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明(四川省达州中医学校四川达州635000)
【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339-01
在中医内科学中,只要一谈到辩证论治,就不得不讨论“病”、“证”、“症”三者的异同,以及临床辩病与辩证的关系性问题。在“病”、“证”、“症”三者的认识上,普遍的共识是:“病”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特定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即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他觉的某些客观病态改变。“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从逻辑上看,病包含着证,证包含着症,但是这实质是把中医“证”的概念和范围缩小了。观《伤寒论》各篇,均冠以“辨XX病脉证并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辨病、辨脉、辨证、辨治应该是居于并列的状态,相互之间既独立又交集。故而在内科学临床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施治的论治体系中,对于辩证论治怎样认识,才符合结合中西医特色而提出来的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思想。
在医学发展之初,不可能是先有了病或证的概念,然后以此来研究治疗方法,更多的可能是古人在治疗具体病痛(即对症施治)的过程中,提出了理论性的病和证的概念,从而讨论其诊治的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辨病论治或辨证论治就成为对疾病诊疗过程中的手段,其本身不是理论,而只是对理论的运用而己。秦佰未在《中医入门》中也说:“辨证论治为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从认识病症到给予治疗,都是依靠这个规律来完成的。……中医辨证论治,客观地从疾病发生和发展情况来肯定体内的矛盾,它包括着正面和反面,指出了矛盾在每一个疾病所呈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成为具有实在内容的认识方法。”
在中医内科学就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问题指出“所谓辨病,实际上是辨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辨证是辨中医的证。中西医相互结合,有利于认识疾病的本质,有利于提高诊断水平和医疗质量。”以此提出对某些“无证可辨”的疾病情况能收姨较好的诊疗效果。但是我认为这一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
其一、辨病和辨证就其诊疗的本质而言,这两者是大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就诊的患者而言,自己有了疾病,医生的责任就是弄清他得的是什么疾病,以便治疗。从西医的角度而言,由于其在认识疾病上钟情于致病因子说(即机体构造和功能的异常既然是某种原因所导致的,那么除去致病的原因,机体就能恢复正常)所以诊断的最终目的就是对病因的确定,临床上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这种辨病论治的效果很好,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陷,那就是对单一因素致病的情况来说疗效好有优势,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病因不变并存在于疾病的始终。比如某些维生素缺乏,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或者某些致病菌造成的特异性感染,甚至于在预防学麻疹疫苗等方面的运用等等,西医在这种辨病论治的诊疗上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但是,有许多的疾病在产生的原因上,多不是单一因素致病,并且在这种多因素作用下表现出来的许多慢性病中,这种治疗就开始产生局限性,比如对肿瘤的放疗、化疗等。
中医在论治上,也有辨病论治一说,但是在具体的临床上只辨病而没有辨出证来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施治的。从流传至今的方书来看,除了《肘后方》之类的单验方集,没有哪位医家会在辨病论治时是不需要辨证的,相信当代的中医在给病人治病时也不会在一些象《肘后方》之类的单验方集中任选一方治病而不予以辨证的情况。
虽然中医在辨治疾病时,也要讲辨病因,但那一般是在初病之时,一旦传变,证就和病因的性质关系不大了,比如,外感寒邪传而入里化热,这时不可能还以“寒”论治,而此时得论热盛伤津、里热燥实等这些问题了,所以中医在论治时的准绳,应该是也只能是辩证论治,而不会是辨病论治。
其二、“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己发现越来越多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在某些阶段往往‘无证可辨’,如某些恶性肿瘤、乙肝、高血压、糖尿病等,而早诊断、早治疗却是治愈这些严重疾病的关键。”按这说法似乎就只能求助于现代诊断技术、进行“辨病论治”。对这一问题,我认为这并不能否定辩证论治,这更能说明当代中医辩证论治有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中医的诊断信息的收集,是否只能依靠传统的望、闻、问、切。就我个人来说,不应该是这样,以“望”诊为例,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X光透视,只能依靠医生本人的视觉来观察,要知道,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在于,人能制造和利用工具,在今天有CT、核磁共振等先进仪器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束手就缚不能增加“透视”望诊的内容,同理,在检查血象等内容上,为什么中医就不能发展和开创微观的辨证论治内容?就中医起源来看,它也是结合了当时先进的五行学说而放弃了八卦学说,并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它当时融合了天文、历法等多种学说在其中,所以今天中医又迎来了一个需要融合进现代多种学说而得到大发展的一个时期。有人说这是中西医结合,我不同意这种意见,这不仅是中西医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而且我认为CT、核磁等也并不是西医,它只是现代物理学、化学等在医学中的运用而已,那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把它们纳入中医?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和形成中医对这些现象的认知。
中医辨证论治的形式,是经历了无数代人在对“证”用药的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也就不应该急于求成,而应踏踏实实地对现代生化等检查数据进行原始的积累、观察、总结,用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时光,我相信中医最终能迈过这道难关,步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