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1、比较两种常用慢性内脏痛模型,探讨慢性内脏高敏感的评价机制。2、观察模型组应激后内脏敏感性的改变,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清洁级雄性新生SD大鼠3窝随机分为新生期结肠刺激(colon irritation,CI)组、新生期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组和对照组。CI组大鼠在出生后第8-15d内,每天接受一次结肠扩张刺激;MS组大鼠于出生后第221 d,每天上午与母鼠分开3 h;对照组大鼠出生后不给予任何处理。大鼠成年后(出生后8周),每组8只,通过腹壁撤退反射评分、痛阈、腹外斜肌放电幅值进行肠道敏感性评估。2、雄性新生SD大鼠4窝按析因设计分成4组:A组为新生期结肠刺激并在成年后接受避水应激;B组为新生期接受结肠刺激,但成年后未接受应激;C组为新生期无结肠刺激,成年后接受应激;D组为新生期无结肠刺激,成年后未接受应激。大鼠8周后,通过腹部撤退反射评分、痛阈和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测量进行肠道敏感性评估。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各组大鼠L6-S2脊髓节段染色,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脊髓P物质灰度积分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1、①腹壁撤退反射评分:CI组大鼠在CRD压力为20~60 mmHg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S组在大鼠CRD压力为20~80 mmHg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I组和MS组在各CRD压力下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②痛阈: CI组(20.42±4.25)mmHg , MS组(17.71±2.66)mmHg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6.25±6.22)mmHg,CI组和MS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③EMG幅值:CI组在CRD压力为20~40 mmHg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S组在CRD压力为20~60 mmHg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I组和MS组在各水平CRD压力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④CI组大鼠降结肠未见明显病理组织损伤。2、①腹壁撤退反射评分:A组大鼠在CRD压力为20~60mmHg时均显著高于B组, C组大鼠在CRD各压力水平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②痛阈:A组大鼠(12.50±3.56)mmHg显著低于B组大鼠(20.42±4.25)mmHg。C组大鼠(32.71±3.56)mmHg与D组大鼠(36.25±6.22)mmHg无显著性差异。③EMG幅值:在CRD压力为20~40mmHg时,A组大鼠较B组大鼠有显著性的增高。而C组大鼠和D组大鼠在各CRD压力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3、脊髓背角SP表达灰度积分值:A组(106.61±4.07)较B组(124.99±4.41)差异有显著性,C组(161.16±6.97)与D组(167.77±6.1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B组较D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新生期结直肠扩张和母婴分离均可造成大鼠成年后痛阈下降,痛反应增强,且局部没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均可作为慢性内脏高敏感的研究模型。2、应激可造成慢性内脏高敏感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显著增强。3、脊髓背角P物质可能与应激后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增强有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03)
- [2].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的变化[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30)
- [3].基于罗马Ⅳ分类的食管反流高敏感疾病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09)
- [4].离子通道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 2011(10)
- [5].前扣带回在精神应激诱发内脏高敏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5(05)
- [6].急性脑卒中患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J]. 临床医学工程 2010(11)
- [7].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 2014(02)
- [8].基于罗马Ⅳ分类的食管反流高敏感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0(01)
- [9].内脏高敏感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2(01)
- [10].三磷酸腺苷门控离子通道介导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研究进展[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7(01)
- [11].宝宝很难带? 也许他是高敏感小孩[J].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2020(02)
- [12].肠黏膜肥大细胞参与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机制的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 2011(07)
- [1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在内脏高敏感大鼠脑肠轴的表达[J]. 中国药师 2019(07)
- [14].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与胃肠道内脏高敏感[J]. 胃肠病学 2011(08)
- [15].精神应激诱发内脏高敏感的中枢作用机制研究[J]. 胃肠病学 2014(08)
- [16].5-羟色胺在功能性胃肠病内脏高敏感中的作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25)
- [17].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感发生及针灸治疗中的作用[J]. 山西中医 2013(04)
- [18].直肠扩张联合肢体束缚诱导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的持续性[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3(10)
- [19].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结肠炎后内脏高敏感小鼠中的调节作用[J]. 胃肠病学 2012(02)
- [20].血清反应因子-早期即刻基因在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形成中的作用[J].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7(03)
- [21].肠康方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的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2(01)
- [22].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5-羟色胺转运体蛋白的表达[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14)
- [23].内脏高敏感治疗药物研发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10(19)
- [24].Nesfatin-1对内脏高敏感大鼠内脏敏感性影响机制的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7(06)
- [25].神经肽参与NERD内脏高敏感外周机制的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6(09)
- [26].酸敏感离子通道3参与NERD内脏高敏感机制的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21)
- [27].肠康方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脑肠轴中5-羟色胺转运体的作用[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08)
- [28].痞痛舒降低内脏高敏感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1)
- [29].迷走传入神经功能异常在内脏高敏感形成中的作用[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02)
- [30].替加色罗对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电及运动的恢复[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