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寻找 ——关于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探究与论证

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寻找 ——关于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探究与论证

论文摘要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综合性转型。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价值的冲突与融合、矛盾的集聚与释放、新质的孕育与创生,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教育研究的特殊“生境”。与此相应,中国教育研究面临着多重使命相互缠绕、彼此消解或互动生成的发展课题。因此,它迫切需要清理已有的学术积累,并在时代的呼唤中探寻新的发展空间。探寻发展空间可以有多种途径和路向,但最为根本的却是回到对人——作为中国教育研究之“当事人”的教育学者——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方式的反思和重建中来。在中国教育研究面临学术共同体和教育实践双重逼促的情况下,教育学者需承担“双重行动者”的角色:对于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而言,教育学者理应成为突破现状的行动者;对于日渐深入的教育实践变革,教育学者可以选择做一个参与性行动者。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学术专业化背景中教育学者的学术突围和专业性自育的重要选择;是学术力量对学校转型性变革的主动介入;也是教育研究自身特性的内在要求;而且也符应了学术体制化、专业化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趋势。更重要的是,无论从历史与现实经验上,还是从逻辑可能性上,教育学者介入实践都具有真实的意义和可能的发展空间。介入实践,并不是解决一切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万能钥匙。事实上,当教育学者穿行于两种不同的生活场域之间时,意味着他在学术场域中不能免责、减责的情况下,又必须承担起适度的实践责任,并理性面对由“介入”这一立场和行动的变化所催化和衍生出来的诸多挑战。为此,教育学者需要谨慎定位自己的角色,谨守学术边界,明辨介入实践过程中所应承担的必要责任,避免责任的无原则泛化和增殖。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可能为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诸多教育学问题的解答,提供新的思想和经验资源;可能改变教育研究与实践之间、教育学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互动生态,并因此而改变教育学者与教育实践者的生存方式。对于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而言,值得期待的是,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可能蕴含着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拓展,孕育着中国教育学另一种可能的研究路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题解析
  • 二、研究思路与理论追求
  • (一) 教育学者的复位
  • (二) 从“中国”出发
  • (三) 聚焦“教育”
  • 三、预期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一章 “旁观者”与“行动者”:两种不同的研究立场
  • 一、旁观者
  • (一) 场外“旁观”
  • 1. 场外思辩—类推
  • 2. 场外考据
  • (二) 场内“旁观”
  • 1. 描述“教育事实”
  • 2. 理解教育的“意义”
  • 二、行动者
  • (一) “似介入”
  • 1. 专家心态与“指导者”
  • 2. 精英心态与“审判者”
  • 3. 攫取心态与“打捞者”
  • 4. 替代心态与“完全当事人”
  • (二) 作为“参与性行动者”的“介入”
  • 1. “参与性行动者”
  • 2. 双重介入
  • 第二章 “应为”与“能为”:“介入实践”的合理性论证
  • 一、“寻访”其他理论
  • (一) 杜威:从“旁观者认识论”到“行动认识论”
  • 1. 旁观者认识论
  • 2. 行动认识论
  • (二) 伽达默尔:回归实践哲学
  • 1.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传统
  • 2. 伽达默尔回归实践哲学的双重关切
  • (三) 布尔迪厄:“实践逻辑”
  • 1. 双向“决裂”
  • 2. 关系性思维
  • (四) 莫兰:“干预性研究”
  • 1. 两种不同的“涉入”
  • 2. 谨守干预的边界
  • 二、“体察”学术生态
  • (一) 专业化框架中的“两歧性”选择
  • 1. 教育学的专业化历程
  • 2. 双重突围
  • 3. “专业性”自育
  • (二) 全球化背景中的本土建设
  • 1. “中国”意识的“三次”觉醒
  • 2. “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建设之路
  • (三) 教育实践变革中的“学术介入”
  • 1. 文化的“高热期”
  • 2. 实践变革中的学术介入
  • 三、“聚焦”研究品性
  • (一) 教育研究作为事理研究
  • (二) 教育研究指向“成事成人”
  • (三) 教育研究“走近”事理的两种可能方式
  • 四、“审度”实践可能性
  • (一) 逻辑论证
  • (二) 经验论证
  • 五、论证之外的“论证”
  • 第三章 “自识”与“自持”:介入实践的角色定位与伦理考量
  • 一、自识明辨与角色定位
  • (一) 介入前的自识与明辨
  • 1. 自识
  • 2. 审度实践生态
  • 3. 尝试性“接洽”
  • (二) “介入”中的双重身份
  • 1. 两种极端的信条
  • 2. 突破边界的可能性
  • 3. 作为局内人的局外人
  • 二、介入伦理
  • (一) 坚持互惠性原则
  • (二) 谨守学术边界
  • 1. 促生内在力量
  • 2. 警惕“理论的暴力”
  • (三) 责任担当
  • 1. 难以推托的实践责任
  • 2. 责任担当及其限度
  • 三、潜在危险与现实挑战
  • (一) 两种文化的冲突
  • (二) 不断生成的新挑战
  • (三) 个体自觉可能招致的群体压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寻找 ——关于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探究与论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