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河流相储层层次结构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河流相储层层次结构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论文摘要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大量的油气已被采出,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油气仍滞留在地下。我国六、七十年代开发的主力油田(包括胜利油区的孤东油田)也都如此,目前大部分已进入高或特高含水阶段产量递减期,但采收率相对较低,一般为34%左右,而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零散地分布于长期水驱后的油藏中。油藏开发中后期可动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地质因素和开发工程因素。地质因素主要为油藏非均质性,包括储层非均质性、微构造因素、流体非均质性等;工程因素主要为井网条件及注采因素等。储层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对“宏观”的砂体规模以及“微观”孔隙规模的研究较多,已达到较高的程度,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随着油气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砂体内部的剩余油挖掘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因此,砂体内部的非均质(如复合砂体内部成因单元之间的界面、砂体内部隔夹层等)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砂体内部构型(储层内部构成单元的几何形态、大小、方向、分布及相互叠置关系)的研究目前比较薄弱。河流相储层是胜利油区乃至我国大部分油区的主要含油储层类型。孤东油田馆陶组馆上段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其中馆53砂组以上主要为曲流河沉积,馆53砂组以下主要为辨状河沉积,中间为过渡类型。前人多次对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馆上段进行过精细油藏描述,所取得的成果对油田开发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地开展储层构型方法研究。本项目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河流相沉积储层为例,对河流相储层内部结构进行深入的解剖分析,并形成一套地下河流相储层内部结构分析和预测的方法,以指导其它相似油田的精细储层研究,这不仅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而且对油藏地质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区地质及开发概况
  • 1.2.1 地质概况
  • 1.2.2 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2章 精细地层-构造格架的建立
  • 2.1 精细地层对比
  • 2.1.1 精细地层对比思路
  • 2.1.2 精细河流相地层对比方法
  • 2.1.3 地层对比结果
  • 2.2 精细构造格架的建立
  • 2.2.1 断层模型的建立
  • 2.2.2 精细地层格架模型的建立
  • 第3章 河流相储层构型要素及其测并响应
  • 3.1 曲流河相储层构型要素类型及特征
  • 3.1.1 河道砂体
  • 3.1.2 溢岸(Overbank)沉积砂体
  • 3.1.3 废弃河道
  • 3.1.4 泛滥平原沉积(FF)
  • 3.2 辫状河储层构成单元类型及特征
  • 3.2.1 河道砂体
  • 3.2.2 溢岸砂体
  • 3.2.3 洪泛平原细粒沉积
  • 第4章 微相组合层次结构分析
  • 4.1 研究思路
  • 4.2 沉积微相组合的平面展布特征
  • 4.3 垂向演变特征
  • 第5章 单一微相及其内部构型研究
  • 5.1 单一曲流带及其内部点坝识别
  • 5.1.1 研究思路
  • 5.1.2 单一曲流带及点坝的识别
  • 5.1.3 点坝内部精细解剖
  • 5.1.4 典型井区点坝内部解剖实例
  • 5.2 心滩坝识别及内部构型解剖
  • 5.2.1 心滩坝识别
  • 5.2.2 心滩坝内部构成单元
  • 5.2.3 心滩坝模式分析
  • 5.2.4 典型井区心滩坝内部解剖实例
  • 第6章 储层层次结构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
  • 6.1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 6.2 条带状河道内剩余油分布
  • 6.2.1 条带状主河道砂体内剩余油分布
  • 6.2.2 不同微相的剩余油分布
  • 6.3 曲流河点坝砂体的剩余油分布
  • 6.3.1 动态分析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 6.3.2 预测模式
  • 6.4 辫状河砂体剩余油分布
  • 6.4.1 辫状河道砂体的剩余油分布
  • 6.4.2 心滩坝内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河流相储层层次结构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