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明聚落中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特点研究

多元文明聚落中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特点研究

论文题目: 多元文明聚落中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特点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世界史

作者: 马进虎

导师: 彭树智

关键词: 河湟地区,回汉藏文明交往

文献来源: 西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河湟(黄河、湟水谷地)地处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代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南端,属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汉族农耕区和藏族游牧区的分界线,同时,从唐代开始,河湟地区渐渐地向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三教鼎立”的局面演化。到元朝时,那种八个民族世居(藏、汉、回、撒拉、土、蒙古、东乡和保安),三种文化共存的局面基本形成了。 从宗教交往的角度看,儒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三者关系的特点,就是“和而不同”。和就是三方相互尊重,相安无事:不同就是存异,不强求一致。因为三者的教义理念既有相互补充的一面,也有差异较大的一面,总的看,差异大于共性。儒家的仁礼和合,佛教的慈悲情怀:伊斯兰教的清洁精神,理论上二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利害冲突,可以相互益济,也可以彼此欣赏(美人之美),加上三者共处一地,这是和的基础,但从文明的载体看,三者的悬殊极大,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要尊重不同。 河湟地区回汉、回藏的交往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河湟回汉藏在经济方面的交往特点是互补共荣,互补就是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的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共荣就是合作赢利,利益均沾。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数百年来,河湟地区逐渐形成一种汉族、土族务劳农业,藏族、蒙古族草原游牧,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经营工商业的这样一种即分工又合作的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 河湟回汉藏在政治方面的交往特点是:政教分离,其实就是理顺政教的关系,即宗教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根据历史经验,如何处理好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清代中后期回民起义的爆发以及近代诸马军阀家族的崛起都与此有关。 河湟回汉藏在文化方面的交往特点是相互理解,理解的媒介有“花儿”、“匾联”和“纲常” 河湟回汉藏在民间方面的交往特点是平等团结。

论文目录:

导论

一、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的思路与写作方法

第一章 宗教交往:和而不同

第一节 文明交往地理环境宗教定义

一、文明交往

二、地理与文明

三、宗教定义

第二节 河湟地理特征与宗教的适应性

一、河湟地缘人文特征

二、儒家的命运波折

三、佛教的兴盛与嬗变

第三节 河湟显教——清真古教

一、河州:回民的宗教中心

二、宗教:黄土高原的精神食粮

三、西宁:河湟又一宗教中心

四、河湟清真寺一瞥

五、河湟回民介绍

第四节 清洁精神及其社会基础

一、清洁:自在之美

二、伊斯兰:清洁之教

三、清洁精神既是回汉文明交往的结晶,又是张承志的一面旗帜

四、底层民众:广泛的社会基础

第二章 经济交往:互补共荣

第一节 经济交往的文明基础

一、经济自由

二、财产权

三、道德基础

四、公正至上

五、法律神圣

第二节 河湟地区民族分工与合作的经济秩序

一、藏族(蒙古族)的畜牧业

二、汉族(土族)的农业

三、回民的工商业

第三节 河湟农收工商经济体系与文化传统

一、工商业是回民最重要的职业

二、回民喜欢经商与其文化传统有关

三、回民商业的特点

四、汉族重农与儒家文化传统有关

五、藏族畜牧业与其文化传统有关

第四节 经济交往的实例考察

一、村落是回族的栖息之地,在人地关系上人是被动的

二、经济交换是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的能动抉择

三、“村外”副业是回族农村经济交往的成功模式

第三章 政治交往:政教分离

第一节 河湟回民社会是较典型的市民社会

一、河湟回民式市民社会

二、河湟回民式市民社会具体分析

三、对河湟回民的市民社会的基本评价

第二节 回民起义:市民社会与官府关系的调节器

一、西北回民的市民社会及其历史上限

二、专制主义是“清人待回教至虐”的根源

三、回民社会向市民社会演进的迹象

四、回民的市民社会与清廷专制主义的冲突

五、鲁迅先生猜想

第四节 回民参政意识的觉醒及其实验

一、回民传统政治观的修正

二、诸马军阀家族是回民起义分化的产物

三、诸马地方政权的崛起是基于回民社会与中国传统政治交往的产物

四、对诸马军阀政权的总评价

第四章 文化交往:相互理解

第一节 宗教与文艺

一、张承志的异乡人情结

二、张承志的创作道路

三、张承志的人民意识和学者意识

四、宗教与文学

第二节 “花儿”的民族属性的争议

一、河州回族的历史及文化概况

二、河州回民的心理素质与“河州花儿”的关系

三、河州回民的语言与“河州花儿”的关系

四、“河州花儿”与“回族宴席曲”的关系

五、河州回民的流动与“河州花儿”的传播关系

第三节 “花儿”的整体美与“超断代发展”

一、“花儿”是一种什么样的民歌

二、何谓“花儿”的超断代发展

第四节 从《纲常》的道歌到清真寺匾联

一、回族文明是亚体文明

二、西北回族文明与汉文明的交融

三、对《纲常》观点的一点现代诊释

四、清真寺匾联中的文明交往

第五章 民族交往:平等团结

第一节 回族与宗教

一、回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

二、回族的起源与发展

三、回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及其特点

四、地理、民俗、语汇、心理与宗教

五、民族和宗教是两个历史范畴

第二节 回汉藏交往

一、回汉民族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二、回汉民族交往的形式和程度

三、回藏交往的意义及主要形式

四、回藏交往的根源在于经济方式的互补互惠

五、回藏关系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和而不同”

第三节 河湟民族交往中历史人物的风采录

一、黎丹与回汉藏交往

二、佐汉辅藏马洁诚

三、工商救世马辅臣

四、无怨无悔马子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18

相关论文

  • [1].元明清时期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变[D]. 秦永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 [2].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 马克继.中央民族大学2005
  • [3].宗教的社会功能[D]. 罗惠翾.中央民族大学2005
  • [4].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 胡云生.复旦大学2005
  • [5].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D]. 李智君.复旦大学2005
  • [6].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D]. 马明良.西北大学2005
  • [7].甘南多元宗教研究[D]. 马晓军.兰州大学2006
  • [8].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D]. 骆桂花.兰州大学2006
  • [9].当代甘宁青城市化进程中的伊斯兰教研究[D]. 丁克家.中央民族大学2006
  • [10].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 严梦春.中央民族大学2006

标签:;  ;  

多元文明聚落中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特点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