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岩相古地理与天然气成藏研究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岩相古地理与天然气成藏研究

论文摘要

通过收集典型构造的测井、录井资料编制单井综合柱状图,对嘉陵江组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研究地层发育与纵横向展布特征。根据嘉陵江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电性特征结合四川盆地嘉陵江期沉积背景、沉积模式,编制单井沉积相柱状图、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沉积学基本原理、岩相古地理图编制方法,编制四川盆地嘉陵江组九个亚段的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通过对四川盆地典型构造(川东黄草峡构造、川中磨溪-龙女寺构造、川南合江构造)嘉陵江组气藏气源条件、盖层条件、圈闭条件的分析,剖析了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机理,总结了天然气成藏规律。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可分为五段,各段、亚段间整合接触,为一套海侵—海退序列的白云岩、石灰岩、石膏及盐岩沉积。嘉陵江组沉积时期,受盆地东南部台缘滩限制,总体上为局限海~蒸发潮坪沉积环境。在三次海水进退过程中,嘉陵江组的沉积特点表现为台地的浅滩化→局限化→咸化过程。川东地区早三叠世总体为克拉通盆地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在每个沉积旋回内,一般都经历了开阔海台地、局限海台地和蒸发台地3个沉积阶段;川中和川东地区可分为三个相带:开阔海台地、局限海台地和蒸发台地,川南仅发育开阔海台地和半局限海台地-局限海台地相,川西地区在嘉陵江组早期都以海陆过渡相为主,沉积碎屑岩,从嘉四期开始转变为海相云灰坪和膏云坪沉积。(2)嘉陵江早期,四川海域继承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古地理面貌,海水从东部和南部侵入。嘉二段沉积后,周边山系发生抬升,江南古陆上升显著,华蓥山断裂和七曜山断裂使川东地带向上抬升,抬升幅度较龙门山快,之后泸州-开江一带也开始向上隆起,使得海域基底逐渐演变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3)川中、川南地区嘉陵江组天然气主要源岩是二叠系泥质烃源岩,川东地区嘉陵江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上二叠统煤系烃源岩。二叠系的高—过熟油裂解气主要依靠烃源断层(川东和川南地区)或高压破裂缝(川中地区)向上覆岩层运移,在区域性石膏盖层的封盖条件下,聚集在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储层中。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构造圈闭及其组合。(4)现今嘉陵江组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演化过程。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藏遵循:“高压驱动,流体跨层流动,断层裂缝疏导,膏盖油裂解气成藏”的规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
  • 1.2.2 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油气成藏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
  • 1.2.4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位置
  • 2.2 勘探开发现状
  • 第3章 沉积相划分与沉积微相特征
  • 3.1 沉积地层
  • 3.1.1 川东地区
  • 3.1.2 川中地区
  • 3.1.3 川南地区
  • 3.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3.2.1 开阔海台地相
  • 3.2.2 局限海台地~蒸发台地相
  • 3.3 重要储层段典型井沉积微相特征
  • 1j22 期'>3.3.1 T1j22
  • 1j32 期'>3.3.2 T1j32
  • 1j24 期'>3.3.3 T1j24
  • 1j44 期'>3.3.4 T1j44
  • 1j15~T1j25 期'>3.3.5 T1j15~T1j25
  • 第4章 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
  • 1j1~T1j12期'>4.1 T1j1~T1j12
  • 1j22 期'>4.2 T1j22
  • 1j32 期'>4.3 T1j32
  • 1j3~T1j14 期'>4.4 T1j3~T1j14
  • 1j24 期'>4.5 T1j24
  • 1j34 期'>4.6 T1j34
  • 1j44 期'>4.7 T1j44
  • 1j15~T1j25 期'>4.8 T1j15~T1j25
  • 第5章 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规律
  • 5.1 嘉陵江组气源追踪
  • 5.1.1 川东地区气源追踪
  • 5.1.2 川中地区气源追踪
  • 5.1.3 川南地区气源追踪
  • 5.2 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形成与演化
  • 5.3 嘉陵江组天然气藏分布特征
  • 5.3.1 川南地区天然气藏分布特征
  • 5.3.2 川东地区天然气藏分布特征
  • 5.3.3 川中地区天然气藏分布特征
  • 5.4 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规律
  • 5.4.1 天然气富集的控制因素
  • 5.4.2 天然气成藏规律
  •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四川盆地低空飞行的气象条件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01)
    • [2].四川盆地雷电高发区风险区划方法研究[J].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03)
    • [3].四川丘区小农户养猪生产现状和发展建议[J]. 四川畜牧兽医 2020(10)
    • [4].试论巴蜀的地域特点对其文化的影响[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5)
    • [5].1961—2010年四川盆地霾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06)
    • [6].四川盆地的“盆底”在哪儿?[J]. 环球人文地理 2018(21)
    • [7].改进峰值天然气产量预测模型在四川盆地的应用[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02)
    • [8].2014—2016年四川盆地重污染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1)
    • [9].2014—2017年四川盆地与京津冀地区冬季空气停滞特征及大气质量改善评估对比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7)
    • [10].近36a来四川盆地持续霾事件特征及环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09)
    • [11].四川盆地丘陵区玉米机械化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 园艺与种苗 2016(12)
    • [12].四川盆地丘陵区栾树经营技术探讨[J]. 四川林勘设计 2015(02)
    • [13].四川盆地的慢生活[J]. 军营文化天地 2016(04)
    • [14].四川盆地史前谷物种类的演变——主要来自考古学文化交互作用方面的信息[J]. 中华文化论坛 2009(S2)
    • [15].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应力变化与四川盆地危险性的增加[J].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2018(01)
    • [16].四川盆地地区铁皮石斛栽培管理技术[J]. 农业与技术 2016(24)
    • [17].四川盆地地震反射层特征浅析[J]. 石化技术 2017(11)
    • [18].盆地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以四川盆地为例[J]. 中国石油石化 2016(21)
    • [19].四川盆地东南部茅口组古岩溶储层识别研究综述[J]. 城市地理 2015(18)
    • [20].四川盆地西北缘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述析[J]. 成都考古研究 2013(00)
    • [21].四川盆地晚更新世石器工业的初步观察[J]. 成都考古研究 2009(00)
    • [22].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四川盆地东部A区的应用[J]. 海相油气地质 2014(02)
    • [23].四川盆地露地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 辣椒杂志 2012(01)
    • [24].国外页岩气井完井理论研究及在四川盆地的应用[J]. 内江科技 2012(07)
    • [25].四川盆地软基工程特性探讨[J]. 中外公路 2011(03)
    • [26].四川盆地小麦适播期的研究进展[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27].四川盆地大棚小果型西瓜早熟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瓜菜 2008(01)
    • [28].四川盆地的磁场特征及地质意义[J]. 物探与化探 2018(05)
    • [29].四川盆地二叠系真假储层特征及测井定性识别[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04)
    • [30].解密泥巴山的阴阳境界[J]. 巴蜀史志 2020(01)

    标签:;  ;  ;  ;  ;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岩相古地理与天然气成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