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驾驶员心生理反应的山区双车道公路极限坡度坡长研究

基于驾驶员心生理反应的山区双车道公路极限坡度坡长研究

论文题目: 基于驾驶员心生理反应的山区双车道公路极限坡度坡长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作者: 王书灵

导师: 刘小明

关键词: 驾驶员心生理反应,心率变化率,极限纵坡,极限坡长,交通安全,双车道公路

文献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道路交通事故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很严重的国家之一。交通事故是人、车、路和环境动态系统失调的结果。传统的公路路线设计理论是基于汽车行驶动力学建立的,没有考虑人的因素。本研究应用医学和心、生理学方面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通过大量的行车试验,寻找道路线形与驾驶员行车心、生理需求的内在关系和规律。以此为基础,研究山区双车道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的极限值。本文以山区双车道公路为研究对象,以行车试验为依据,以心率作为驾驶员生心理紧张的指标。通过分析驾驶员心率变化的规律,应用偏相关分析方法确定道路纵断面线形与驾驶员心理适应性的相关性,从而建立道路纵断面线形与其心生理变化的关系和模型。通过分析该关系模型,提出适合驾驶员心生理需求的道路线形指标。在大量行车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得到:1)在顺直路段上行驶时,驾驶员的心率变化率与坡度、坡长和运行速度均有关系,其中速度对心率变化率的影响最大。2)坡度相同的条件下,速度越大,驾驶员心率变化率越大;速度相等时,坡度越大,驾驶员心率变化率越大;3)上坡时驾驶员的心率变化率与坡长关系不大,主要受坡度和速度的影响;下坡时,坡长、坡度和速度对驾驶员心率变化率都产生影响;4)长陡下坡条件下,坡度越大、坡长越长、速度越快,驾驶员的心率变化越剧烈。基于行车实验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驾驶员心率变化率同坡度、坡长和速度的关系模型。通过对比不同坡度长条件下心率变化率的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得到下坡的心率变化率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53%,上坡模型为7.01%。最后,以驾驶员心率变化率40%为限,从驾驶员生心理对公路纵坡坡度要求出发,建议:山区双车道公路坡度不大于7%。从下坡安全角度对不同坡度下极限坡长的要求出发,建议:山区双车道公路坡度为3%,4%,5%,6%和7%的坡度条件下,相应的坡长极值分别为700m,550m,450m,400m 和400m。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基本概念介绍

1.2.2 道路设计新理论的提出

1.2.3 道路交通中的人类工效学需求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1.1 驾驶适性

2.1.2 动态心、生理研究状况

2.2 国内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2.2.1 同济大学潘晓东的研究成果

2.2.2 北京工业大学郑柯博士的研究成果

2.3 已有成果综述

2.3.1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

2.3.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3章 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总体构想

3.1.2 试验设备和仪器

3.1.3 试验路段

3.1.4 试验人员

3.1.5 试验中其他事项

3.1.6 数据采集方法

3.2 数据处理

3.2.1 数据的初步处理

3.2.2 线形的划分

第4章 纵坡上驾驶员心率模型

4.1 研究思路

4.2 影响因素

4.2.1 心率增长率的提出

4.2.2 影响因素

4.3 纵坡上驾驶员心率变化分析

4.3.1 控制坡长下的心率增长率和坡度、速度关系分析

4.3.2 控制坡度下的心率增长率和坡长、速度关系分析

4.4 驾驶员心率模型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模型的验证

4.4.3 心率增长率模型的说明

第5章 速度预测模型

5.1 建立速度模型的思路

5.2 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

5.3 模型的标定

5.4 验证

5.4.1 与观测数据比较

5.4.2 与GPS 实测数据比较

5.5 85%位车速的确定

5.6 速度预测模型小结

第6章 坡度坡长极限值建议

6.1 总体思路

6.2 极限坡度的建议

6.3 极限坡长的建议

6.4 事故点分析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内容的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2-02

参考文献

  • [1].驾驶员危险感知测评系统研究[D]. 赵姝.西南交通大学2015
  • [2].草原道路驾驶员驾驶行为研究[D]. 王志平.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 [3].新老驾驶员危险感知差异性实验研究[D]. 兰婷.西南交通大学2013
  • [4].低驾龄驾驶员交通安全特性及事故预防对策研究[D]. 刘苗苗.吉林大学2012
  • [5].沙漠公路驾驶员特性评价体系研究[D]. 李鑫.新疆农业大学2006
  • [6].营运驾驶员驾驶疲劳研究[D]. 王猛.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2006
  • [7].不同曲线半径下的新老驾驶员驾驶行为特性研究[D]. 邱谦谦.西南交通大学2016
  • [8].基于驾驶员视觉-生理特征的减速标线设计研究[D]. 段萌萌.重庆交通大学2015
  • [9].基于驾驶适宜性检测的高原公路驾驶员心、生理特性研究[D]. 阿布都克依木·阿吾提.新疆农业大学2015
  • [10].基于测试的驾驶员风险感知和行为研究[D]. 罗美芹.昆明理工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基于心率变异的驾驶员生理负荷研究[D]. 宋长振.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 [2].基于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的林区公路纵坡研究[D]. 乌日娜.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 [3].驾驶员驾车生理、心理反应与道路线形关系的研究[D]. 唐登科.东南大学2006
  • [4].山区双车道公路驾驶员特性实验研究[D]. 李杏元.吉林大学2007
  • [5].基于交通安全的西部公路线形设计标准研究[D]. 史小丽.长安大学2005
  • [6].基于驾驶员生理特征分析的驾驶疲劳状态识别方法研究[D]. 毛喆.武汉理工大学2006
  • [7].双车道公路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研究[D]. 吴立新.吉林大学2006
  • [8].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线形指标对驾驶员心理生理影响的研究[D]. 闫莹.长安大学2006
  • [9].长大隧道驾驶员心理研究[D]. 杜坤.长安大学2006
  • [10].驾驶员道路安全感量化评价模型的研究[D]. 高丽敏.长安大学2004

标签:;  ;  ;  ;  ;  ;  

基于驾驶员心生理反应的山区双车道公路极限坡度坡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