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亲社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产动画片,亲社会行为,《熊出没》
亲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焦乐芹,吴成龙[1](2019)在《国产动画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熊出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产动画片以其儿童化的画面、音乐和语言深受儿童喜爱,同时也成为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国产动画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方面。如何有效缓解动画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需要政府、幼儿园与家庭各司其职、因势利导、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国产动画片在培养儿童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幼教)》期刊2019年12期)
许媛[2](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养成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以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选取800名初中生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道德认同量表、道德提升量表。使用SPSS 24.0、Mplus 8.2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分析和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在相关性上,父母拒绝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正相关;父母过度保护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初中生的道德认同和亲社会行为呈显着的正相关;其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呈显着正相关;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呈显着的正相关。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父母拒绝不会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但能通过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父母情感温暖不仅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还能通过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影响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综上,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拒绝和父母情感温暖会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对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的青少年教育中要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11-24)
龚天辰,李栋宁[3](2019)在《基于审美投射的多人对抗数字游戏亲社会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营造良好的游戏体验环境,利用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图景模式来认知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方法将多人对抗数字游戏(DigitalGame),置于审美投射的心理机制下进行考察,探究多人对抗数字游戏中,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原因及体验模式。结论心理定向、空白屏幕与审美知觉作为生成审美投射的叁个必要条件,已经得到艺术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在叁个条件的引导与制约下,玩家与角色之间、玩家与玩家之间,分别凸显出替代强化心理和情绪共鸣的现象,因此,游戏体验者形成了共情与移情两种心理体验状态。在无功利的游戏诉求下,多人对抗数字游戏呈现出鲜明的网络亲社会行为现象。在此现象下,对现实社会中的亲社会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22期)
史江涛,赵佳丽[4](2019)在《儒家价值观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价值观和行为一致性的观点,以284名中国员工为样本探讨世俗、精英儒家价值观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机理,并在此之前创建世俗、精英儒家价值观量表。研究结果表明,世俗、精英儒家价值观都正向影响亲社会违规行为;世俗儒家价值观经由移情,激发道德勇气,促动亲社会违规行为;精英儒家价值观经由道德效能感,激发道德勇气,促动亲社会违规行为;亲社会违规行为的亲社会动机、违规动机可以被逐步激活。(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梦娜,李堃,陈穗清[5](2019)在《不同家庭结构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意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影响,我国出现了"独生""准二孩""二孩"叁种不同的家庭结构。为探索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意向的影响,本研究以6岁幼儿作为被试,运用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范式,分别考察来自"独生""准二孩""二孩"家庭的幼儿在助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上的意向表现,结果发现6岁幼儿的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处于他人需求取向阶段,亲社会行为意向整体较高,其中助人意向最突出,其次是合作与分享;6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意向不存在性别差异;来自"独生"和"准二孩"家庭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意向高于"二孩"家庭的长子女,可见家庭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意向。政府应为"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启动全方位的家庭服务支持策略;幼儿园应大力开展亲职教育和同胞教育;家长应重视幼儿的家庭角色地位,把握"准二孩"家庭结构过渡阶段的教育契机,提高长子女照料二孩的参与度,发挥幼儿同胞竞争意识的正向作用。(本文来源于《学前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李海燕,刘烜昕,卢根[6](2019)在《集体类体育游戏对高年级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使学生身体健康,更重要是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充满自信、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因此,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的良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关键阶段,集体性体育活动能加速实现人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进程。本研究拟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集体性游戏,探究集体类体育游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作用。研究方法:1.教学实验法:以北京某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46人,对照组49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入了移情训练、团队训练、规则教育、责任心培养和价值观培养的体育游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这些体育游戏以学习小组的活动形式进行。游戏设计内容有:盲人搬物、单脚跳、营救伤员、两人叁足、集体定向越野、手拉手穿越、开火车、蜈蚣爬行等。2.问卷调查法:调查工具——《亲社会行为学生/教师评定量表》主要包括分享、帮助、安慰、合作四个维度,并按照李克特(Likert scale)等级,以"很少、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5分为最高分。分别记分为1、2、3、4、5;每个学生四个维度获得的评价总分就是他的亲社会行为的总得分,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亲社会行为的整体表现水平。评价方法是每一名学生或教师对班内所有其他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四个维度逐一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集体类体育游戏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后实验班增长幅度比对照班大,在合作、安慰、分享、帮助四个维度上提高幅度都较大,其中合作维度提高幅度最大。经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P<0.01,有显着性差异,提高幅度较大。男生在分享维度上的提高幅度优于女生,而女生在帮助维度上提高幅度则优于男生。2.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组亲社会行为的合作维度(A)的得分均值由2.96增长为3.42。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1,集体类体育游戏对小学生"合作"维度的影响具有显着性差异,男生女生均在合作维度上提高幅度较大。对照班的得分均值由实验前的2.89增加到实验后的2.95,实验班比对照班增幅更大。实验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合作"维度的人群分布分析:实验前,获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有17人次,获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学生3人。通过集体类体育游戏的教学实验后,获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有17人,低分人群总体不变;获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学生达11人,高分人群明显比实验前提升。3.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组亲社会行为的安慰维度(B)由3.02增长为3.36,对照班由2.95增加到3.05,实验班比对照班提升幅度更大。实验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安慰"维度的人群分布分析:实验前,获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有12人次,实验后,获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有3人,低分人群大幅度减少。实验前,获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学生6人;实验后,获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学生达32人,高分人群明显比实验前提升,提高幅度较大。4.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组亲社会行为的分享维度(C)的得分均值由2.96增长为3.32,对照班的得分均值由实验前的2.96增加到3.01,实验班比对照班提升幅度更大。实验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分享"维度的人群分布分析:实验前,获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有16人次,实验后,获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有12人,低分人群总体减少。实验前,获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学生6人;实验后,获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学生达13人,高分人群明显比实验前提升。5.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组亲社会行为的帮助维度(D)的得分均值由2.92增长为3.22,对照班的得分均值由2.93增加到3.05,实验班比对照班提高幅度更大。实验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帮助"维度的人群分布分析:实验前,在"帮助"题项中,实验前,获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有11人次,实验后,获得均值3分(不含)以下的有2人,低分人群大幅度减少。实验前,获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学生11人;实验后,获得均值4分及以上的学生达30人,高分人群明显比实验前提升。研究结论:1.经过一学期集体类体育游戏的教学实验,实验组在亲社会行为的总样本、合作维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提高幅度较大;在安慰、分享维度上,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实验前后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差异不显着。2.女生在帮助维度的表现优于男生,男生在分享维度上的表现优于女生,且有显着性差异。但从整体上来看,女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优于男生,女生比男生表现得更好。3.实验证明,渗透了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友谊等要素的集体类体育游戏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雪敏,周江,许磊[7](2019)在《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阶段,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根据幼儿的心理状况提出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对完善幼儿体育理论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09期)
高攀科,张晶晶[8](2019)在《亲社会歌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两种交流机制,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歌曲是音乐和语言的一种自然结合,它传递着情感,影响着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亲社会歌曲对亲社会行为、情感的影响。通过前测筛选出符合实验条件的亲社会歌曲和中性歌曲。实验1分别给被试播放亲社会歌曲和中性歌曲,随后通过设置一定的亲社会情境测量被试的亲社会行为(捐款意向),使用情感问卷测量被试的亲社会情感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亲社会歌曲组的被试比中性歌曲组的被试捐款数目更多,亲社会情感水平更高,这表明亲社会歌曲对亲社会行为、情感有显着影响。实验2进一步探究亲社会歌曲的不同部分(歌词、旋律)对亲社会行为、情感的影响。发现歌词组的被试比旋律组的被试捐款数目更多,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行为;然而旋律组的被试相对于歌词组的被试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情感倾向。总的来说,我们使用一般学习模型(general learning model,GLM)的短期效应验证了亲社会音乐中的歌词和旋律对亲社会行为和情感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曦,曹衍淼,林小楠,田相娟,张文新[9](2019)在《父母教养与亲社会行为:共情的中介作用及OXTR基因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亲社会行为是旨在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对个体的学业成绩、心理与社会适应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父母教养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针对父母教养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作用条件研究较少。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父母教养能够通过塑造青少年的移情关心和观点采择能力影响其亲社会行为。同时,来自神经生物学的证据显示,催产素受体基因(OXTR)能够调节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敏感性,进而影响个体的共情水平。基于此,本研究以1082名青少年为被试(Mage=15.32岁, SD=0.53;女生占50.28%),采用青少年自我报告测评父母教养行为、观点采择和移情关心,同伴评定亲社会行为,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认知和情感共情在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过程是否受到OXTR基因的调节。结果发现:(1)父母严厉监督、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2)中介效应检验显示:严厉监督、接受参与和心理自主均可通过观点采择间接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而移情关心的中介作用不显着;(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OXTR基因rs53576多态性调节了"严厉监督→观点采择→亲社会行为"的前半段路径。具体而言,对于携带AA基因型的青少年,父母严厉监督显着正向预测观点采择,并进一步正向预测其亲社会行为,而对于携带G等位基因的青少年,"严厉监督→观点采择→亲社会行为"这一中介路径不显着。本研究结果为理解父母教养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内部机制提供了证据,强调了区分认知和情感共情的必要性,同时为揭示亲社会行为的"基因—内表型—行为"框架提供了启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榕岩,陈婷,朱靓,姬文博,王年馨[10](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是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以往研究表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作用条件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在青少年发展系统理论指导下,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心理资本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交往对上述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心理资本问卷、同伴关系问卷以及亲社会行为问卷对300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年级、性别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心理资本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表明,同伴关系调节了"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的前半段,即当初中生的同伴关系良好时,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资本的促进作用增强。本研究的发现表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心理资本,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并且,良好的同伴交往会促进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作用的发挥。本研究验证了家庭系统、同伴系统和个人系统对亲社会行为的联合作用,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亲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养成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以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选取800名初中生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道德认同量表、道德提升量表。使用SPSS 24.0、Mplus 8.2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分析和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在相关性上,父母拒绝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显着正相关;父母过度保护与初中生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初中生的道德认同和亲社会行为呈显着的正相关;其道德提升感和亲社会行为呈显着正相关;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呈显着的正相关。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父母拒绝不会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但能通过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父母情感温暖不仅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还能通过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影响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综上,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拒绝和父母情感温暖会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在对父母教养方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的青少年教育中要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亲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1].焦乐芹,吴成龙.国产动画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熊出没》为例[J].河南教育(幼教).2019
[2].许媛.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链式中介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龚天辰,李栋宁.基于审美投射的多人对抗数字游戏亲社会行为研究[J].包装工程.2019
[4].史江涛,赵佳丽.儒家价值观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机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
[5].李梦娜,李堃,陈穗清.不同家庭结构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意向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9
[6].李海燕,刘烜昕,卢根.集体类体育游戏对高年级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李雪敏,周江,许磊.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8].高攀科,张晶晶.亲社会歌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9].李曦,曹衍淼,林小楠,田相娟,张文新.父母教养与亲社会行为:共情的中介作用及OXTR基因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10].张榕岩,陈婷,朱靓,姬文博,王年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