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论文摘要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具备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曾经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与此同时,学校也是积极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效性仍不尽人意。长期以来显性德育一直是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教育方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正处于社会文化、思想认识、信息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影响大学生的因素也相对多元化,高校教育仅仅依靠诸如德育课程等显性德育方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必须充分运用除显性德育之外的多种因素对大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认识、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等,这就涉及到了高校隐性德育这一问题。所谓隐性德育,就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按照预先制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方案,为受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环境、活动场所及文化氛围,通过暗含的、潜在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的一种新型的德育。与显性德育一样,隐性德育也是德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其教育影响广泛。在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重要文件的精神指引下,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优化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题。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高校隐性德育涵义作出界定,分析了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隐性德育基本特征、内容分类及其功能;第二部分,分析了优化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现今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现状,主要阐述了其存在的不足,主要从:对隐性德育认识不足,全员育人的责任意识不强,制度文化的科学性、规范性不强以及客观实践存在不足等方面分析;第三部分,针对高校隐性德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优化高校隐性德育的对策:培养大学精神,渗透隐性教育;加强德育实践方面的建设等方面;运用隐性德育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 (一) 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 (二)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 (三) 简要评价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隐性德育的概念及相关问题
  • 一、隐性德育的概念界定与显性德育的关系
  • (一) 隐性德育的提出和形成过程
  • (二) 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的关系
  • 二、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及内容分类
  • (一) 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
  • (二) 隐性德育的内容分类
  • (三) 隐性德育的价值
  • 第二章 加强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必要性以及现状分析
  • 一、加强隐性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 (一) 隐性德育能够有效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 (二) 隐性德育能够有效覆盖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 (三) 高校网络化环境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难度
  • 二、目前我国高校隐性德育建设的现状
  • (一) 校园物质环境缺乏人文教育
  • (二) 高校校园制度缺乏人文关怀
  • (三) 高校校园人际关系中的负面因素消弱了隐性德育功能
  • (四) 校园网络环境中的负面作用消弱了隐性德育功能
  • 三、高校隐性德育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 (一) 隐性德育的认识不够深刻
  • (二) 全员育人的责任不强
  • (三) 学校规章制度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
  • (四) 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
  • (五) 教育客体的主体意识不强
  • (六) 实践存在不足
  • 第三章 优化高校隐性德育的对策
  • 一、培养大学精神,渗透隐性教育
  • (一)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彰显教育特色
  • (二) 树立良好的校风和校训,体现大学精神
  • (三) 优化校园规章制度,渗透大学精神
  •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作用
  • (一) 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开发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 (二) 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掘蕴含其中的隐性德育作用
  • (三) 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
  • 三、加强德育实践方面的建设
  • 四、运用隐性德育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 (一) 正确处理好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关系
  • (二) 防止隐性德育法单一性及低俗化
  • (三) 加强隐性德育效果的监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职对话性德育的理念与范式[J]. 职业教育(中旬刊) 2019(03)
    • [2].理解性德育实现的理念基石与策略保证[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18)
    • [3].浅谈开展活动性德育实践课程的重要性[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05)
    • [4].构建高职院校“社会性德育”理念的思考[J]. 职业 2017(28)
    • [5].志性德育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21)
    • [6].让体验性德育绽放时代光芒[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11)
    • [7].实践性德育是语文学科育人的必经之路[J]. 家长 2019(09)
    • [8].“学导行”实践性德育路径探幽[J]. 教书育人 2020(11)
    • [9].追寻诗性德育——写在《中小学德育》首发之际[J]. 中小学德育 2011(01)
    • [10].让实践性德育文化浸润学子心灵[J]. 甘肃教育 2019(16)
    • [11].诗性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 江苏教育 2015(43)
    • [12].积极探索情感性德育,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J]. 文教资料 2009(28)
    • [13].探究性德育实践视域下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 教师 2016(35)
    • [14].提高中职学校实践性德育活动实效的思索[J]. 新校园(阅读) 2016(09)
    • [15].教育戏剧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妙用[J]. 新课程(综合版) 2017(02)
    • [16].超越知性德育 走向生活德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7(06)
    • [17].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初探[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5(12)
    • [18].实施主体发展性德育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06)
    • [19].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 网络科技时代 2008(12)
    • [20].“自主性德育”思想应用于高职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19(11)
    • [21].“知性”与“体验”:两种历时性德育范式的共时性界说[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2].活动性德育课程中的技术探析[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7(05)
    • [23].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体制的构建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S1)
    • [24].柔性德育:让情与思在合时应景中润泽心灵[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20(01)
    • [25].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11)
    • [26].关于诗性德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2)
    • [27].高职院校诗性德育初探[J]. 时代教育 2018(07)
    • [28].试论知性德育在我国的兴起、贡献及其局限[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1)
    • [29].高校知性德育模式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17)
    • [30].网络环境下的开放性德育[J]. 文学教育(下) 2013(05)

    标签:;  ;  ;  ;  

    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