劳综合征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甘草、白术;甘草、茯苓;白术、茯苓(2)茯苓→陈皮and白术;白术→党参and陈皮(3)白术→人参and茯苓and甘草;茯苓→人参and白术and甘草。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关联性最强的药对和药物组合依次(1)大黄、厚朴;枳实、大黄;枳实、厚朴(2)枳实→大黄and厚朴;大黄→厚朴and枳实;厚朴→大黄and枳实(3)枳实→芒硝and大黄and厚朴;厚朴→芒硝and大黄and枳实;大黄→芒硝and厚朴and枳实。通过聚类分析,将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不良反应的高频药物分为8类。4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共收集到枳术汤有274个化学成分靶点,1611个疾病相关基因,枳术汤与胃癌共有67个相同靶点,PPI网络图显示AKT1、TP53、CASP3、MAPK1、MAPK3、VEGFA、JUN等为联系最多的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出1166个生物过程、62个分子功能、256个细胞成分,KEGG信号通路富集主要涉及157条通路。结论:1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可以不受手术方式、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的限制自由选方用药。半夏类方、大黄类方、干姜类方、熟地类方、石膏类、柴胡类方可用于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2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的高频药物主要是甘草、茯苓、白术、半夏。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的高频药物主要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倾倒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性最强的药对、角药、四种药物均是以四君子汤为基础的。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性最强的药对、角药、四种药物均是以大承气汤为基础的。4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聚类分析显示以甘草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经方和六君子汤等时方可用于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5枳术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相互作用,协同调控调节AKT1、TP53、CASP3、MAPK1、MAPK3、VEGFA、JUN、TNF等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以及前列腺癌、膀胱癌、胰腺癌、结直肠癌、肺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等多种肿瘤相关通路等信号通路。其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可能与细胞化学应激反应、细胞化学压力反应、活性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腺发育等有关。
张泽,王文萍,曹莹[3](2021)在《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胃癌是发病率与致死率较高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胃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胃癌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很大,对后续的治疗也造成很大影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0年6月之间的文献,对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研究文献收集整理,发现经方、时方在治疗术后疲劳综合征、术后胃瘫综合征、术后倾倒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上疗效显着,因此就常见的胃癌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作出如下综述。
刘心[4](2020)在《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齐鲁脏腑推拿疗法是我科常用的脏腑推拿疗法,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治疗中具有显着的疗效,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齐鲁脏腑推拿疗法,本课题应用该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CFS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引入肝郁脾虚症状分级量化表和多维疲劳量表(MFI-20)从中西医两个方面进行疗效评价,进而探讨齐鲁脏腑推拿治疗肝郁脾虚型CFS的疗效机制,从而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无创、有效、易为民众接受的中医外治方法,并尝试对传统推拿流派手法和适应症进行传承和挖掘。方法:本研究纳入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6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齐鲁脏腑推拿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应用肝郁脾虚症状分级量化表、多维疲劳量表(MFI-20)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量化评分。用SPSS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齐鲁脏腑推拿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疗法均能显着改善CFS患者的中医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齐鲁脏腑推拿治疗组改善中医症状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中“腹胀”、“食少”、“便溏不爽”三项评分均存在差异(P<0.05),说明齐鲁脏腑推拿治疗组在这三个方面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FI-20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在改善CFS导致的疲劳状态方面均有显着疗效,而治疗后两组MFI-20评分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对CFS疲劳状态的疗效更显着。结论:齐鲁脏腑推拿和常规针刺两种中医外治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诸症,本研究发现齐鲁脏腑推拿疗法在“腹胀”、“食少”、“便溏不爽”及改善疲劳方面较常规针刺疗法具有更好的疗效,今后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马瑜[5](2020)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口服中成药归脾丸的疗效作对照,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异,为临床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提供一种有效的、安全可靠的新方法。方法:收集72例合格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进行针刺腧穴治疗,以平衡阴阳、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为治疗原则,选穴为:脾俞、心俞、百会、四神聪、安眠、关元、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qod,15次(30天)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中成药归脾丸,tid,6g/次,30天为1疗程。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后,完成参加实验者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量表、疲劳量表-14、中医证候(心脾两虚证)症状积分量表,然后通过SPSS25.0对记录好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评定疗效。结果:1.纳入病例为72例,脱落9例,实际完成63例,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比较治疗前两个组性别、年龄、病程、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量表积分、疲劳量表-14积分和心脾两虚证症状积分量表积分,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量表评定:治疗前后两组CFS症状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两组治疗后CFS症状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疲劳量表-14评定:治疗前后两组FS-14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对疲劳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后两组FS-14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疲劳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心脾两虚证)症状积分量表: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能有效改善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症状。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5.总体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疗效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运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口服归脾丸。结论:运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腧穴及口服中成药归脾丸均对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但运用“平腕立指”针刺手法针刺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口服中成药归脾丸,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本研究为临床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冯玉华[6](2019)在《加减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应的文本挖掘及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调节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在对古代文献梳理的前提下,依据中医方证相关理论,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对近十年临床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以期挖掘出升阳益胃汤的方证相应关系。2.结合现代系统生物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寻找疲劳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加减升阳益胃汤及其拆方对慢性疲劳大鼠的调节机制,为加减升阳益胃汤临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3.依据中医理论,将加减升阳益胃汤进行拆方,对比加减升阳益胃汤全方组和各拆方组干预慢性疲劳模型大鼠的血和尿的代谢通路差异,为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证代谢组学研究增添新的科学内容。方法:1.梳理古代文献中各医家对升阳益胃汤方证和组方配伍的不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为检索数据库,选取近十年公开发表于国内各种医药期刊杂志的临床文献及医案文献,采用文献信息挖掘方法进行统计分析。2.用复合刺激(冷水游泳+控制饮食+夹尾刺激)的方法复制疲劳大鼠模型,动态观察造模期间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一般行为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胃肠功能指标以及血尿代谢图谱的变化。3.依据前期文献研究和方证相关理论,将加减升阳益胃汤进行拆方研究,分为A组(加减升阳益胃汤全方组),B组(全方减益气健脾药队组),C组(全方减疏肝理气药队组),D组(全方减除湿降浊药队组)。对比观察加减升阳益胃全方组和各拆方给药组模型大鼠的一般行为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胃肠功能指标、能量代谢指标以及血尿代谢图谱的变化。结果:1.升阳益胃汤方证文本挖掘结果显示,本方广泛用于内科,妇科,外科及五官科等疾病。其中所治疗疾病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34.4%)。本方具有补气升阳、健脾祛湿,调和肝脾的作用,为肝、脾、肺三脏同调以补脾为主的一个方剂。其临床辨证主要依据为四肢不适,大便溏泄、小便频数、食少纳呆、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胖大有齿痕,脉细弱,这与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表现相吻合。2.复合因素构建慢性疲劳模型大鼠实验结果显示:大鼠在造模过程中存在体力的消耗和愤怒、抑郁、绝望等情绪的变化。其模型大鼠血清BUN出现明显升高(P﹤0.01);下丘脑中5-HT、DA和NE的含量出现明显下降(P﹤0.01);D-木糖排泄率和MT含量降低(P﹤0.01),VIP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1)。3.疲劳模型大鼠血尿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复合刺激所致的疲劳大鼠的血清代谢紊乱主要与以下代谢途径相关:(1)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impact=1.0);(2)酮体的合成与降解(impact=0.60);(3)二羧酸代谢(impact=0.30);(4)甘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impact=0.29);(5)丙酮酸代谢(impact=0.19);(6)柠檬酸代谢(impact=0.13)。复合应激所复制的疲劳大鼠模型导致的尿液代谢紊乱主要与以下代谢途径相关:(1)牛磺酸与亚牛磺酸的代谢(impact=0.43);(2)二羧酸代谢(impact=0.30);(3)丙酮酸代谢(impact=0.24);(4)三羧酸循环(impact=0.15);(5)糖质新生(impact=0.13)。4.加减升阳益胃汤及其拆方干预慢性疲劳的机制研究:(1)血液生化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加减升阳益胃全方组可以降低模型大鼠血清BUN含量,但各拆方组模型大鼠的血清BUN含量没有影响;另外,各给药组均可提高模型大鼠血清Cr含量,但加减升阳益胃减益气健脾药队组与其他各给药组比较,对Cr含量的作用相对较弱。(2)单胺类神经递质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可以升高模型大鼠下丘脑的DA含量和5—HT含量,各拆方组未表现出明显差异。(3)胃肠功能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可以升高模型大鼠的D-木糖排泄率和MTL的含量(P﹤0.01),对模型大鼠的VIP含量升高均有抑制作用。各拆方组对模型组大鼠的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4)能量代谢指标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发现复合因素刺激后模型组大鼠的骨骼肌组织中ATP酶活性显着降低,SDH活性和FFA浓度显着升高(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的能量代谢出现紊乱。加减升阳益胃汤各给药组可以升高模型组大鼠ATP酶活性,显着恢复模型组大鼠SDH和FFA的水平。(5)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各给药组抗疲劳所影响的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的差异。全方组血清代谢通路有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代谢通路;丁酸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丙酮酸代谢通路,糖质新生通路,酮体的合成与降解以及二羧酸代谢通路;尿液代谢通路还涉及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通路。各给药组代谢通路差异表现在,血液代谢通路中,B组给药组(全方减益气健脾组)代谢通路中对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代谢,丙酮酸代谢,糖质新生代谢通路中表现出过渡回调;D组给药组(全方减祛湿降浊组)对二羧酸代谢通路表现出过渡回调,而三个拆方组均未发现对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的影响。尿液代谢通路中,D组(全方减祛湿降浊组)对二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均表现出过渡回调的作用。结论:1.复合应激因素造模方法较单因素的造模,大鼠更容易表现出疲劳和认知行为学的改变。基本从躯体与心理双重角度模拟了CFS的发病的原因,同时也符合中医“脾虚”和“肝郁”证的临床表现。因而这种复合应激的造模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整体性。2.疲劳模型大鼠在胃肠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上出现了紊乱。加减升阳益胃汤抗疲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代谢产物堆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功能以及促进糖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发挥作用。3.加减升阳益胃汤拆方研究发现,益气健脾药队组在影响胃肠功能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疏肝理气配伍祛湿降浊组有助于促进MTL的分泌,而益气健脾配伍疏肝理气的方法有助于抑制VIP升高。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加减升阳益胃汤复方各拆方组所影响的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的差异。三个组方配伍药队对血液中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起到稳定和平衡作用。其中祛湿降浊药队组对尿液中代谢通路的影响更大。以上各拆方组对模型大鼠血尿的差异性表达,为我们进一步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
尹越[7](2019)在《隔附子饼灸结合针刺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隔附子饼灸结合针刺与常规针刺对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隔附子饼灸结合针刺组(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首次治疗前均填写观察量表。治疗组采用隔附子饼灸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末次治疗结束后,再次填写观察量表,通过症状体征的积分量表统计分值并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在“畏寒肢冷”、“腰部冷痛”方面,治疗后两组间积分比较,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大便不实”、“夜尿清长”方面,治疗后两组间积分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食少纳呆”、“面色?白”、“脘腹胀满”方面,治疗后两组间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疲劳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间患者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3%,对照组为63.33%。两组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隔附子饼灸结合针刺疗法对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杨泽填[8](2019)在《艾灸改善大肠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大肠癌手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中医外治法艾灸干预,通过评估术前、术后胃肠功能及心境变化,观察艾灸治疗大肠癌手术POFS的临床疗效,尝试揭示艾灸治疗大肠癌手术POFS的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POFS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医药丰富ERAS治疗手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收集了 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广州市中医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术前行电子纤维结肠镜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大肠癌(结直肠癌),并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存在疲劳综合征患者,符合纳入标准70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37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术后仅给予常规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不涉及其他干预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艾灸疗法。用法疗程: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9amm、3pmm行艾灸治疗,每次20min,直至术后第14天终止艾灸治疗,最长疗程不超过14天。拟定穴位:双足三里穴、关元穴、气海穴。观察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评估患者术前1d和术后3d、7d、10d、14d的VAS、BPOMS、ICFS量表评分。所有纳入病例均进行基线分析及安全评估。所有数据采用SPSS2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1)试验组纳入37例,退出6例;对照组纳入33例,退出3例;两组治疗完成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2)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性别、年龄、麻醉前ASA分级、术前BMI、肿瘤部位、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基线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效应指标比较:(1)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缩短5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缩短3小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治疗组缩短7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VAS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前Id和术后1d、10d、14d的VAS量表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d、7d的VAS量表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内,治疗后VAS量表评分逐步降低,与术前1d比较,术后1d、3d、7d、10d、14d的VAS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内,治疗后VAS量表评分逐步降低,与术前1d 比较,术后1d、3d、7d、10d、14d的VAS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3)BPOMS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前1d和术后7d、10d、14d的BPOMS量表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3d的BPOM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内,治疗后BPOMS评分逐步下降,与术前1d L比较,术后7d、10d、14d的BPOMS量表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d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内,治疗后BPOMS评分逐步下降,术后7d、10d、14d的BPOMS量表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d有显着性差异(P<0.01)。(4)ICFS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前1d和术后3d、7d、14d的ICFS量表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10d的ICF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内,治疗后ICFS评分逐步下降,与术前Id比较,术后10d、14d的ICFS量表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d、7d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内,治疗后ICFS评分逐步下降,术后14d的ICFS量表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d、7d、10d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大肠癌术后患者普遍存在POFS,持续时间约7-14天左右,有自愈倾向。艾灸双足三里穴、关元穴、气海穴,可以通过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心境变化,从而缓解POFS,达到 ERAS目标。
梁峻铨[9](2019)在《秦氏整体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应用秦氏整体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对比是否存在显着差异,客观评价秦氏整体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日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疗效肯定、操作安全的治疗措施。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患者应用秦氏整体针法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周期为28天,每治疗6天可休息1天。治疗周期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FSS评分、FS-14评分及整体症状评价量表症状分级评分有无差异,探讨秦氏整体针法对于治疗心脾两虚型CFS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研究结果:治疗周期结束后两组患者FSS评分、FS-14评分及整体症状评价量表症状分级评分均显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治疗心脾两虚型CFS;两组患者FSS评分、FS-14评分及整体症状评价量表症状分级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提示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应用秦氏整体针法的治疗效果更加显着;从临床疗效结果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86.11%,总体疗效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结果提示秦氏整体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CFS更具优势,疗效更加显着。研究结论:秦氏整体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明确,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具有显着优势,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方面是一种疗效肯定、操作安全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龙明豪,李宝杰,李瑞雪,夏文炜,夏景富[10](2017)在《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文中提出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以乏力、长期疲劳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笔者从中医辨证论治,从刮痧治疗、脐疗、膏方治疗、针灸治疗、推拿疗法6个方面就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概况予以概述,以飨同道。
二、升阳益胃汤治疗疲劳综合征41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升阳益胃汤治疗疲劳综合征41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升阳益胃汤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研究 |
1.1 免疫调节作用 |
1.2 抗炎作用 |
1.3 改善肾功能 |
2 临床应用 |
2.1 消化系统疾病 |
2.2 呼吸系统疾病 |
2.3 皮肤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
2.4 泌尿系统疾病 |
2.5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
2.6 癌症术后 |
3 小 结 |
(2)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文献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方药规律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经方枳术汤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胃癌并发症与中医药治疗 |
1.1 术后疲劳综合征 |
1.1.1 脾胃虚弱 |
1.1.2 心脾两虚 |
1.1.3 气阴两虚 |
1.1.4 气血两虚 |
1.1.5 痰气郁结 |
1.2 术后胃瘫综合征 |
1.2.1 脾胃不和 |
1.2.2 脾胃气虚 |
1.2.3 肝胃不和 |
1.2.4 胃肠蕴热 |
1.3 术后倾倒综合征 |
1.3.1 脾胃不和 |
1.3.2 胆郁痰扰 |
1.3.3 胃虚痰阻 |
1.3.4 脾胃虚弱 |
1.4 其他 |
1.4.1 术后肠梗阻 |
1.4.2 术后梗阻性黄疸 |
1.4.3 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 |
2 小结 |
(4)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及样本量 |
2.2 治疗 |
2.3 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数据管理 |
2.7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基线资料 |
3.2 治疗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中医学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过劳 |
1.2 情志内伤 |
1.3 饮食不节 |
2.现代医学和针灸推拿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机理的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CF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2.2 针灸推拿学对治疗CFS有效机制的研究 |
3.齐鲁脏腑推拿的渊源及其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机理探讨和创新性分析 |
3.1 齐鲁脏腑推拿的渊源 |
3.2 齐鲁脏腑推拿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机理探讨和创新性分析 |
4.结果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疗法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5)“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操作方法 |
4.3 治疗疗程 |
5 观察指标与观察方法 |
5.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5.2 疗效观察指标 |
5.3 疗效判定标准 |
6 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前两组评分量表可比性分析 |
3 治疗后结果分析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1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2 |
附录 |
1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2 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量表(SG) |
3 《疲劳量表-14》 |
4 中医证候(心脾两虚证)症状积分量表 |
5 病例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6)加减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应的文本挖掘及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调节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升阳益胃汤“方证”的文本挖掘 |
1.古代文献研究 |
1.1 原书记载 |
1.2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的认识 |
1.3 历代医家对升阳益胃汤组方配伍的认识 |
2.升阳益胃汤“方证”的数据挖掘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慢性疲劳大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模型评估 |
4.统计方法 |
5.实验结果 |
5.1 各组大鼠外观行为评分情况 |
5.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5.3 各组大鼠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5.4 各组大鼠胃肠功能指标变化 |
5.5 各组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 |
6.讨论 |
6.1 模型的选择 |
6.2 指标的选择 |
实验二 复合刺激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代谢组学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同实验一 |
1.2 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血清与尿液的核磁共振分析 |
3.2 多元统计分析 |
3.2.1 血清多元统计 |
3.2.2 尿液多元统计分析 |
4.讨论 |
实验三 加减升阳益胃汤抗疲劳的药效学的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各组大鼠外观行为评分情况 |
4.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4.3 各组大鼠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4.4 各组大鼠胃肠功能评价 |
4.5 各组大鼠脾重指数及胸腺指数 |
4.6 各组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 |
4.7 各组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指标的变化 |
5.讨论 |
5.1 立题依据 |
5.2 疲劳与肝脾之间的关系 |
5.3 加减升阳益胃汤的组方分析 |
5.4 加减升阳益胃汤功能评价 |
实验四 加减升阳益胃汤抗疲劳的代谢组学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同实验三 |
1.2 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同实验三 |
2.2 造模方法:同实验三 |
2.3 药液制备及给药方法:同实验三 |
3.核磁备样及NMR测定条件 |
4.NMR图谱预处理 |
5.结果与分析 |
5.1 血清、尿液的核磁共振分析 |
5.2 不同给药组血清多元统计分析 |
5.3 不同给药组尿液多元统计分析 |
5.4 代谢通路分析 |
6.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隔附子饼灸结合针刺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脱落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病例情况分析 |
(二)治疗后病例情况分析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 |
(一)病因 |
(二)病机 |
(三)中医治法 |
二、西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 |
(一)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西医治疗 |
三、机理分析 |
(一)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分析 |
(二)隔附子饼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理及选穴依据 |
(三)针刺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理及选穴依据 |
四、结果分析 |
五、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艾灸改善大肠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大肠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一、术后疲劳综合征的概念及表现 |
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三、术后疲劳综合征的评估方法 |
四、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
第三节 中医学对大肠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一、病名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中医治疗 |
第四节 艾灸治疗大肠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一、艾灸作用 |
二、穴位选择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技术路线 |
二、分组方法 |
三、艾条选择 |
四、取穴标准 |
五、治疗方法 |
六、观察指标 |
七、观察时点 |
八、不良反应及处理 |
九、统计及方法 |
十、质量控制办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完成情况比较 |
二、基线资料比较 |
三、临床疗效分析 |
四、安全性评估 |
第五节 讨论 |
一、大肠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特点及研究意义 |
二、艾灸疗法对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改变 |
三、艾灸疗法对大肠癌术后心境改变 |
四、艾灸疗法对大肠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
五、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秦氏整体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
1.1.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
1.1.2 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 |
1.2 中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
1.2.1 中医学领域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概念及源流 |
1.2.2 中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3 中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 |
1.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入组、分组方法 |
2.2.2 样本量估算 |
2.2.3 治疗方法 |
2.2.4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解决、预防方法 |
2.3 疗效观察 |
2.3.1 一般资料收集 |
2.3.2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
2.3.3 临床疗效评定指标 |
2.3.4 统计方法 |
2.4 研究结果 |
2.4.1 一般资料 |
2.4.2 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
2.4.3 临床疗效比较 |
2.4.4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反应分析处理 |
第三章 讨论 |
3.1 秦氏整体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理论探讨 |
3.1.1 秦氏整体针法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与治疗的认识 |
3.2 研究数据分析 |
3.2.1 观察指标研究结果分析 |
3.2.2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3.3 创新性 |
3.4 存在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辨证治疗 |
2 刮痧治疗 |
3 脐疗 |
4 膏方治疗 |
5 针灸治疗 |
6 推拿疗法 |
7 结语 |
四、升阳益胃汤治疗疲劳综合征41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升阳益胃汤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J]. 李月,王宝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09)
- [2]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分析[D]. 张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经方时方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概况[J]. 张泽,王文萍,曹莹.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04)
- [4]齐鲁脏腑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 刘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平腕立指”针刺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瑜.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加减升阳益胃汤方证相应的文本挖掘及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调节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D]. 冯玉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隔附子饼灸结合针刺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尹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艾灸改善大肠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杨泽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秦氏整体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梁峻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J]. 龙明豪,李宝杰,李瑞雪,夏文炜,夏景富.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