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等震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综合等震线,地震区划,地震烈度
等震线论文文献综述
沙海军,吕悦军,谢卓娟[1](2018)在《新版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的编制和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是编制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一张基础图件。本文以1991年版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为基础,补充1980年以后破坏性地震等震线资料,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编制了新版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并将新版图件与1991年版进行对比,分析了新版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的主要特点。新版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可为认识我国历史强震的烈度分布特征和地震构造条件提供帮助,它对于地震区划、国土利用规划以及防震减灾决策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期刊2018年00期)
郭慧[2](2017)在《中国大陆M≥8大震地表破裂参数与极震区等震线参数关系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曾发生多次M≥8大震。本文依据前人的研究资料,再次整理8级大震数量及各个大震地表破裂参数与等震线参数新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共发生19次M≥8大震,其中华北构造区6次,新疆构造区3次,青藏构造区10次。与前人资料相对比,增加了849年内蒙包头8级地震,且对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等8次地震的地表破裂长度与破裂位移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对19次8级大震的地表破裂参数与极震区等震线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研究地震地表破裂与震源信息的关系。对比表明,地震断层活动方式不同的断裂之间,或是同属同一活动方式、但展布在不同地域,其地震地表破裂参数均有较大差异,相对应的极震区等震线参数均有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期刊2017年00期)
胡杨[3](2017)在《非均匀分布强震动台站的仪器地震烈度等震线生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烈度等值线图包含了地震参数与地震影响场的重要信息。传统的地震烈度图编制要综合现场调查、遥感震害解译、强震观测记录等资料,投入人力物力大、耗时长,不能满足烈度速报对时效性的要求。目前烈度速报采用基于强震记录的仪器地震烈度,通过空间插值计算获得烈度等值线图。由于我国现有强震动台网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台站密度较小,地震发生时触发台站的数目往往较少,在生成仪器烈度等震线时结果往往不理想。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利用烈度的衰减规律对克里金插值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衰减关系获取实验变差函数,研究了不同台网状况下克里金插值的特点,分析了克里金方法在触发台站稀疏时插值结果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种根据台网状况构建Voronoi补点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选择克里金插值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地震事件为例进行插值计算,并与其它插值方法的结果对比,验证了克里金方法在计算仪器地震烈度等值线图上的优越性,根据我国台网实情指出了克里金方法在烈度等值线绘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研究克里金插值中变差函数的构建方法,指出我国现有台网条件下变差函数的难以回归拟合的状况,引入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来构造变差函数。以人工建立的地震烈度影响场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因素对于克里金插值结果的影响:首先,对比不同衰减关系得到的变差函数对插值结果的影响,给出建立变差函数的方法;其次,讨论数据误差对插值结果的影响,给出了插值数据的选取准则;再次,总结不同台网状况下克里金插值结果的特点,指出克里金插值产出的等值线图不闭合的情况,提出需要进行烈度补点;最后,对插值结果进行误差分析,找出克里金插值结果失真的原因,确定了采用补点的方法对克里金方法进行改进。(3)提出基于Voronoi图的克里金插值补点方法,对于等值线图不闭合的情况,利用生成台站Voronoi图寻找台网最稀疏的位置。在台网最稀疏位置增补虚拟台站,使得原本不闭合的等值线图闭合,并利用空隙角大小范围给出了基于Voronoi图补点原则。(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7-06-01)
谢江丽,谭明[4](2015)在《新疆破坏性地震综合等震线图的绘制与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到新疆地区119副地震烈度等震线图,在充分尊重原始数据的原则下,利用中国新疆区衰减关系将烈度区补充完整。无等震线图的破坏性地震,通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得出烈度等震线图,将这些烈度等震线图汇总绘制综合等震线图,将得到的综合等震线图与中国综合等震线图对比,受一些大地震的宏观震中有所改变和近几年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影响,高烈度区面积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2015年02期)
华毓江[5](2015)在《浙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及历史地震等震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哀减规律的研究对于重大工程抗震设计和地震小区划具有重要意义。就工程应用而言,地震动哀减规律的研究主要采用统计方法。历史的证缺乏足够加速度记录的地区,现在普遍采用的地震动估计途径有二,一为烈度法,一为地震动法。地震动法以前提假定不同,又可分为烈度距法和烈度震级法。本文以烈度震级法估算地震动衰减关系。(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5年08期)
秦娟,王宏超,黄世源,李光[6](2014)在《重庆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统计了重庆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主要为NE向。通过对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分布、震源机制解的统计特征分析,指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与活动断裂的走向、震源机制解的一个节面走向基本保持一致,叁者之间可相互印证。在地震应急工作中可快速建立等震线模型,从而确定灾区面积。(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张韶华,杨昆,李永强,张方浩[7](2013)在《基于ArcEngine的数字等震线快速绘制方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利用ArcEngine组件在.net环境下,设计并且编程实现云南省数字等震线快速绘制的方法。除了目前通用的椭圆模型之外,引入并实现了绘制线源模型等震线。同时采用二分查找思想实现快速查找最近活动断裂、绘制等震线的算法。对初次绘制完成的等震线文件提供了参数修正、余震修正和手动修正叁种修正方法,分别用于不同数据和不同目的的修正。最后通过在洱源5.5级地震和洱源5.0级地震中的应用,检验和论证了快速绘制云南省数字等震线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34期)
卢建旗,李山有,李伟,宋晋东,程钰翔[8](2013)在《基于地震等震线面积和长轴半径的烈度衰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烈度衰减模型为椭圆衰减模型,这种烈度衰减模型在对中强地震烈度等震线形状的描述比较接近,而对于断层长度较大的强震高烈度区的描述存在较大的偏差。而大震真实的烈度等震线形状在近场接近于"跑道"形状,而在中远场又趋近于"椭圆"。如何建立一种能够同时近似这两种模型的烈度衰减模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等震线面积和长轴半径的烈度衰减关系的建立方法。并搜集了我国38次震级(Ms)大于6级的地震,对本文提出的衰减关系建立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等震线面积和长轴半径的衰减关系能够很好地拟合实际地震等震线的形状。(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3年02期)
陈鲲,俞言祥,高孟潭,冯静[9](2012)在《用有限强地震动记录校正等震线的估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获得了加速度记录的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MS5.3及2011年8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尔自治州阿图什市与伽师县交界MS5.8地震,研究其快速生成震动图的偏差校正方法;通过台站实际观测值与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分析,提出了利用台站数据对缺少台站地区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估计值的对数偏差校正方法;并比较了圆和椭圆衰减关系模型的对数残差及震动图的分布形态.结果表明,适合于当地地震动衰减关系±3倍标准差的标准能够识别一些台站异常数据,如炉霍MS5.3地震中炉霍地办强震台近场峰值加速度的高频脉冲引起的异常数据;对数偏差校正方法适合于地震动强度速报中缺少台站数据地区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地震动参数估计值的系统偏差校正;圆衰减关系模型只能控制震动的程度,不能控制其分布形态.明确的地震震源机制、震源破裂过程、当地的地质构造背景及余震分布等信息有助于修正震动图的分布形态.(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王玲[10](201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个值得商榷的概念——等震线》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人们对于地震相关知识的了解愈来愈多,特别是对于地震带来的危害有了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但是要全面了解地震,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专业知识。与地震相关的几个概念,如震源、震中、震中距、震级、烈度、等震线等,在大、中学教材、教学参考书籍中,个别概念的定义还有不统一的地方。比如等震线,在大学教材《地质学基础》上是这样定义的:每次地震后通过宏观调查,地面影响程度相同各点,(本文来源于《成才之路》期刊2011年21期)
等震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大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曾发生多次M≥8大震。本文依据前人的研究资料,再次整理8级大震数量及各个大震地表破裂参数与等震线参数新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共发生19次M≥8大震,其中华北构造区6次,新疆构造区3次,青藏构造区10次。与前人资料相对比,增加了849年内蒙包头8级地震,且对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等8次地震的地表破裂长度与破裂位移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对19次8级大震的地表破裂参数与极震区等震线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研究地震地表破裂与震源信息的关系。对比表明,地震断层活动方式不同的断裂之间,或是同属同一活动方式、但展布在不同地域,其地震地表破裂参数均有较大差异,相对应的极震区等震线参数均有较大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震线论文参考文献
[1].沙海军,吕悦军,谢卓娟.新版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的编制和特点[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18
[2].郭慧.中国大陆M≥8大震地表破裂参数与极震区等震线参数关系讨论[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17
[3].胡杨.非均匀分布强震动台站的仪器地震烈度等震线生成方法[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
[4].谢江丽,谭明.新疆破坏性地震综合等震线图的绘制与分析研究[J].内陆地震.2015
[5].华毓江.浙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及历史地震等震线分析[J].江西建材.2015
[6].秦娟,王宏超,黄世源,李光.重庆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综合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4
[7].张韶华,杨昆,李永强,张方浩.基于ArcEngine的数字等震线快速绘制方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8].卢建旗,李山有,李伟,宋晋东,程钰翔.基于地震等震线面积和长轴半径的烈度衰减关系[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
[9].陈鲲,俞言祥,高孟潭,冯静.用有限强地震动记录校正等震线的估计研究[J].地震学报.2012
[10].王玲.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个值得商榷的概念——等震线[J].成才之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