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富营养化问题最为突出的海域,近年来连年爆发大规模甲藻赤潮,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是三种主要的甲藻赤潮原因种。赤潮区海域具有高氮、低磷的营养盐特征,甲藻类生物的一些特殊适应策略很可能在其赤潮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此,围绕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利用溶解态有机物质的能力、营养盐奢侈吸收的能力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对于甲藻吞噬特性及其在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形成中的作用仍缺少科学认识。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针对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三种重要原因种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选择等鞭金藻、隐藻及藻际细菌等作为吞噬对象,通过荧光标记和活体荧光等技术,对三种甲藻的吞噬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不同营养盐条件下,研究了吞噬营养在甲藻生长中的作用;进而通过对比三种甲藻的吞噬特性,探讨了吞噬营养在三种甲藻赤潮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米氏凯伦藻具有较强吞噬能力,可以吞噬细菌、金藻和隐藻等不同类型的生物。吞噬营养对米氏凯伦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N-控制、P-控制、N, P-控制和营养充足的条件下,添加藻际细菌后米氏凯伦藻最高生物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约12%、20%、14%和55%;添加金藻后米氏凯伦藻最高生物量分别提高了约36%、35%、16%和40%。在营养限制和营养充足条件下,添加隐藻后米氏凯伦藻最高生物量提高了137%和25%。这表明无论在营养限制还是营养充足的环境中,米氏凯伦藻都可以通过吞噬营养获得比光合自养更高的生长。通过研究确认了东海原甲藻具有吞噬能力,但仅吞噬活的大肠杆菌和隐藻,不吞噬荧光标记的细菌、金藻和荧光微球。隐藻和大肠杆菌可以加速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在营养限制条件下,添加大肠杆菌后东海原甲藻最高生物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9%;在营养限制条件和营养充足条件下,添加隐藻后东海原甲藻最高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0%和17%。与东海原甲藻不同,另外两种原甲藻中,海洋原甲藻可以吞噬荧光标记的细菌、金藻和直径为0.5μm的荧光微球;而微小原甲藻可以吞噬直径为0.5μm的荧光微球。在N-控制、P-限制、N, P-控制和营养充足的条件中,添加藻际细菌后的海洋原甲藻最高生物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约6%、14%、26%和3%;添加金藻后分别提高了约34%、18%、11%和4%。实验表明,吞噬营养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如米氏凯伦藻显著。分离自东海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可以吞噬荧光标记的细菌、金藻和直径为0.5μm的荧光微球。在营养限制条件下,添加0.2OD和0.4OD浓度的GFP大肠杆菌可以使得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最高生物量比对照组提高63%和77%。但在与活体隐藻和金藻共存时,链状亚历山大藻则通过化感作用杀死隐藻和金藻,并没有表现出吞噬作用。在另外两种亚历山大藻中,塔玛亚历山大藻可以吞噬荧光标记细菌和荧光微球(0.5μm),微小亚历山大藻也可以吞噬荧光标记金藻和荧光微球(0.5μm),说明吞噬能力在亚历山大藻中较为普遍。实验表明,链状亚历山大藻能够通过吞噬细菌获得营养,但在与其他微藻共存时,主要通过化感作用杀死其他微藻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综合对比三种甲藻的吞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米氏凯伦藻的吞噬对象的选择性最广,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次之。吞噬营养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支持作用最为明显,原甲藻次之,链状亚历山大藻最不明显。相比较而言,米氏凯伦藻更偏向于“自由营养为主”的兼性营养方式;原甲藻偏向于“光合营养为主”的兼性营养方式;链状亚历山大藻较为特殊,可以通过吞噬细菌获得营养,但在与其他微藻共存时,吞噬作用对生长的支持并不显著,主要通过化感作用杀死其他微藻获得竞争优势。综合东海大规模赤潮的特点和三株甲藻的吞噬特性,初步认为吞噬营养在东海长江口大规模赤潮形成过程中具有作用,但因藻种而异。吞噬营养对于米氏凯伦藻赤潮应具有重要作用;东海原甲藻更多进行光合自养或利用溶解态有机物质进行生长,吞噬营养在东海原甲藻赤潮形成和维持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有限;而亚历山大藻应主要通过吞噬细菌和对微藻的化感抑制作用在竞争中获益,对微藻的吞噬在其赤潮形成中的作用不大。本研究的结果为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视角。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天津沿海赤潮发生的基本特征研究[J]. 海洋预报 2020(01)
- [2].渤海赤潮遥感监测方法比较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20(03)
- [3].走出国门的“赤潮灭火器”——记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术[J]. 科学新闻 2020(04)
- [4].浙江嵊泗全面强化赤潮高发期贝类质量安全监管[J]. 科学养鱼 2020(08)
- [5].基于分形布朗运动粒子追踪模型的赤潮迁移模拟[J]. 西部交通科技 2020(05)
- [6].2000年~2016年秦皇岛海域赤潮特征分析[J]. 海洋湖沼通报 2020(05)
- [7].高效液相色谱在鉴定赤潮优势藻中的应用[J]. 渔业研究 2020(05)
- [8].赤潮期间为何要慎食海鲜[J]. 生命与灾害 2019(07)
- [9].广西北部湾海域赤潮演变趋势分析及其防控思路[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11)
- [10].赤潮及有害赤潮发生趋势概述[J]. 生物学教学 2010(05)
- [11].2013年我国近海赤潮引发种种类和分布研究[J]. 海洋科学 2016(11)
- [12].江苏海域赤潮分布特征研究[J]. 海洋通报 2017(02)
- [13].2014年四十里湾一次海洋卡盾藻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5)
- [14].赤潮是什么[J].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7(01)
- [15].赤潮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J]. 绿色科技 2015(11)
- [16].2001~2012年辽宁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特征[J]. 中国科技信息 2015(24)
- [17].阻止我们下海游泳吃海鲜的“赤潮”究竟是什么? 广东4个月出现赤潮13起 暂无灾害发生[J]. 海洋与渔业 2016(05)
- [18].北部湾海域赤潮演变趋势及防控思路[J]. 环境保护 2016(20)
- [19].赤潮带给我们的谜团与启示[J]. 海洋世界 2014(12)
- [20].广东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 海洋与渔业 2008(10)
- [21].赤潮:一种可怕的“海洋癌症”[J]. 海峡科学 2015(02)
- [22].近岸海域自动监测浮标在赤潮预警中的应用及其缺陷[J]. 海洋预报 2015(01)
- [23].赤潮[J]. 海洋与渔业 2015(03)
- [24].赤潮对筏式吊笼养鲍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福建农业科技 2014(12)
- [25].盐度和光照强度对赤潮异弯藻增长的效应[J]. 海洋湖沼通报 2015(01)
- [26].环境要素与连云港海域赤潮发生关系研究[J]. 海洋预报 2015(02)
- [27].遥感技术在海洋赤潮的监测与防治方面的应用[J]. 北京测绘 2015(03)
- [28].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动对我国赤潮发生的影响分析[J]. 海洋预报 2015(04)
- [29].长江口海域赤潮发生与天气形势关系浅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30].近20a我国近海赤潮特点与发生规律[J]. 海洋科学进展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