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翻译中的语段研究——形合与意合的“字本位”视角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 张军平
导师: 冯庆华
关键词: 语段,形合,意合,字本位理论,语言基本结构单位
文献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翻译活动涉及诸多方面,其中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表现法上的不同侧重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奈达在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指出,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学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因此,形合与意合无论是在英汉对比研究中,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应被作为重点考虑对象。论文受“字本位”理论的启发并以此为视角,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出发,研究英汉在语段层面形合与意合的不同侧重,进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自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形合”与“意合”这两个概念以来,相关著述虽屡见不鲜,但过于庞杂,且相当一部分只是对形合与意合的外在表征进行罗列,没有深入发掘问题的本质。吕叔湘先生1990年在为《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所作的题词中说,“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这些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故此,本文从“字”与“词”(word)的差异出发,旨在探讨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形成的内在动因。 这里首先要说明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形合”与“意合”?这一对概念可以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上去认识。从广义上讲,“形合”指依借词汇和形态手段等外在逻辑形式来完成词语或语句之间的联结;“意合”则指不借助形式手段而通过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词语或语句之间的联结。从狭义上讲,“形合”指通过词汇和形态手段,尤其是通过词汇手段实现句与句之间的联结;“意合”指通过语义或逻辑关系实现句与句之间的联结。论文中讨论的主要是狭义上的“形合”与“意合”。 第二,什么是“语段”?从形式上讲,语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大于句子而一般小于或等于段落;意义上,构成同一语段的几个句子共同表述一个明确而完整的中心意思,具有语义向心性;逻辑上,语段内的各个句子之间具备逻辑上的关联性,构成一个连贯的语言片段。 我们在论文中把研究层面定位于语段,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方面语段兼具单句和语篇的优势,在分析和转换过程中既便于操作,又能够提供比较合理的语境;另一方面,从英汉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差异出发来研究形合与意合的途径同时为语段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以“翻译中的语段研究——形合与意合的‘字本位’视角”为题,力图在“‘字本位’视角”、“形合与意合”、“翻译中的语段研究”之间构筑起
论文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有关“形合”与“意合”
1.1.1 “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
1.1.2 “形合”与“意合”的研究层面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范围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范围
第二章 语段:翻译单位
2.1 语段——本文的翻译单位定位
2.1.1 “语段”概念的提出
2.1.2 “语段”的定义
2.1.3 “语段”与“自然段”的区分
2.2 翻译单位研究述评
2.2.1 翻译单位的定义
2.2.2 翻译单位的多样性
2.2.3 翻译单位的研究视角
2.3 “语段”作为翻译单位的优势
2.3.1 “语段”作为翻译单位的简便性
2.3.2 “语段”作为翻译单位的全面性
第三章 形合与意合的“字本位”视角:理论框架
3.1 “字本位”理论述介
3.1.1 “本位”说
3.1.2 “字本位”理论的形成
3.1.3 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定位
3.1.3.1 汉语中“词”的不确定性
3.1.3.2 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特点
3.2 形合与意合的内在动因
3.2.1 汉英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差异
3.2.2 思维方式差异的相应体现
3.2.2.1 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3.2.2.2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3.2.3 形合与意合的研究途径
3.2.3.1 语法标记的转换
3.2.3.2 典型句式的调整
3.2.3.3 连接手段的变通
3.3 形合、意合与相关翻译策略
3.3.1 替换
3.3.2 拆分—组合
3.3.3 增补—删略
第四章 语段层面的形合与意合:语法标记的转换
4.1 语法标记转换的“字本位”视角
4.1.1 有关“语法标记”
4.1.2 英汉语言基本结构单位差异与语法意义的实现
4.1.3 英汉语言基本结构单位差异与语法标记的显隐
4.2 语法标记手段的对比
4.2.1 语法标记的使用规律
4.2.2 语法标记手段的选择与翻译中原文效果的再现
4.3 复数标记的转换
4.3.1 复数意义的语法实现手段
4.3.2 复数标记的转换规律
4.3.3 复数标记的缺席与意义的未定性
第五章 语段层面的形合与意合:典型句式的调整
5.1 典型句式调整的“字本位”视角
5.1.1 汉语句型观的衍变
5.1.2 英汉典型句式的的特点
5.1.3 英汉语言基本结构单位差异与典型句式的对比
5.2 典型句式在翻译中的调整
5.2.1 结构:对应与转换
5.2.2 话题:突显与融合
5.2.3 话题链:拆分与组合
5.3 “主语”权衡与译文视角的转换
5.3.1 英汉主语:必然性与或然性
5.3.2 有关“视角”
5.3.2.1 叙事视角概述
5.3.2.2 叙事视角的分类
5.3.3 译文视角的转换:以《葬花吟》英译为例
5.3.3.1 《葬花吟》中的视角
5.3.3.2 《葬花吟》译文的视角转换
5.3.3.3 有关“主语”的不确定因素与译者的阐释空间
第六章 语段层面的形合与意合:连接手段的变通
6.1 连接手段变通的“字本位”视角
6.1.1 有关“连接手段”
6.1.2 英汉语言基本结构单位差异与连接作用的实现
6.2 翻译中连接手段的使用及变通
6.2.1 翻译中连接手段的使用频率调查
6.2.2 翻译中连接手段的变通
6.2.2.1 直译
6.2.2.2 显隐转换
6.2.2.3 结构调整
6.2.2.4 一词多“译”
6.2.2.5 标点符号的连接作用
6.3 连接手段的缺省现象与误译
6.3.1 连接手段的变通与意图展现
6.3.2 连接手段误译例析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回顾
7.2 研究意义
7.3 研究局限及发展空间
附录
参考书目
发布时间: 2006-12-30
相关论文
- [1].多元动态翻译批评的建构性研究[D]. 肖维青.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 [2].翻译行为合理性研究[D]. 徐剑.华东师范大学2007
- [3].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 迟庆立.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标签:语段论文; 形合论文; 意合论文; 字本位理论论文; 语言基本结构单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