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湖滨湿地作为水陆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及缓解面源污染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针对湖滨湿地的退化,世界各国开展了一系列湖滨湿地恢复和重建工程,然而普遍的状况是重恢复轻管理,导致湿地恢复工程的综合效益难以有效发挥。本文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湿地人工恢复的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芦苇收割移出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方式下芦苇的生长状况,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湖滨湿地恢复工程的管理与维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处理方式下的芦苇的株高和密度差异性显著,收割移出方式下的芦苇高度为3.27±0.12m,是自然保留方式下的1.19倍,而芦苇的密度为43±2株.m-2,比自然保留处理下的下降了近1/4,两种处理方式下的芦苇的生物量和株茎差异性不显著。2.两种处理方式下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性显著,与自然保留的处理方式相比,收割移出方式的表层、中层和下层土壤有效磷分别减少了25.73%、21.70%和30.23%,而其他土壤养分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性不显著。两种处理方式下的表层(0~10cm)土壤养分含量均表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即春秋两季的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冬季和夏季。3.两种处理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减少,两种处理对应土层土壤微生物差异不显著;两种处理方式下的表层土壤(0-10cm)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季节变化都表现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而真菌数量则表现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4.两种处理方式下的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性显著,与自然保留方式相比,蔗糖酶活性在表层和中层分别下降了36.05%和19.75%,碱性磷酸酶在表层下降了30.85%,而收割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未产生显著的影响。从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来看,表层土壤(0~10cm)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冬夏两季较低而春秋两季较高。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通径分析表明:芦苇收割导致土壤养分含量的下降是土壤酶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引言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2 湿地芦苇收割的研究进展1.2.1 芦苇收割的必要性研究1.2.2 芦苇收割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1.2.3 芦苇收割对湿地动物的影响1.3 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1.3.1 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概述1.3.2 土壤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1.3.3 不同干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1.4 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1.4.1 土壤酶研究概述1.4.2 土壤酶活性与污染物去除的相关关系研究1.4.3 不同干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2.1 研究区概况2.1.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2.1.2 样地概况2.2 研究方法2.2.1 样地设置与取样方法2.2.2 测定方法2.3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三章 收割对湖滨湿地芦苇生长状况及土壤养分的影响3.1 引言3.2 材料与方法3.3 结果与分析3.3.1 收割对芦苇生长状况的影响3.3.2 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3.3.3 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季节变化3.4 讨论3.4.1 收割对芦苇生长状况的影响3.4.2 不同干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3.4.3 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季节动态第四章 芦苇收割对湖滨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4.1 引言4.2 材料与方法4.3 结果与分析4.3.1 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4.3.2 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变化4.3.3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4.4 讨论4.4.1 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特征4.4.2 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变化特征4.4.3 不同干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五章 芦苇收割对湖滨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5.1 引言5.2 材料与方法5.3 结果与分析5.3.1 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变化5.3.2 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5.3.3 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5.3.4 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对土壤酶的通径分析5.4 讨论5.4.1 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垂直变化的影响5.4.2 两种处理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5.4.3 不同干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六章 主要结论参考文献详细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芦苇收割论文; 湖滨湿地论文; 土壤酶活性论文; 湿地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