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电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冯涛

(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常州213200)

【摘要】目的:探究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采用电针配合温针灸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患者4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电针方法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且差异对比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采用电针配合温针灸方法效果较为明显,提升了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电针;温针灸;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072-02

周围性面瘫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人群不分年龄,其特点是发病急,临床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单侧面神经麻痹[1]。在临床上周围性面瘫分为3期,急性期为发病14d,恢复期为14d至6个月,后遗症期为6个月以上。至今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治疗方法也没有特异性,在临床上一般采用针灸治疗方法,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我院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电针联合温针灸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更好,为进一步探究其临床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患者44例,其中对照组中有23例男性患者和21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龄为65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为(35.3±4.5)岁,最长病程为5d,最短病程为1d,平均病程为(2.1±1.1)d,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实验组中有25例男性患者和19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龄为66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36.1±4.3)岁,最长病程为5d,最短病程为1d,平均病程为(2.3±1.2)d,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为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此研究数据有较强的对比性,并且可作为其他类似研究的参考。

1.2方法

1.2.1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电针联合温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以手足阳明经作为针刺取穴的重点,并采用手足太阳经及少阳经作为辅助,取穴方法为循经远取结合局部近取的方式。患者在急性期,主要取其患侧的承浆穴、水沟穴、地仓穴、颊车穴、下关穴、四白穴、太阳穴、阳白穴、攒竹穴,采用浅刺的方法;选择患者双侧的太冲穴和合谷穴,采用直刺方法,针刺深度为1寸;将电针治疗仪给予患者两组穴位治疗中,设置较弱电流强度,并选择连续波,指导患者面部肌肉收缩较轻为止。20min/次,1次/d。在患者留针过程中,取患者下关处进行1次温针灸[2]。

在患者的恢复期,针刺透穴,选取患者患侧地仓穴透颊车穴、居髎穴透地仓穴、四白穴透颧髎穴、丝竹空穴透鱼腰穴、阳白穴透鱼腰穴,沿皮透刺;并且取患者双侧太冲穴、足三里及合谷穴,采用直刺的方式,针刺的深度为1寸,将电针治疗仪给予患者两组穴位治疗中,设置患者舒适的电流强度,并选择连续波,30min/次,1次/d,在留针过程中,温针灸患者足三里及下关2次[3]。

后遗症期的患者一般为严重的顽固型面神经损伤,发展变缓或者不发展,在其治疗中要少针多灸,选取患者患侧的地仓穴、颊车穴、下关穴、四白穴、太阳穴、阳白穴,采用深刺的方法;并且选择患者双侧的太冲穴、足三里及合谷穴,采用直刺方式,针刺长度为1寸,将电针治疗仪给予患者两组穴位治疗中,设置患者可承受的电流强度,并选择连续波,40min/次,1次/d,在留针过程中,温针灸患者足三里及下关3次,1个疗程为7d,疗程与疗程之间相隔3d,本研究中患者治疗时间为期4个疗程。

1.2.2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电针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同实验组患者的电针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4]

当患者的面部区域显示为正常视为痊愈;对患者的面部进行仔细观察,有轻微功能减弱的情况,同时有较轻的联带运动存在,当面部静止时,有正常的对称张力,口有轻微的不对称,眼轻用力闭合完全,上额运动为中等情况视为显效;当患者功能减弱明显,联带运动并不严重,双侧没有损害性不对称的情况,有半侧面轻微痉挛或者挛缩情况,口不对称明显,眼用力能闭合完全,上额运动为微弱的情况视为有效;当患者的面部静止时存在不对称的情况,口只能进行轻微运动,眼闭合不完全,上额没有运动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治疗有效率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此研究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两组患者的相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治疗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0.05作为标准进行判定。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两组对比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表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m,%)

3.讨论

周围性面瘫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其致病原因为茎乳突孔中有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由于寒冷刺激或者病毒感染,使得供应神经的血管产生水肿、缺血及痉挛的情况,同时因为周围狭长骨质神经管受到限制,压迫神经,造成神经麻痹产生,以面部上下表情肌瘫痪为表现。在患者发病2周后会达到高峰,一般情况下肿胀充血会连续1~2个月,之后渐渐消失。在中医看来,周围性面瘫为脉络空虚,少阳及阳明脉侵入风寒之邪所致,本研究中采用针灸疗效主要发挥疏经通络、调节阴阳的功能,将血液循环加快,将神经兴奋性提高,将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将局部缺血水肿消除。采用电针进行治疗,对人体组织功能进行调整,对神经营养有改善作用,对受损肌肉和神经再生和修复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采用电针配合温针灸方法效果较为明显,提升了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347-348.

[2]冯蕾,马文珠.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12):1085-1087.

[3]钱海良,付勇,熊俊等.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3):221-224.

[4]李雁,黄烽,韩涛等.不同时机针刺及高压氧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0):814-817.

标签:;  ;  ;  

电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