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辨证分型回顾性研究

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辨证分型回顾性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总的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及急性动脉栓塞几类;在祖国医学中都属于“脱疽”、“脱骨疽”、“脱骨疔”等疾病范畴。在临床表现上它们均有营养障碍期、局部缺血期及坏死期三期表现。长期以来,人们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许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将现代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方法学相结合,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和数理统计、权重计算、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量化及诊断标准的研究,为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中医辨证诊断依据,填补和完善下肢缺血性疾病中医理论基础,为下肢缺血性疾病传统的中医辨证提供科学、适用、临床操作方便的中医证候四诊指标。方法:通过制定回顾性临床观察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86例;将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作为变量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建立SPSS数据库。对所有症状、舌、脉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删除各症候中指标出现频率很小(小于2)的变量;对所有患者的症状、舌、脉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中心将其分为4~6类;对每种类型进行主要成分分析,判定每种类型的主、次、兼症,总结出每种类型的代表症状,归纳出证型;参照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主编的《中医病证治法术语》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发行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结合我们的实际观察,规定中医辨证分型依据;根据此规定研究所收集病历总体辨证情况、各证型交错伴随情况、证型分布与术后病程的关系,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辨证分型。结果:1.临床症状收集及统计分析结果1.1调查收集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的症状有26个变量,其中常见的有头晕、气短、乏力倦怠、口干口苦、纳呆、皮肤干燥、肌肉消瘦、口唇紫绀出现几率在30%以上;出现频率较低的是大便干、肿胀、肢体麻木、耳鸣、面赤、脘闷、腰膝酸等症状,出现几率在15%以下。1.2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患者的舌质以淡红、青紫、暗红为主,出现几率分别为48.84%、26.74%、32.56%;舌苔以白、腻、黄为主,出现几率分别为61.63%、50%、26.74%;舌质淡胖、苔少津、苔滑出现几率较低。脉象以细、弦、滑为主,出现几率分别为41.86%、36.05%、24.42%;而缓脉、无力、结代脉、促脉出现几率较低,在11%以下。1.3辨证主成分分析:第1公因子主要相关症状有:目眩头昏、气短、乏力倦怠;第2公因子主要相关症状有:痰多、白腻苔、滑脉;第3公因子主要相关症状有:面、唇苍白,乏力倦怠、舌淡、苔白脉细;第4公因子主要相关症状有:发热、面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第5公因子主要相关症状有:腰膝酸软、乏力倦怠、气短、舌淡、苔白、脉无力;第6公因子主要相关症状有:肢体麻木、舌青紫、苔腻、脉弦。1.4采用K-means聚类分析结合所得6类公因子将症状、舌脉聚为5类,依据《中医病证治法术语》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将所聚5类证型分别辨为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湿热下注证、虚寒证、阴虚毒热证等5型。2.依据本研究所得证型对临床收集病历进行分析2.1总体辨证情况:临床收集86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患者其中,辨为气血两虚证的气血两虚者29例,占33.7%;气虚血瘀者25例,占29.1%,湿热下注者12例,占14.0%,虚寒型者16例,占18.6%,阴虚毒热型者4例,占4.7%。2.2各证型交错伴随情况:从临床辨证看,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患者证情较为复杂,其中单纯气血两虚证19例,气虚血瘀证18例,湿热下注证8例,虚寒型4例,阴虚毒热型者1例;多证兼夹出现者26例,属气血两虚证伴有气虚血瘀证者最多见7例,气虚血虚证伴有湿热下注者证者之4例,气血两虚证同时兼有虚寒型8例,气血两虚伴阴虚毒热型2例。2.3证型分布与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病程的关系:气虚血瘀证、湿热下注证证、阴虚毒盛证与病程密切相关(P<0.01),随病情发展此三种证型逐渐减少;气血两虚证、虚寒证患者多出现在术后10天以后。结论:中医认为,围手术期的“邪气”与“正气”的变化规律是术前邪盛正亦盛,术后邪去正亦虚。因此术后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是中医药参与围手术期治疗的总的原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学它强调全面、整体、系统地分析病情,解决病症,以治本为目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的患者,由于大病、久病、手术等耗伤气血,致使正气益虚;又由于久病耗气伤阴,伤及脾胃,脾虚无以运化,气血生化乏源,津液输布失畅,故术后远期多以气血两虚证及虚寒证多见;术后气虚无力,无以行血,故见气虚血瘀之证;热毒内蕴日久,术后短期未能解除,故可见湿热下注证,及热邪伤阴所致阴虚毒盛之证。据此,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患者临床上提出以益气养血、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要治疗大法,佐以化瘀散结解毒,以冀扶正祛邪。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概况
  • 1.病因学研究
  • 1.1.动脉硬化闭塞症
  • 1.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1.3.糖尿病足
  • 1.4.动脉栓塞
  • 2.临床表现
  • 3.诊断标准
  • 3.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断标准
  • 3.2.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
  • 3.3.急性动脉栓塞诊断标准
  • 3.4.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诊断标准
  • 4.治疗
  • 4.1.治疗原则
  • 4.2.一般性治疗
  • 4.3.特殊药物治疗
  • 4.4.基因治疗
  • 4.5.干细胞移植
  • 4.6.介入治疗
  • 4.7.中医治疗
  • 4.8.局部治疗
  • 4.9.手术治疗
  • 5.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的相关
  • 5.1.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的临床特点
  • 5.2.早期并发症
  • 5.3.远期并发症
  • 6.中医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的治疗现状
  • 6.1 手术是中医"祛邪"的重要方法
  • 6.2 围手术期的"邪气"与"正气"的变化规律
  • 6.3 目前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征候变化的辨证论治
  • 6.4 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辨证现状
  • 6.5 目前本病辨证分型的争议点
  • 6.6 中医病证规范化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资料来源
  • 1.2.诊断标准
  • 1.3.纳入标准
  • 1.4.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资料收集
  • 2.2.质量控制
  • 2.3.数理处理方法
  • 3.结果
  • 3.1.一般资料
  • 3.2.常见症状及舌脉
  • 3.3.根据症状频数,建立证候判别模式
  • 3.4.中医辨证分型
  • 3.5.结合本研究所得证型对临床收集病历进行分析
  • 第三部分: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后辨证分型回顾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