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死亡的原因现状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自杀死亡的原因现状及预防对策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都有大量的初高中及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令人心痛和惋惜。青少年为什么会自杀?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青少年自杀?本文介绍了青少年自杀的现状和原因,并在最后提出了预防自杀的策略,希望以此能够为有关部门在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工作上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3-0215-03

自2003年开始,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ASP)和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WorldSuicidePreventionDay)。自杀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公共卫生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1.自杀的概念界定

关于自杀(suicide)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定义。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MentalHealth,NIMH)认为,“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想法、语言或文字、威胁、计划、未遂、蓄意自伤和其他可以觉察到的自我伤害行为[1]。在我国,自杀行为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自杀行为是指有意识、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而广义的自杀行为包括故意自伤行为和吸毒、酗酒等自我毁灭的“慢性自杀”行为。人们通常所说的自杀行为常常是指狭义的自杀行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自发完成的、故意的行为,并且行为者本人完全了解或期望这一行为的致死性后果”[2]。自杀按照动机,可以分为利己自杀、利他自杀。自杀按照实施的程度可以分为:自杀意念和计划、自杀行为、自杀死亡。自杀意念仅仅是有自愿结束生命的想法和愿望,有可能进行了相关的计划;自杀行为是将自己的自杀计划付诸于实际的行动;自杀死亡是指按照自杀计划实施具体行动并结束了生命。

2.自杀的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大约每40秒就有一人轻生。调查发现[3-4],我国自杀死亡的人数约占世界总自杀死亡人数的30%。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5]据相关研究,自杀已经成为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研究表明,9%~20%的青少年曾实施过自杀行为,20%~75%的青少年曾认真考虑过自杀[6]。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我国,自杀均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前3位原因,而且我国青少年自杀死亡者占同年龄组各种原因死亡的比例高达19%[3]。

3.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引起青少年自杀的因素复杂多样,但是许多因素在自杀事件中也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和普遍性。其中,家庭、学校、社会媒体、个性等原因是主要促成青少年自杀的因素。

3.1家庭影响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环境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7]。其中,一是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比放纵型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二是,如果父母一方或者两方均患有疾病,会增加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如果父母一方或者均患有精神疾病或者人格障碍,遗传因素和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和气息都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三是家庭环境比较特殊和家庭结构不完整[8-11]。比如父母离婚、父母长期冷战,都会是夫妻紧张的关系传递到青少年身上。缺乏父母的关爱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11-12]。四是家庭经济状况也会造成青少年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期的家境贫寒或者经济拮据会使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形成自卑、压抑、抑郁的心理特点。这些不良的家庭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给青少年造成或轻或重的心理负担和负面阴影,难以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家庭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环境,也是所有影响因素中影响力最强大的因素。在遇到困难、应急事件时,由于这样的家庭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必要安全感,往往使得青少年走向极端的路途。自杀是其选择逃避和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常用的方法。

3.2学校影响因素

学校是青年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是他们与同龄人相处和交往的集中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影响青少年的主要因素。一是学习压力。应试教育的盛行和考学压力,使得初中高中的青少年背负了太多的课业压力。每年在高考中考前后,总有考生自杀的事件频频发生。由于老师和父母教育理念的影响,同学之间的比较之心,在那些是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考生中,学习成绩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考不好,不如愿,就无法生存于世。对于他们,学习的压力早已超出旁观者想象。二是人际关系冲突和不协调问题。由于初高中甚至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成长使得他们常常陷入困惑、迷茫、忧郁的状态。而在这个时期又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的定位往往使他们处于焦虑迷茫混乱而又冲突多发的时期。当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又缺乏应对能力时,这时他们往往陷入更为孤立的处境。

3.3社会影响因素

新闻媒体、网络等由于对利益的追求而对恶性事件的过度报道以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点击率,不仅影响了大众的身心健康,还导致了青少年对恶性事件的模仿。社会媒体对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的过度报道和转载的同时忽视了此类事件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据相关研究,自杀行为是具有感染力的。对自杀事件的过度关注会使青少年模仿自杀来解决问题。

3.4个人自身的影响因素

个人自身的因素在青少年自杀事件中是自己最能控制最有主动权的因素,也是促成自杀最关键的因素。人格特点、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状态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一是人格偏执、性格孤僻、自我中心的青少年往往会在遇到应激事件时采取极端的手段[13]。二是心理弹性较差的个体在遇到应激事件时难以从中恢复到正常状态。遇到问题觉得无法应对时便可能做出自杀极端行为。因犯错误而受人冷眼、受委屈或不被人理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等这些看似极小的挫折,都有可能成为自杀诱因。三是精神疾病。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与自杀有关的精神病中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为多[14-15]。在自杀者中,有60%左右患有抑郁症,所以被称为“第一号心理杀手”。

4.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对策

预防青少年自杀需要来自外界的帮助,也需要来自其自身的提升;既有家庭内部、关系亲密的人员的支持,也需要有来自家庭以外的社会支持。预防青少年自杀的保护因素需要有健全的家庭环境、和谐轻松的校园学习环境、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健康的个性和人格、较好的心理韧性等等。

4.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湾,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保护因素。来自家庭的呵护和支持是青少年在度过危急时刻的重要资源。家庭四分五裂、长期处于矛盾状态、家庭人员关系紧张不紧不会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反而成为了其应激和压力的主要来源,是许多青少年心理痛苦的根源。长期的家庭矛盾和不完整的家庭,会使青少年形成内向、自卑、胆怯的性格,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难以有自信心去应对。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预防其自杀的主要的保护因素。

4.2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适当的压力是有助于学习和取得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学习成绩的竞争与排名等会使青少年承受的压力远远超于他们所能承受的压力。紧张的学习气氛、升学压力会导致青少年紧张焦虑的情绪体验,人际冲突,身心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使得青少年越来越难以在校园中感受到轻松和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增加青少年积极情绪的体验,从而减少他们消极绝望的心态和感受,减少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发生。

4.3构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指大学生通过社会联系,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其中社会联系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社会支持系统在自杀意念的产生中可发挥缓冲作用,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好的学生相对而言产生自杀意念的机会较少。自杀热线的建立是一条预防自杀的有效途径。

4.4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良好的心理韧性能够使青少年在应激事件发生后很快的调整到正常状态,能够应付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的压力。由于当今的青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有许多人是在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历一些挫折,其抗挫折能力比较脆弱,因此增强此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是预防其自杀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提高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技巧,普及心理知识,增加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交互动,有利于降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献云,费立鹏.自杀和自杀干预的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4-145.

[2]翟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PhillipsMR,LiXianyun,ZhangYanping.SuiciderateinChina[J].LANCET,2002,359:835-840.

[4]PaulSFP,YipKa,YLiu,etal.YearsofLifeLostfromSuicideinChina,1990-2000[J].CrisisInterventionandSuicidePrevention,2008,29(3):131-136.

[5]殷大奎.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工作—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4-8.

[6]张克让.青少年白杀观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81-182.

[7]王蕊,张颖,张新宁.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65-2266.

[8]王瑜萍,朱熊兆,蚁金瑶.中学生人群自伤自杀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5):666-667,683.

[9]杨汴生,何健,钟娅等.河南省农村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12-913.

[11]梁素改,闫敬,符雪垠,等.自杀未遂中学生家庭功能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39-41.

[11]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322-341.

[12]杨汴生,何健,钟娅,等.河南省农村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12-913.

[13]贾存显,赵仲堂,潘永峰,等.220例自杀未遂者流行病学特点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5,9(1):1-4.

[14]王蕊,张颖,张新宁.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65-2266.

[15]欧薇,王智,杨映萍.遵义农村初中生自杀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6):921-923.

标签:;  ;  ;  

青少年自杀死亡的原因现状及预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