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建筑与环境的渗透性研究

住区建筑与环境的渗透性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和大量建设阶段的,而高速发展所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当前许多住区的户外环境设计是在“孤立于整体环境的建筑设计”之后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上位规划忽视了环境与建筑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前提下,园林设计仅能进行勉强的修补,没法对环境很好的融合,更难以实现理想的住区户外空间环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家园。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是矛盾相对集中的空间,但却又可以因此创造出多样的空间形式。这类空间由于与人们生活常日频繁接触,被人使用,他的设计与营造不仅影响着住区的整体形象,它还关乎着人们日常的生活,所以对建筑与环境之间互渗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根据目前住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住区中的主体——人在住区空间的心理行为和活动类型,提出了建筑与环境互渗是住区大环境融合的重要前提,总结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的重要性;以建筑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分析影响建筑与环境互渗空间的主要因素和根据这类空间的特点,提出了设计原则;进而,针对不同类型住区的的互渗空间进行分类总结,以考察实例及以往文献资料为依据,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对建筑与环境互渗空间的设计与营造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以期得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建筑与环境互渗空间的指导思想、设计方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对住区卖点的过分追求而忽视设计与营造的真正意图
  • 1.1.2 缺乏相互配合的设计流程
  • 1.1.3 只重视户型和建筑单体,追求高容积率、投资回报率而忽视舒适度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地调研
  • 1.5.2 文献研读
  • 1.5.3 分析总结
  • 2 住区建筑与环境空间互渗概念
  • 2.1 建筑——户内私密空间的概念
  • 2.2 环境——户外公共空间的概念
  • 2.3 互渗空间
  • 2.3.1 空间性质划分
  • 2.3.2 空间类型划分
  • 2.3.2.1 公共空间
  • 2.3.2.2 半公共空间
  • 2.3.2.3 半私密空间
  • 2.3.2.4 私密空间
  • 2.3.3 空间互渗的概念
  • 2.3.4 渗透的作用
  • 3 人的心理行为对建筑与环境空间互渗的需求
  • 3.1 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
  • 3.1.1 人、建筑、环境的整体性
  • 3.1.2 人的主体性
  • 3.1.3 人与建筑、环境的互动性
  • 3.2 人的心理对建筑与环境互渗的需求
  • 3.2.1 半私密性与半公共性
  • 3.2.1.1 半私密性
  • 3.2.1.2 公共性
  • 3.2.2 安全感与依托感
  • 3.3 人的行为模式
  • 3.3.1 户外活动的类型
  • 3.3.1.1 必要性活动
  • 3.3.1.2 自发性活动
  • 3.3.1.2 社会性活动
  • 3.3.2 在户外环境中的基本行为
  • 3.4 人的基本行为对建筑与环境互渗的需求
  • 4 影响建筑与环境在相互渗透的园林要素
  • 4.1 植物
  • 4.1.1 利用植物材料柔化建筑边界
  • 4.1.2 利用植物材料过渡和衔接空间
  • 4.1.2.1 花坛
  • 4.1.2.2 花径
  • 4.1.2.2 垂直绿化
  • 4.1.3 利用植物材料的搭配成为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的手段
  • 4.1.4 利用植物色彩的四季变化引导住户,视觉渗透
  • 4.2 山石
  • 4.2.1 结合住区建筑,因地制宜,造山得体
  • 4.2.2 结合主次,相辅相成
  • 4.2.3 移步换景,引导视线
  • 4.3 水体
  • 4.3.1 配合建筑,相得益彰
  • 4.3.2 水作为视觉焦点,引导视线
  • 4.3.3 映射周边景物,统一景象
  • 4.3.4 以灵活的形式划分边界
  • 4.3.5 水声
  • 4.4 小品
  • 4.5 铺装
  • 5 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空间设计原则
  • 5.1 交通的通达
  • 5.2 功能的连续
  • 5.3 文化的融合
  • 5.4 视觉的延续
  • 6 针对不同建筑与环境渗透类型的具体设计对策
  • 6.1 建筑架空层
  • 6.1.1 空间类型
  • 6.1.2 设计意义
  • 6.1.2.1 增加住区的绿地率
  • 6.1.2.2 增强建筑与环境的联系,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 6.1.2.3 为居民提供一个最直接最方便的休息沟通场所
  • 6.1.2.4 结合建筑柱网结构,形成相对独立的园林空间
  • 6.1.2.5 架空层丰富了建筑设计的手法
  • 6.1.3 设计手法
  • 6.1.3.1 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同步进行,建筑与环境发生相互渗透关系
  • 6.1.3.2 巧妙运用各种园林造景手法,让半封闭的空间延伸到开阔的空间
  • 6.1.3.3 结合活动特点,形成多样化的活动场地
  • 6.1.3.4 合理设置照明设备,创造美好环境
  • 6.1.3.5 适地适树选择植物
  • 6.1.3.6 加强管理
  • 6.2 住区商业铺点
  • 6.2.1 空间类型
  • 6.2.2 设计意义
  • 6.2.2.1 活动多样性,提高生活品质
  • 6.2.2.2 整合各种资源,提高盈利
  • 6.2.2.3 结合特殊需求,发挥自身特色
  • 6.2.3 设计手法
  • 6.2.3.1 风格融合,体现住区特色
  • 6.2.3.2 划分空间形式,空间之间相互渗透
  • 6.2.3.3 设置宜人的设施
  • 6.2.3.4 视觉传达性街廊设施
  • 6.2.3.5 通过灯光的调节,体现人性的关怀
  • 6.3 宅间绿地
  • 6.3.1 空间类型
  • 6.3.2 设计意义
  • 6.3.3 设计手法
  • 6.3.3.1 以绿化为主,适当布置休息场地
  • 6.3.3.2 垂直绿化,立体种植
  • 6.3.3.3 考虑儿童和老年人活动内容的需要
  • 6.3.3.4 针对不同类型,空间兼容穿插
  • 6.4 建筑单元入口
  • 6.4.1 空间类型
  • 6.4.2 设计意义
  • 6.4.2.1 功能和使用上的需求
  • 6.4.2.2 文化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 6.4.3 设计手法
  • 6.4.3.1 整体空间设计
  • 6.4.3.2 园林要素综合利用
  • 6.5 建筑与绿地相邻界面
  • 6.5.1 界面类型
  • 6.5.2 设计意义
  • 6.5.2.1 有机结合建筑,美化环境
  • 6.5.2.2 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 6.5.3 设计手法
  • 6.5.3.1 表皮柔化
  • 6.5.3.2 垂直绿化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思维的延伸[J].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7(05)
    • [2].试析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文体互渗”现象[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3].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互渗的必要性[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02)
    • [4].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互渗的可行性[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14)
    • [5].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互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4)
    • [6].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互渗性的再认识[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 [7].试论原始符号互渗思维对逻各斯信仰创新的启发[J]. 西部学刊 2016(05)
    • [8].新闻评论的互渗结构研究[J]. 新闻知识 2014(03)
    • [9].异质与互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J]. 文艺研究 2012(01)
    • [10].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多向互渗”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18)
    • [11].民间艺术互渗律特征在当代图形设计中的延续性研究[J]. 上海工艺美术 2018(02)
    • [12].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渗机制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2)
    • [13].自然权利与公民权利的互渗——简述美国建国之初对个体权利空间的建构[J]. 文学与文化 2017(04)
    • [14].技术观念的培训——工程基础与设计专业课程互渗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6(12)
    • [15].散文与诗:分立与互渗[J]. 美文(上半月) 2019(05)
    • [16].“人—物”互渗和集体表象的语言案例研究——以湖北方言为例[J]. 黑河学刊 2011(04)
    • [17].“诗性”之维:论五四小说的“文体互渗”现象[J]. 青海社会科学 2016(03)
    • [18].语言变革与诗文互渗的现代转型[J]. 文艺评论 2016(08)
    • [19].“诗性形态”的浮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文体互渗”现象——以小说为中心进行考察[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0].“把玩”的意味——中国传统玉玩“互为”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1].二维造型中陶瓷与玻璃交叉互渗的形态研究[J]. 艺术教育 2014(02)
    • [22].现当代文学文体互渗与述史模式反思[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3].多元互渗式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探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9)
    • [24].实现“教”“管”互渗的三点建议[J]. 福建教育 2014(30)
    • [25].浅谈生死[J]. 神州 2012(08)
    • [26].论莫言《蛙》文体互渗中的多视角叙事[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12)
    • [27].《美国万花筒》中的人机互渗现象[J]. 红河学院学报 2016(01)
    • [28].歌剧中音乐与文学的互渗及影响[J]. 作家 2014(10)
    • [29].嵌入到互渗——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再考察[J]. 社会科学家 2019(03)
    • [30].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交融互渗[J]. 艺术研究 2015(04)

    标签:;  ;  ;  ;  

    住区建筑与环境的渗透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