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忠
湖南省新宁县第二中学
摘要: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学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让学生拥有创造美的能力。欲培养出学生美的素养,对高中生实施美育教育工作采用学科渗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全面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将对高中历史在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策略进行简析,希望为教育事业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中历史;美育渗透;美育探究
审美是人对主体事物的感观和心理变化的过程,而拥有审美力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卢梭曾说过,如果从我们的心中夺走对美的爱,就好比夺走了生活的魅力。在高中阶段历史学科实行美育渗透,不但促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思考得到进步,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调动积极主动性,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好的发扬历史文化。
一、在历史教学中树立形象美陶冶情操
高中历史学科美育渗透要在教学中培养审美的意识,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经过历史和美学的结合赋予了全新诠释。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感官感受开始,如在介绍《拉斐尔--雅典学院》时,老师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壁画的鉴赏、古希腊、罗马的地图及风貌图片刺激感官,让学生在惟妙惟肖的画作中体验画作带来的感觉。学生通过感官认知,理解到画作灵魂,惊叹艺术家的聪明和智慧,受到艺术美的熏陶[1]。历史的审美具有隐蔽性,比如学生在了解青铜时代,需要用对美的理解来了解它,青铜器的出现表明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老师应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构造和组成的原理,了解它诞生的历史背景,对于它存在的各种价值都需要仔细分析。从古陶器、青铜器的对比和发展发现,在装饰纹路上的改变,都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可以通过它们的变化去了解该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和精神世界,从而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在历史美育渗透教育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历史的推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树立形象美,使学生因事物的美而得到心灵上的熏陶,陶冶情操,审美能力自然就能提高。
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采取适宜手段让学生感受自然美
在高中历史美育渗透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性进行综合考虑,采用相宜传授方法在耳熏目染的环境中中自然渗入。在高中历史教育中,要乐于挖掘美的元素,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变迁来感悟生活。通过引导阅读历史教材感受自然美,如"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隋大运河"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撼人的历史进步,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的壮美山河,在自然美的怀抱中肩负民族使命,如讲授"丝绸之路",备课时准备好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与学生共同学习了概念和基本特征后请同学们简易画出一幅《丝绸之路》的线路图,并标识出丝绸之路有哪些国家,国内有哪些省份,并找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同学之间互相探讨问题,各抒己见,同时也能对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对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历史知识,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探索、善于发现美、感受自然美,并始终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体会到历史包罗万象的情感价值且与其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理解了人文主义的精神[2],逐步塑造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三、在历史美育教学中感受美升华美
美育教学需要启发学生在对审美对象过程中的一个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识,对其中的感受美作出理智的判断。需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更深刻的理解美感,需要挖掘出审美对象的特征,且去评价事物的本质[3]。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索,如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老师先组织学生学习教材上的基础知识,随后让学生试着分析每一位霸主的人物特征和成败的关键。通过初步的互动后,学生对概念有了印象,便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还看过哪些该时期背景下的电视剧或电影?前后桌同学自发性的进行交流并争先恐后的抢答:电视剧有《钟无艳》、《秦始皇的情人》、《战国传奇》、《屈原》、《吕不韦传奇》、《寻秦记》、《越王勾践》等;成语故事有"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完璧归赵"等等,下课堂铃声响了还乐在其中。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温习了不少功课,知识点呈现得生动形象,并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敢,总结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会今后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品德杰出的人。
结束语:
在历史美育渗透的探究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从所学知识中体会到美感,让学生自主自愿学习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道德情操,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维林.高中历史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2):54-56
[2]颜秋兰.高中历史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18(18):152-152.
[3]卜登全.高中历史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17(2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