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宾县幼托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闫振华[1](2018)在《2008-2016年河南省滑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滑县地区2008-2016年法定传染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几种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以后拟定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绩效考核方案、SWOT分析等多种对策。方法:收集2008-2016年滑县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对收集到的月报表、年报表进行整理。应用Exce12003和SPSS17.0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环比、定基比、构成比等,率、构成比比较的卡方趋势性检验、卡方检验。结果:(1)2008—2016年该地区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14.07,p=0.000)。(2)传染病死亡率呈现不规则变化(χ2趋势=2.44,p=0.118)。传染病病死率呈不规则变化(χ2趋势=1.31,p=0.235)。(3)2008—2016年报告传染病总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依次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4)2008-2016年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位居四大类传染病之首,发病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χ2趋势=50.02,p=0.000);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88.92,p=0.000);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97.60,p=0.000);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整体上呈上升趋势(χ2趋势=85.72,p=0.000)。(5)2008-2016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60.12,p=0.000);2008-2016年肺结核发病率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28.70,p=0.000);2008-2016年手足口病发病率变化呈波动趋势(χ2趋势=13.03,p=0.000);2008-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变化呈波动变化趋势(χ2趋势=74.19,p=0.000);2008-2016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变化呈抛物线趋势(χ2趋势=131.87,p=0.000)。结论:1.2008-2016年滑县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仍需重点防控。3.基层公共卫生机构需要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4.需优化绩效考核方案,改变人才引进策略,对传染病防控影响因素进行SWOT分析。
张慧玲,张丹[2](2016)在《2013—2014年庐江县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庐江县2013—2014年手足口病(HFMD)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控制管理系统获得2013—2014年庐江县手足口病疫情信息,并选取发生聚集疫情的幼托机构的儿童及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庐江县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其发病危险因素。结果2013—2014年庐江县手足口病发病率分别为55.37/10万和214.87/10万;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44起,累计发病例数181例,占同期该病发病总数的6.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接触手足口患者、看护人手足口病知识缺乏、饭前便后不洗手或很少洗手、有吮咬手指习惯和近一周与儿童公用玩具等5个因素是儿童患手足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是6.518、9.595、10.224、5.642和3.824。结论庐江县手足口病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加强手足口病监测、及时发现聚集性疫情、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
郭昱洁,李飞,姜文慧[3](2015)在《霍城县2012~2014年幼托机构消毒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掌握我县幼托机构消毒状况、加强医疗机构及托幼机构消毒质量,增强消毒意识,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和幼托机构传染病的发生。方法按《消毒技术规范》和《食具消毒卫生标准》对霍城县托幼机构的老师保育员的手、物体表面、餐饮具、毛巾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物体表面、手用菌落总数用消毒棉签涂抹法,餐具用大肠菌群快速测试板检测,紫外线灯强度用紫外线强度分析仪测量。结果 20122014年共监测49、53、55个幼托机构,共采集1892份样品,工作人员手细菌不合格率分别为43.4%、30.1%、36%;物体表面不合格率为36.7%,36.7%30.5%;餐饮具不合格率为45.8%、30.1%、36.2%;紫外线灯不合格率为23.4%、6.1%、2.5%。结论霍城县托幼机构消毒质量仍不容乐观,消毒效果合格率较低与管理督导没有常规化,工作人员理念不到位等相关。
闫建新[4](2015)在《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以宾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是城市规划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新的理论与方法平台。当今我国关于小城镇地区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较少,基于小城镇环境承载力的公共安全规划研究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依附在大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中,而未形成专业的、综合化的公共安全规划体系,研究方法也倾向于定性分析,定量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未形成体系。因此,建立定量化分析的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体系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论文首先通过研究环境承载力理论、风险理论与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在关系,探究一般小城镇公共安全评价方法和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小城镇风险作出评价,确定主要风险承灾因子,指导小城镇公共安全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结合鱼骨图分析法建立小城镇公共安全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影响小城镇公共安全的环境承载力因子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建立小城镇公共安全评价模型,得出小城镇环境承载力在公共安全上的评价结果,针对评价结果做出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分析,构建了基于环境承载力模式的小城镇安全规划框架,使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小城镇安全规划在基本理论上得到融合。最后,以黑龙江宾县为例,基于风险分析建立宾县小城镇公共安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测度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运用量化主成分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小城镇前三个主成分因子包括公共医疗卫生设施、防灾避难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提出安全规划对策,并根据宾县小城镇环境承载力评价排名结果对宾县各乡镇提出安全规划对策,补齐小城镇各乡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短板,变灾后应对为灾前预防,让我们的城镇更加安全。总之,论文将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理论进行交叉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方法体系、规划程序和主要内容,为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提供智能化和定量化的方法和解决手段,丰富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内容。
黄贤[5](2015)在《龙门县2012-2014年托幼机构卫生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龙门县托幼机构卫生状况。方法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008年)《广东省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技术方案》(2005年),采集样品并进行细菌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菌群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2012-2014年龙门县托幼机构样品合格率分别为68.64%、76.18%、80.62%,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不同类型样品合格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空气(95.08%)、幼师手(81.82%)、水杯(74.24%)、婴幼儿手(73.23%)、课桌面(61.94%)、玩具(6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县城幼托机构样品合格率高于乡镇幼托机构,公立幼托机构合格率高于私立幼托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门县幼托机构预防性消毒效果较差,存在疾病传播风险,须加强卫生管理和监测力度。
何曙春[6](2013)在《安徽省六安市2003-201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2003-2012年六安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描述病例的免疫预防状况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回顾该市流脑历史流行特征并与2003年后的流行情况进行比较,为今后更好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六安市建立流脑监测体系,对所有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系统收集流脑监测资料。对流脑监测系统收集的监测资料和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疫情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年至2012年期间每年该市均有流脑病例报告,10年间全市共报告病例12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230/10万,发病率较高年份为2004年(0.539/10万)、2008年(0.316/10万),最低年份为2011年和2012年(0.014/10万)。共死亡7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013/10万,病死率为5.51%,病死率较高年份为2003年(33.33%)、2005年(18.18%)。该市2003年后发生的病例主要集中于霍邱县、霍山县、寿县,三县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2.68%(105/127)。2004年、2008年分别在该市霍山县和霍邱县发生学校流脑聚集性病例疫情,霍山县疫情波及该县的6所中学和2所小学,16天内共报告病例33例,罹病率为9.02/10万,死亡1例。霍邱县的疫情仅流行10天,基本局限在一个班级内,共报告病例9例,罹病率为0.72%。病例年龄区间为5个月至75岁。10-19岁组发病87例,为病例总数的68.50%。病例以学生为主,共94例,占病例总数的74.02%127例病例里,具有明确流脑疫苗免疫接种记录的有26例,为总病例的20.47%,接种记录有A+C流脑疫苗的5例,占全部病例的3.94%。六安市流脑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为高发季节,3月份发病水平最高,10年来八月、九月均未发现病例,季节性十分明显。共检测培养出C群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10株,A群2株,B群1株。自7例病例脑脊液标本中检出奈瑟氏菌抗原C阳性。讨论流脑流行周期性与人群总体免疫水平有关,该市2003年后流行高峰的出现,其实是由于人群普遍缺乏针对C群流脑的免疫屏障。鉴于周边地区已经发现其它血清群流脑致病菌导致的流脑病例,应积极应对菌群变迁。集体单位的聚集性病例疫情,一旦发生对防控形势将会有较大的影响。加强报告和监测,及时发现集体单位的疫情是成功进行防控的前提。结论c群流脑是该市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学校是防控重点场所。应采取规范疫苗接种,广泛开展健康宣教,强化疾病监测等措施做好防控工作。
张娴,杨槐强,陈优梅,周芳芳[7](2012)在《2006年-2010年新昌县托幼机构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面了解新昌县托幼机构餐具的卫生质量状况,为餐饮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快速纸片法检测大肠菌群,并对2006年-2010年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2010年全县托幼机构餐具大肠菌群总合格率为86.24%;其中"城区"86.95%高于"乡镇"82.56%;不同量化管理级别食堂餐具大肠菌群合格率A级>B级>C级;采用电子消毒柜消毒合格率为92.12%,高于煮沸法84.18%。结论:五年间合格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62.47%提高到91.09%,工作成效明显;建议卫生、教育部门继续加强监督和管理,尤其是乡镇托幼机构和C级食堂应提高执法力度和监督频次;建议各托幼机构食堂餐具消毒采用电子消毒柜法,使餐具消毒既安全又方便。
单丽[8](2011)在《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清代全国霍乱大流行,复原霍乱流行状况,分析霍乱疫区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探究民众的病因感知及流行原因,并以霍乱作为历史进程指标透视其时的社会环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1961年前共有6次古典霍乱大流行。就清代的霍乱疫情而言,霍乱大流行共有4次、2种类型:1820-1822年,1862-1864年,1902年疫情为爆发型霍乱大流行,峰值显着,其中尤以1821年霍乱疫情最为严重;1888-1895年疫情是持续型霍乱流行,疫情连续但峰值不显着。霍乱传入后,受社会环境及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数次霍乱流行蔓延的速度、疫点分布区域都差异甚大。从历史疫情的月份分布来看,区域温度等气候因素对霍乱蔓延影响较大,阳历8月是霍乱流行的高峰期,该高峰不仅表现为疫死人数最多,疫区亦是最广。这也意味着霍乱极可能与副霍乱一样,其流行强度与高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从霍乱疫区来看,南方沿海的山地地形极大地限制了霍乱的内陆蔓延,而直隶、山东地区大片平原的存在为霍乱内传提供生态结构平台,使得中国北方的霍乱要远严重于南方。对照世界霍乱大流行年份可知,几乎每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之时,中国都会有或强或弱的霍乱疫情发生,表现为霍乱大流行或霍乱散发,显示出中国社会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对世界情势的敏感性。作为变化的因素,气候异常对霍乱流行影响甚大,这也是嘉道之际霍乱突破原先恒河三角洲疫源地并造成世界霍乱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就中国霍乱大流行时的旱涝干湿定量分析来看,早灾相比涝灾更易诱发霍乱。河道交通缓冲区的分析显示河流对霍乱疫区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均质,而是以南方受影响更大。普通民众不洁的饮食习惯、脏乱的生活环境是霍乱流行的结构性影响因素,霍乱人群的易感性不仅取决于其暴露程度,更取决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及日常生活习惯。相对于现代医疗机构和体系的建立,清代霍乱对中国的触动更体现在民众心理的冲击上,国家对霍乱的反应相当迟钝。自嘉道之际古典霍乱传入至清末壬寅年最后一次霍乱大流行,其传播模式的变化及疫区变迁反映出开埠通商后随着沿海港口的次第开放,区域港口与腹地的商业体系轮廓逐渐成型,人口交往密度的沿海大倾斜和以海路为主的交往模式使得沿海地区的开发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杨开先[9](2010)在《2009年米易县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米易县托幼机构消毒工作状况,分析存在问题,以利于改进消毒管理工作。方法对米易县辖区内37所托幼机构的物体表面(包括玩具、毛巾)、工作人员的手、餐(饮)具进行抽样监测。结果监测托幼机构37所,消毒合格21所,合格率为56.76%;监测样品230件,消毒总合格率为84.78%,各类样品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物体表面91.14%,餐(饮)具86.49%,工作人员的手64.86%。结论米易县托幼机构消毒合格率较低,应加强消毒工作,提高消毒质量,防止传染病传播,确保幼儿身心健康。
戴冰[10](2009)在《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并建立流脑疫情预测模型GM(1,1),探讨其应用于预测流脑发病率的可行性。同时探讨气象因素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的关系,为实施流脑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和回顾性分析合肥市2003-2007年流脑疫情资料;根据合肥市2002-2006年流脑发病率数据建立流脑发病率预测灰色模型GM(1,1),并做拟合效果检验,外推预测2007年合肥市流脑发病率,从而评价合肥市2007年流脑防制效果。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回归分析研究合肥地区2003-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与相关气象影响因素(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将合肥市2003-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月平均发病数据进行分析,对可能影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4项研究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分析。结果1.合肥市2003-2007年累积发病394例,其中2007年度发病率最高(2.84/10万);经实验室确诊共130例(33.0%),结果均为C群;病例年龄中位数为14.32岁(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78岁),发病率最高年龄组为15-19岁组(6.04/10万),该年龄组病例占总病例的比例也最高(29.11%);在校学生占所有病例的50.80%,并且在校学生发病构成比逐年上升,2007年占57.58%;冬春季发病高峰明显,80.9%的病例发生在1-4月份;共发生21起(56例)聚集性流脑疫情,8起发生在学校,其中职业学校4起,实验室结果显示均是C群。2.首发症状以发热+头晕+呕吐,发热+头晕,仅发热为主,分别占23.6%、12.4%、10.9%,发病后在首次在私人门诊就诊的占11.2%,乡镇卫生院占3.8%,县级医疗机占17.5%,市级医疗机构占29.9%,省级医疗机构占36.3%,不详者占1.3%,暴发病例与散发病例在首次就诊不同单位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型占79.66%,暴发型占19.31%,轻型占1.03%,对其中C群病例分型结果显示普通型占81.73%,暴发型占17.31%,轻型占0.97%,C群和所有病例的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呕吐、恶心、颈项强直、剧烈头痛、皮肤瘀点瘀斑、皮肤出血点和神志不清,构成比均超过50%,布氏征在所有病例和C群病例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3. 8例出现血白细胞数下降,其中C群流脑占2例,15例出现血中性粒细胞数下降,其中C群流脑占3例;死亡病例有2例出现了血中性粒细胞数下降。4.流脑发病率预测模型为Yt = 0. 49927e0 .556t?0.40827,经拟合检验,模型拟合精度好(C=0.2931,P=1.00)。利用本模型对合肥市2007年流脑发病率进行外推,估计2007年合肥市流脑发病率为5.985/100 000,实际发病率为2.84/100 000,降幅达210.8%。5.流脑的发病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呈显着负相关,回归方程为:Y=9.015-0.747 x1+0.067x4,x1和x4分别代表气温和相对湿度。结论C群代替了A群成为合肥市近几年的流行优势菌株,并引起流脑疫情的反弹上升,病例年龄分布出现上移趋势,需要进一步的监测研究。C群流脑在首发症状、临床分型、临床表现等方面并没有发现比所有病例严重;流脑病例中出现了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下降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该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合肥市流脑发病趋势,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07年合肥市流脑实际发病率远远低于预测值,提示我市流脑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气温和相对湿度成为影响流脑发病的主要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可以对流脑的发病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二、来宾县幼托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来宾县幼托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08-2016年河南省滑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传染病危害 |
1.1.1 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存 |
1.1.2 传染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
1.2 我国传染病现状及防治情况 |
1.2.1 法定传染病的种类与管理 |
1.2.2 我国传染病监测与预警体系 |
1.2.3 传染病防控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
1.3 我国的传染病防控的不足 |
1.3.1 传染病预防控制与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
1.3.2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存在问题 |
1.4 影响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公共卫生因素 |
1.4.1 卫生总费用 |
1.4.2 卫生机构 |
1.4.3 卫生人员 |
1.4.4卫生基础设施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1.1 为相关机构提供参考 |
2.1.2 为SWOT分析提供参考 |
2.1.3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2.1.4 明确疾病控制现状 |
2.1.5 量化工作效果、促进制度规范化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2008-2016年河南省滑县法定传染病发病概况 |
3.1.1 2008-2016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总体概况 |
3.1.2 2008-2016年乙类传染病发病概况 |
3.1.3 2008-2016年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概况 |
3.2 2008-2016年河南省滑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病例情况 |
3.3 2008-2016年河南省滑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顺位及构成 |
3.4 2008-2016年河南省滑县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 |
3.4.1 2008-2016年河南省滑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的性别分布趋势 |
3.4.2 河南省滑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的年龄分布趋势 |
3.4.3 报告病例数地区分布 |
3.5 2008-2016年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病例变化趋势 |
3.6 2008-2016年河南省滑县几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
3.6.1 病毒性肝炎 |
3.6.2 肺结核 |
3.6.3 手足口病 |
3.6.4 流行性腮腺炎 |
3.6.5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
3.6.6 梅毒 |
3.6.7 痢疾 |
3.6.8 流行性感冒 |
3.6.9 麻疹 |
第四章 讨论 |
4.1 资料分析 |
4.2 2008-2016年传染病总体流行趋势分析 |
4.3 2008-2016年四大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
4.4 重点传染病发病分析 |
4.4.1 肝炎 |
4.4.2 肺结核 |
4.4.3 手足口病 |
4.4.4 流行性腮腺炎 |
4.4.5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建议 |
6.1 自救与互救 |
6.1.1 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 |
6.1.2 自救与互救的社会资源 |
6.1.3 公共卫生机构 |
6.2 传染病信息资源共享 |
6.2.1 传染病信息传播闭塞与否造成的影响 |
6.2.2 信息共享机制 |
6.2.3 信息共享路径 |
6.2.4 更新信息应用技术 |
6.3 医学心理防护 |
6.3.1 心理危机 |
6.3.2 危机干预 |
6.3.3 心理防护建议 |
6.4 SWOT分析 |
6.4.1 卫生人力资源的SWOT分析 |
6.4.2 传染病防治管理的SWOT分析 |
6.4.3 滑县传染病防控影响因素的SWOT分析 |
6.5 优化绩效考核 |
6.6 社会卫生事业全面进步 |
6.6.1 继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的措施 |
6.6.2 认真落实国家对儿童免费疫苗接种规划 |
6.6.3 继续实施脱贫政策并改善基础实施 |
6.6.4 基层卫生队伍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
6.6.5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防病意识 |
第七章 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2013—2014年庐江县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和研究对象 |
1.2 相关定义 |
1.3 调查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庐江县手足口病病例及聚集性疫情特征 |
2.1.1 一般情况 |
2.1.2 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
2.2 两组儿童的比较 |
2.2.1 两组儿童一般情况比较 |
2.2.2 两组儿童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2.3 两组儿童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3 讨论 |
(3)霍城县2012~2014年幼托机构消毒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历年消毒效果的检测情况如表: |
3 监测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以宾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概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1.3 相关概念 |
1.3.1 环境承载力 |
1.3.2 风险分析 |
1.3.3 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 |
2.1.1 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
2.1.2 环境承载力评价程序 |
2.2 风险理论 |
2.2.1 风险辨识 |
2.2.2 风险评价 |
2.2.3 风险的预测分析 |
2.3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理论 |
2.3.1 安全城市理论概述 |
2.3.2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理论基础 |
2.3.3 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
2.4 小城镇公共安全现状 |
2.4.1 小城镇公共安全现状 |
2.4.2 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3 小城镇公共安全评价体系 |
3.1 风险分析 |
3.1.1 信息收集 |
3.1.2 风险预防 |
3.1.3 致灾因子分析 |
3.1.4 承灾因子分析 |
3.1.5 风险因子确定 |
3.2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
3.2.1 编制指标的原则 |
3.2.2 小城镇指标解读 |
3.2.3 小城镇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
3.3 环境承载力测度与评价 |
3.3.1 标准化处理 |
3.3.2 计算数据表Y_iX_j的相关系数矩阵R |
3.3.3 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3.3.4 求主成份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
3.3.5 主成份得分 |
3.3.6 公共安全承载力评价 |
3.4 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对策 |
3.4.1 量化主成分规划对策 |
3.4.2 一般性应对灾害的安全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宾县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
4.1 风险分析 |
4.1.1 致灾因子分析 |
4.1.2 承灾因子分析 |
4.2 环境承载力测度与评价 |
4.2.1 宾县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
4.2.2 环境承载力测度 |
4.2.3 环境承载力评价 |
4.2.4 各指标标准值区间确定 |
4.3 宾县公共安全规划对策 |
4.3.1 宾县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安全规划对策 |
4.3.2 宾县防灾避难设施安全规划对策 |
4.3.3 宾县重点基础设施安全规划对策 |
4.3.4 各乡镇公共设施安全规划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龙门县2012-2014年托幼机构卫生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6)安徽省六安市2003-201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流行总体情况 |
3.2 病例人群分布特征 |
3.3 病例免疫状况 |
3.4 病原学检测结果 |
3.5 聚集性病例疫情情况 |
4 讨论 |
4.1 流脑流行周期性规律与人群总体免疫水平有关 |
4.2 积极应对菌群变迁是改变流脑流行趋势的重点任务之一 |
4.3 做好防控工作应着力于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2006年-2010年新昌县托幼机构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来源 |
1.2 检测依据和评价标准 |
1.3 检测材料 |
1.4 采样方法与检验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年份餐具总监测份数及合格率比较 |
2.2 城区托幼机构与乡镇托幼机构餐具监测合格率比较 |
2.3 不同量化管理级别食堂餐具监测合格率比较 |
2.4 不同消毒方法餐具监测合格率比较 |
3 讨论 |
(8)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三节 资料情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方志疾病谱与霍乱年代 |
第一节 古典霍乱始发问题探讨 |
第二节 嘉庆元年至清末疾病谱 |
一、医学体系中的主要传染病 |
二、正史方志史料中的疾病谱 |
第三节 霍乱病理、病症与异名 |
一、医书中的霍乱异名 |
二、方志中的霍乱异名与病症 |
三、方志体系的霍乱年代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从方志看中国古典霍乱大流行的次数 |
第一节 嘉庆初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 |
第二节 分省疫情 |
第三节 疫情高峰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霍乱大流行的地域分布与变迁 |
第一节 1820-1822年的霍乱疫情 |
第二节 1862-1864年霍乱疫情 |
第三节 1888年与1895年霍乱疫情 |
第四节 1901-1902年霍乱疫情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霍乱流行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疫情季节分布与流行路线 |
一、总体疫情季节分布情况 |
二、单次霍乱大流行的季节分布 |
三、流行路线 |
第二节 疫情烈度与易感人群 |
一、疫情烈度变化 |
二、易感人群 |
第三节 流行原因 |
一、霍乱大流行时的反常气候 |
二、饮食习惯与生活环境 |
三、河道交通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霍乱病因认识 |
第一节 传统"霍乱"症候与中医病因解释 |
第二节 中医对古典霍乱的认知 |
第三节 民间的霍乱病因感知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霍乱与社会(一):1820年赣南周边霍乱重疫区的形成与变迁 |
第一节 嘉道之际异常疫区的出现 |
第二节 五口通商前的赣南周边商贸 |
第三节 商贸重心的转移与霍乱疫情变化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霍乱与社会(二):1902年广西霍乱大流行探析 |
第一节 时疫的考辨与流行情况 |
第二节 流行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各界应对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霍乱与社会(三):从1902年霍乱传播模式看清末北方社会 |
第一节 海路港口的传入与埠内外的小区域传播 |
第二节 向内蔓延——重疫区的形成 |
第三节 强弩之末——内陆疫点霍乱流行情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本文结论 |
附录一: 中国霍乱流行年录 |
附录二: 嘉庆元年至清末方志系统疾病谱 |
附录三: 嘉庆初至清末霍乱年代表 |
附录四: 嘉庆元年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分布表 |
附录五: 嘉庆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三级对照表 |
附录六: 方志参考资料 |
附录七: 霍乱流行月份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研究背景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一 合肥市 2003-2007 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 特征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气象因素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的 生态学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来宾县幼托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8-2016年河南省滑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D]. 闫振华. 广西大学, 2018(01)
- [2]2013—2014年庐江县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 张慧玲,张丹. 安徽医药, 2016(05)
- [3]霍城县2012~2014年幼托机构消毒效果分析[J]. 郭昱洁,李飞,姜文慧. 新疆医学, 2015(10)
- [4]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小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以宾县为例[D]. 闫建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3)
- [5]龙门县2012-2014年托幼机构卫生监测分析[J]. 黄贤. 江苏预防医学, 2015(05)
- [6]安徽省六安市2003-201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研究[D]. 何曙春.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5)
- [7]2006年-2010年新昌县托幼机构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J]. 张娴,杨槐强,陈优梅,周芳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01)
- [8]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 单丽. 复旦大学, 2011(12)
- [9]2009年米易县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J]. 杨开先.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0(05)
- [10]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研究[D]. 戴冰. 安徽医科大学, 2009(04)
标签:霍乱论文; 环境承载力论文; 疫情论文; 法定报告传染病论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