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有效方法研究 ——基于网络的视角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有效方法研究 ——基于网络的视角

论文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当具备崇高的理想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其核心则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随着经济、社会及技术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问题、新困难不断出现,只有正视这些现象,积极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得到顺利延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才能具有真正的实效。现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环境下,教育方式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交互方式越来越多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明显增强,信息的传递变得方便而又快捷,教育活动空间正在超越传统。这既给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工作带来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信息化技术水平不够,虚拟性与现实性的脱节,针对性不强,缺乏隐性教育、缺少创新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中有主观性的问题,如认识不足,也有客观性的问题,如投入不够,主客体的能力与素质存在差距以及制度不完善等等。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包容认同的主体性原则、互动共进与疏通引导的平等性原则、技术先行与依靠网络的优化性原则以及主动积极与适时慎重的主导性原则,积极地探索新的解决途径与方法,这就要求做好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硬件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网络环境下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上网综合素质,增强其信息识别能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运行的制度建设。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的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形成的基础
  • 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地位
  • 2.3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必要性
  • 2.3.1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 2.3.2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
  • 第3章 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方法的特征和功能
  • 3.1 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方法的特征
  • 3.1.1 教育方式的技术性
  • 3.1.2 交互方式的多样性
  • 3.1.3 主客体间的互动性
  • 3.1.4 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与便捷性
  • 3.1.5 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
  • 3.2 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方法的功能
  • 3.2.1 有利于及时便捷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 3.2.2 有利于促进教育主客体间的交流,增强大学生用正确理论武装自己的主动性
  • 3.2.3 有利于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动向
  • 3.2.4 有利于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做好正确导向和合理控制
  • 3.2.5 有利于抵制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害,弘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 第4章 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方法运用存在的问题
  • 4.1.1 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
  • 4.1.2 虚拟性与现实性脱节
  • 4.1.3 针对性不强,吸引力较差
  • 4.1.4 隐性教育方法缺失
  • 4.1.5 方法运用简单化,缺少创新性
  • 4.2 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方法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足
  • 4.2.2 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不足
  • 4.2.3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能力急需增强
  • 4.2.4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素质急待提高
  • 4.2.5 网络环境下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运行的制度还不完善
  • 第5章 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有效方法的实现
  • 5.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有效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 5.1.1 坚持以人为本与包容认同的主体性原则
  • 5.1.2 坚持互动共进与疏通引导的平等性原则
  • 5.1.3 坚持技术先行与依靠网络的优化性原则
  • 5.1.4 坚持主动积极与适时慎重的主导性原则
  • 5.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方法的有效运行与探索
  • 5.2.1 做好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软硬件建设
  • 5.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网络环境下的综合能力
  • 5.2.3 提高大学生的上网综合素质,增强其信息识别能力
  • 5.2.4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运行的制度建设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01)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现实与限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4].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03)
    • [5].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文化传承[J]. 教育革新 2017(12)
    • [6].邓小平南巡讲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迪[J]. 科技风 2019(35)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性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34)
    •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媒体担当[J]. 新闻战线 2019(23)
    • [9].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J]. 中共党史研究 2019(10)
    • [10].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论坛”综述[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1].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3)
    •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前提和核心[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13].客观规律与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概念的两重意蕴[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06)
    • [14].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与旨趣——大卫·利奥波德教授访谈录[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6)
    • [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的思想过程和文本特征——《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论要[J]. 教学与研究 2019(11)
    • [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鲜明特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17].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的新思考[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3)
    • [19].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4)
    • [20].幸福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实践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社科纵横 2019(12)
    • [21].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期刊主编高层论坛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6)
    • [22].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向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3].出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的新视角[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11)
    • [24].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25].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编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03)
    • [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7].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8].马克思主义占领人类精神制高点的理论思考[J]. 长白学刊 2020(01)

    标签:;  ;  ;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有效方法研究 ——基于网络的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