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合格局中的战国策派

文化综合格局中的战国策派

论文摘要

战国策派是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诞生的一个文化派别。由于40年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因为这一派别独具的文化个性,战国策派刚刚登上历史的舞台就引来左翼文艺界的大批判,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战国策派遭受批判的激烈程度之高,持续的时间之久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历次论争中都是少见的。从这时开始,战国策派就被作了“宣扬法西斯主义”和“为国民党统治作理论宣传”的政治定性。这两顶政治性的帽子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牢牢地套在战国策派的头上,甚至到了90年代初期,一些研究者仍然把战国策派看作一个为国民党作理论宣传的反动派别。因此,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战国策派长久以来是一个被遮蔽的文化派别,它在文化观念、文艺理论及其文学创作等方面所展现的丰厚价值尚待进一步发掘,即使这一派别的种种历史局限也因为长期的遮蔽状态而得不到应有的认识。本文将依照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研究的思路,将战国策派放置在40年代文化综合格局中,梳理战国策派的组成及其理论来源,辨析其核心文化观念、文艺主张和文学创作实践,并通过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辨析左翼文艺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揭示战国策派的诸种文化主张及其由此生发出的政治观念、文艺观念、文学创作实践等方面的价值和历史局限,对战国策派这一文化派别的历史遭遇进行反思,并把左翼文艺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作为现代文化批判的一个生动范例,进而试图对战国策派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 本论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对战国策派的组成和理论来源进行梳理,指出战国策派是以林同济、雷海宗、陈铨为主要代表人物,以一群大学教授为主体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所组成的一个较为松散的文化派别。这一派别以《战国策》、《大公报·战国副刊》、《民族文学》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宣扬其文化理论主张。战国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有留学欧美的文化背景,经历了欧风美雨的洗礼,对西方文化资源较为熟悉,在西方诸种思潮中,他们对德国文化情有独钟。他们把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运用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考察研究中去,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建立起文化形态史观,他们重视吸收借鉴叔本华、尼采哲学,尤其是尼采哲学。尼采哲学中昂扬的生命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战国策派的组成和理论来源
  • 第一节 战国策派的组成
  • 第二节 战国策派的理论来源
  • 第二章 战国策派的文化观
  • 第一节 文化形态史观与“统相法”
  • 第二节 “战国时代”重演论
  • 第三节 中国文化“独具两周”和“在望的第三周”
  • 第四节 从柔道型人格到刚道型人格——“力”与“英雄崇拜”的观念
  • 第五节 “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的文学艺术观念及其创作
  • 第三章 从对战国策派的批判看现代文化批判的常规模式
  • 第一节 所谓“法西斯主义”及“民族文学”问题
  • 第二节 现代文化批判常规模式的生动范例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声音[J]. 国家人文历史 2017(06)
    • [2].力本体论哲学和美学的构建——林同济的世界视野与中国经验[J].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11(02)
    • [3].战国策派的官僚政治论探析——以林同济等人为中心[J]. 抗战文化研究 2010(00)
    • [4].林同济晚年的文艺思想[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10)
    • [5].微言[J]. 国学 2012(06)
    • [6].现代作家对老庄思想的发展[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7].学贯中西,情系莎学:闽籍学者、翻译家林同济[J]. 北方文学 2017(32)
    • [8].学术浮躁风劲吹 蒋介石惨遭改名[J]. 共产党员 2009(14)
    • [9].战国策派文艺观的体系[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0].“战国派”作者群笔名考述[J]. 新文学史料 2013(04)
    • [11].阐释与转化:“忠孝”观念的现代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06)
    • [12].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与毛泽东的艺术精神[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3].试析林同济译作《丹麦王子哈姆雷的悲剧》中文学性与表演性的兼顾问题[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03)
    • [14].抗战时期林同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述论[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15].回归之路:从尼采到老庄——论林同济在《战国策》时期前后的思想转变[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16].话说清代的“宦术”[J]. 同舟共进 2017(01)
    • [17].汤因比《历史研究》在华之传译[J].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11(00)
    • [18].灵与肉的永恒搏杀——也说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J]. 延安文学 2013(01)
    • [19].浅析战国策派[J]. 学理论 2010(16)
    • [20].把生活放在自由的前面——也谈陈铨[J]. 名作欣赏 2015(28)
    • [21].浅析历史形态学和战国策派[J]. 黑龙江史志 2010(19)
    • [22].“战国派”新论[J]. 抗日战争研究 2012(04)
    • [23].林同济形态史观下的学术方法论——据《第三期的中国学术思潮》一文的探讨[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4].浅论林同济的文艺观[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 [25].大时代下的真性情人[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08(06)
    • [26].也谈林同济的美学概念“虔恪”——论《寄语中国艺术人》与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渊源[J]. 文化与诗学 2013(02)
    • [27].“权力意志”棱镜下的民族想象:重审战国策派[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8].“思想界怪杰”:再论斯宾格勒在民国的影响[J]. 学术研究 2012(04)
    • [29].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史观[J]. 学习与探索 2010(06)
    • [30].“战国策派”学术价值重估[J]. 武汉文博 2014(01)

    标签:;  ;  ;  ;  ;  ;  

    文化综合格局中的战国策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