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棕榈科是泛热带分布的科,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是其中少数可以分布到温带的植物,在中国的分布遍及长江以南各个省区。本文通过对棕榈标本和文献的查阅,结合对云南、广西、湖南三省棕榈的实地调查和观察,分析棕榈的分布范围和居群特征。棕榈居群内个体数少,幼树和幼苗极少,年龄结构呈现衰退型。同时对棕榈属植物的分布进行分析。 从棕榈的干燥叶片或新鲜叶片中采用CTAB法摸索和提取棕榈基因组DNA,找出最好的提取条件和药剂用量。在此基础上,对棕榈ISSR—PCR进行扩增,对影响ISSR反应的各因子(模板DNA浓度、Mg2+用量、dNTP浓度、退火温度、热循环数及不同厂家生产的药品与仪器)设置梯度进行探讨,确定了该研究的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棕榈ISSR反应的最佳反应体系,为进行棕榈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摸索获得的最佳ISSR反应条件应用于棕榈13个居群200个样本的扩增。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可以扩增出清晰、重复性好的12条带的引物,结果共产生了107条带,其中102条具有多态性,扩增条纹的大小在300—1900bp,多态性百分率为95.33%,单态率为4.67%,平均每个引物能扩增出8.9条带。棕榈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系数由POPGENE软件获得。棕榈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HT)为0.3234,居群内遗传多样性(HS)是0.1982。棕榈的(GST)值为0.3827,即38.27%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61.73%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说明棕榈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218,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843。 由UPGMA法获得的基于Nei的无加权计算遗传距离棕榈各居群的聚类图。棕榈各居群的遗传距离在0.06和0.27之间,遗传距离最小的是0.06,在广西黄沙镇居群GHS6和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居群GHP7之间;其次是云南文山居群DWS1和DWS2,DWS2和DWS3,云南玉溪居群DYX4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引言1.1 棕榈属植物的地理分布1.1.1 棕榈属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命名1.1.2 棕榈属的地理分布1.1.2.1 棕榈1.1.2.2 对叶棕榈1.1.2.3 宽裂棕榈1.1.2.4 山棕榈1.1.2.5 龙棕1.1.2.6 泰国棕榈1.1.2.7 石门棕1.1.2.8 喜马拉雅棕榈1.1.2.9 魏格纳棕榈1.1.3 棕榈属的利用情况1.1.3.1 棕榈(T.fortunei)广泛的应用1.1.3.2 棕榈属其它种的应用1.2 分子标记的选择及在棕榈科居群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2.材料与方法2.1 材料2.1.1 野外调查与植物材料采集2.1.2 主要化学试剂2.2 研究方法2.2.1 DNA提取2.2.1.1 所用药品的配制2.2.1.2 DNA提取过程2.2.2 PCR扩增2.2.2.1 预扩增2.2.2.2 对影响ISSR—PCR扩增效果的各成分与条件设置梯度2.2.3 利用琼脂糖电泳对DNA与扩增产物进行检测2.2.3.1 DNA的检测与定量2.2.3.2 扩增产物的检测2.2.4 数据分析及主要遗传参数3.结果与分析3.1 棕榈在中国的地理分布3.2 ISSR—PCR反应条件筛选与优化3.2.1 模板DNA浓度对ISSR反应体系的影响2+对棕榈ISSR的影响'>3.2.2 Mg2+对棕榈ISSR的影响3.2.3 dNTP浓度对ISSR反应的影响3.2.4 引物浓度对ISSR反应的影响3.2.5 退火温度及热循环数对ISSR的影响3.2.6 TaqDNA聚合酶与PCR厂家及型号的不同对ISSR扩增效果的影响3.2.7 反应条件的确定3.3 由ISSR揭示的棕榈的遗传多样性3.3.1 棕榈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3.3.2 棕榈各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3.3.3 棕榈的遗传结构3.3.4 各棕榈居群的聚类分析4.讨论4.1 棕榈的分布及其棕榈属植物的分布格局与起源初探4.2 关于分子标记ISSR4.3 ISSR-PCR反应条件筛选与优化4.4 棕榈居群的遗传结构4.5 棕榈的保护主要参考文献附录:附表1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附表2 实验中所用ISSR引物附图1 引物810对居群XAR的扩增附图2 引物810对居群GJX8的扩增附图3 引物864对云南文山居群DWS1,DWS2,DWS3的扩增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棕榈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 标记论文; 居群论文; 棕榈属论文;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