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遵守规则》教学例谈
宗翠兰甘肃省永昌县第六中学737200
对于初中生而言,单向灌注和机械传输已经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多情况下,“苦口婆心的‘说教’,换来的却只是‘知’的表层体验”。
实践证明,当教师的说教味过浓时,当道德与法治课堂以一种“僵硬”的说教面目出现时,孩子们就会本能地在心里竖起一道屏障。
那么,作为道德与法制教师,如何打破这道“屏障”,让德育自然而然地与孩子们的内心和人生对接,从而形成“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德育新时空呢?
一、不仅仅是照本宣读,也是情境渲染
新的课改理念和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创设活泼泼的情境教学,使道德认知像“盐”一样溶进情境的“汤”中,精心打造水一样“载歌载舞”的课堂。当孩子们的德行认知与新颖具体的生活情境融为一体,当德育世界与生活世界发生深刻共鸣时,孩子们德行的生成就变得自然而然,自然,其教学效果也就变得事半功倍。
比如,一教师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人人遵守规则》的教学中,创设以下情境设计:
2016年3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东北虎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造成1死1伤。据了解,该野生动物园允许乘坐园区游览车和私家车进入园内游玩,但进入园区的私家车必须签订《自驾车入园责任协议书》,其中规定了猛兽区必须关好、锁好车门、车窗,禁止投喂食物等等。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游客入园前要签订这样的协议书?如果动物园内没有相关的协议规定,游客自由出入园区,会有怎么样的后果?为什么屡屡发生动物伤人事件?究竟是谁的过错?
显然,这样的新课引入无疑是成功的。孩子们不禁陷入了深思:是呀,冲动是魔鬼,必将受到惩罚。尽管协议在先,但协议能保护你不受伤害的前提是你不能擅自下车。情绪激动时,忘记了义务和责任,让任性的习惯占据上风,为魔鬼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因此,学会三思而后行,控制好情绪是一种理性和智慧……对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而言,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愈适宜愈丰富,课堂愈能以“形象的面目”和“诗意的表达”去获得学生的认可。而这,恰恰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二、不仅仅是单向灌输,也是自主讨论
不得不说,不少学校的思品课堂总是以说教为主,总是以“单向灌输”的面目出现,这样的课堂换来的只是学生的昏昏欲睡和教学的不知所措。窃以为,好的思品课堂应当少一些单向灌输,多一些自主讨论,这样所学所得才能长久地贮存在孩子们的记忆库中。
仍然以《人人遵守规则》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以下自主谈论环节:
1.当男士打电话的自由与孩子睡觉的自由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学生回答。
2.你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
3.你认为如何理解许衡所说的“我心有主”?学生回答。
4.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考:
观点一:闯红灯不对,但大家都在闯,我也就跟着走。
观点二:只要没人看到,没人管,就可以闯红灯。
观点三:我觉得车辆多的时候不能闯红灯,车辆少或者没有车的时候可以闯红灯。
分组讨论:这三种观点是否正确,你认为该如何对待交通规则?学生回答。
在这样的设计中,引领孩子们思考、讨论、分析:如果乱闯红灯,我们的生活就会没有秩序,就会引发交通事故,带来的是自己的灭顶之灾。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一定的规则来调整。这样的设计,隐含着我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一种更美好、更富理想化的一种假设,那就是:相对于单向灌注而言,孩子们的自主讨论,以及在这样的讨论中激发出来的道德成长力量,无疑是德育课堂中更重要的目标。的确,“让学生学会反思生活现象,学会道德判断,理应是品德课堂着力追求的目标”。
三、不仅仅是拘囿课本,也是拓展延伸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在这个开放的社会,将眼光聚焦于四面墙壁内的课堂去追求课改显然是不够的。教材提供的内容是这样,但不代表我们的教学也要亦步亦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这意味着,新的课程视角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能仅仅拘囿于课本,不能仅仅固守于课堂,而是要穿越教室和教材的边界,穿越学校和家庭的边界,引领孩子们走向课外,走出课本,走向丰富多彩的现实和社会,以此拓展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弹性和容量,并以此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
参考文献
[1]林巧霞让礼仪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J].中小学德育,2015,(9):51。
[2]郝敬艳构建生命活力道德与法制课堂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6,(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