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当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研究——以鄂西北X村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社会学
作者: 秦琴
导师: 邓伟志
关键词: 社会转型,社会资本,关系,资源配置,行动者
文献来源: 上海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其间的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对于这一舶来品,本土的研究者在分析的时候,很容易简单地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既定的东西——可以带来资源的资源,只关注于它工具性利用的价值,却疏于专门讨论促使其产生的各种原因,也很少去探寻它在特定的“生活世界”中产生及其运作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社会资本”的工具性价值显著,所以,人们更容易看到的是它的“价值增值”的正面功效,而忽略了其运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试图针对这些问题,就当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简单地说,文章关注于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当代乡村社会中,“社会资本”的运作何以发生?第二,“社会资本”如何运作?第三,“社会资本”的运作将会对乡村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资本研究中的疏漏也源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不尽完善。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重新建构。主要是借用布朗的系统论视角,从帕森斯和巴克利的社会系统观入手,吸收吉登斯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建构了“社会资本”的动态系统嵌入模型。模型在“行动、结构和环境”三个层面上定位了社会资本,并突出了社会资本问题的三个特性:“双重嵌入性”、“两维动态性”和“过程性”。更为重要的是,模型的建构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使文章的论述从“环境”的动力、“行动”的运作及“结构”的力量三个方面展开。 在我国乡村社会中,“社会资本”得以运作的源头的力量在于“环境”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假设
二、研究地点的选择及研究方法的确定
三、论文的论述逻辑
第二章 社会资本理论的再建构
第一节 国内外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
一、社会资本研究的滥觞
二、布朗的系统论框架
第二节 建构“社会资本”的动态系统嵌入模型
一、社会系统论的启示
二、“社会资本”的动态系统嵌入模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型中的乡村社会
第一节 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
一、资源配置的“三只手”
二、转型时期我国乡村社会的“第三只手”
第二节 社会资源的网络配置
一、“似断裂非断裂”的乡村社会
二、乡村社会中资源流向路径的变化
三、“社会资本”的意义凸显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的动力
第一节 空间:文化导引
一、儒家经典的积淀
二、“关系理性”的定位
第二节 时间:制度变迁
一、制度的变迁
二、差序格局的现代重构
三、从价值型“关系理性”到工具型“关系理性”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行动”的运作及“结构”的力量
第一节 “行动”运作的基础
一、工具型“关系理性”支配下的“关系的资本化”趋势
二、“关系的资本化”过程的实质
第二节 “结构”的形成:“行动”的运作
一、“行动”的运作:行动层面的社会资本的形成、维持与消亡
二、“结构”的巨大力量:社会资本的工具性效果及其不同层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长期运作
第一节 模式化的差别
一、“社会资本”的外部性问题
二、“社会资本”的转让性问题
第二节 对乡村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对乡村社会分化的影响
二、乡村社会失范的加剧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当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
二、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启示及进一步的思考
一、非正式制度不容忽视
二、社会资本研究中的“环境”要素需要关注
三、结构层面的社会资本问题有待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对象目录
附录二:中英文对照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表意见书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