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铁对赤潮藻(隐藻Cryptomonas sp.)生长的影响

磷、铁对赤潮藻(隐藻Cryptomonas sp.)生长的影响

论文题目: 磷、铁对赤潮藻(隐藻Cryptomonas sp.)生长的影响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科学

作者: 陈静峰

导师: 翁焕新

关键词: 交互作用,隐藻,生长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沿海海域富营养化不断加剧,赤潮的爆发频率越来越高。赤潮已成为当前海洋环境的一个突出的全球性问题。海洋浮游微藻作为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我们选择隐藻作为实验模型藻,从海洋化学角度分析磷常量营养盐与铁微量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隐藻生长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由磷、铁两者在整个培养体系过程中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变化来讨论它们对隐藻生长效应的交互作用,由此正确认识铁对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及和其他限制因子的大体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海洋中铁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打下基础,为提高海洋初级生产力以及更高级生产力等重要科技问题作一些基础工作,为赤潮的防治提供一些藻类生理学上的依据,同时也为隐藻在生物医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培养资料。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培养液中不同的磷、铁浓度和是否加入EDTA鳌合剂对隐藻细胞的形状没有太大影响,隐藻细胞的大小随着培养液中磷浓度的增加却反而变小,细胞内的磷含量随着培养液中磷浓度的增加反而降低。2.培养液中加入EDTA鳌合剂有利于隐藻对Fe等微量元素的吸收。3.不仅P和Fe对隐藻的生长增殖有极其显著的影响,而且P和Fe的协同交互作用(P×Fe)对隐藻增殖影响的显著性也为极其显著。隐藻生长的培养液最优组合为50μmol/L磷浓度和50nmol/L铁浓度。4.在不存在磷限和铁限,隐藻生长良好的情况下,隐藻最高生物量和培养液中P/Fe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隐藻生长的最高生物量随着培养液中磷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铁浓度的升高而下降。5.随着磷浓度的增高,培养液中铁的消耗量呈现二次函数变化趋势,在富磷区达到消耗最大值,但是铁的利用率变化趋势却和消耗量相反,富磷区反而要低。6.对于隐藻来说,它的光饱和点大概在7000~10000Lux之间,再高的光照强度对隐藻生长将不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了。在相同的培养时间下,培养液中铁的消耗量随着光照度的增强而增加,而培养液中磷的消耗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少。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赤潮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2.1.1 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生物量指标

2.1.2 赤潮发生的原因

2.1.3 赤潮的危害

2.1.4 赤潮的预防和治理

2.2 赤潮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2.1 赤潮的研究现状

2.2.2 我国赤潮的研究进展

2.3 磷、氮等营养盐的含量分布、结构组成对赤潮形成的影响

2.3.1 营养盐种类及含量对赤潮形成的影响

2.3.2 营养盐组成结构对赤潮形成的影响

2.4 铁对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及生长限制的研究进展

2.4.1 铁限制浮游植物问题的提出

2.4.2 海洋中铁的来源及浮游植物对铁的可利用性

2.4.3 铁在植物代谢中的作用

2.4.4 铁对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效应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藻种

3.1.2 藻种的预培养

3.1.3 培养基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设计

3.2.1 正交实验

3.2.2 培养方法与过程

3.2.3 参数测定

3.3 部分仪器资料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不同营养状态对隐藻形态及胞内物质成分的影响

4.2 磷、铁对隐藻生长速率的影响

4.3 不同磷、铁浓度下隐藻的生长状况

4.4 不同磷、铁浓度下藻细胞对 Fe的利用情况

4.5 光照对隐藻吸收 P、Fe的影响

4.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5.2 光照度对藻细胞吸收Fe的影响

4.5.3 光照度对藻细胞吸收P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9-02-12

参考文献

  • [1].五种微生态制剂对三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D]. 郑凯静.大连海洋大学2016
  • [2].羟基自由基对典型赤潮藻的杀灭实验研究[D]. 孙健.大连海事大学2013
  • [3].大型海藻龙须菜对三种海洋赤潮藻的抑制效应研究[D]. 刘婷婷.暨南大学2006
  • [4].混合营养型甲藻—红色赤潮藻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D]. 丁西飞.暨南大学2018
  • [5].混合营养型甲藻红色赤潮藻对共存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D]. 黄博珠.暨南大学2016
  • [6].甲藻细胞磷库变化特征及赤潮生消周期内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D]. 周钦.温州大学2017
  • [7].常见赤潮藻RFLP特征性图谱的建立[D]. 张涛.中国海洋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太湖水体有效铁含量与水华蓝藻形成的关系的初步研究[D]. 杨梦.浙江大学2008
  • [2].大型海藻对赤潮微藻的克生作用及其对CO2加富的响应研究[D]. 许复华.青岛大学2008
  • [3].分析浙江海区赤潮过程中的气象因子[D]. 邓素清.浙江大学2005
  • [4].Fe3+对富营养化水体中三种常见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D]. 刘静.扬州大学2008
  • [5].米氏凯伦藻的磷营养生理生态研究[D]. 李正锋.暨南大学2007
  • [6].海州湾海域赤潮形成的环境因子研究[D]. 周德山.苏州大学2008
  • [7].三种赤潮藻的混合营养特性研究[D]. 任永霞.暨南大学2006
  • [8].东海赤潮的现场调查及赤潮原因种的相互作用效应研究[D]. 陈翰林.暨南大学2006
  • [9].凤眼莲根对赤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陈芝兰.暨南大学2005
  • [10].无机溶解态营养盐组成对东海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D]. 邓宁宁.中国海洋大学2004

标签:;  ;  ;  

磷、铁对赤潮藻(隐藻Cryptomonas sp.)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