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韧带钙化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附477例分析)

颈韧带钙化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附477例分析)

一、项韧带钙化在诊断颈椎病中的价值探讨(附477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荣[1](2020)在《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缓解期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生理曲度变化,使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对颈椎力学的影响,为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的临床康复方案选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62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1人、中年组31人,所有人均进行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1日1次,一次10分钟,每周训练5天,持续12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进行疼痛情况评估,并通过X线摄片对两组练习前后颈椎生理曲度进行测定,使用颈部CT检查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出包括C4—7各椎体椎间盘应力、关节突关节囊应力等颈椎力学数据。结果:1.基线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62例,在练习过程中脱落5人(青年组2人,中年组3人),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经12周练习后,青年组、中年组VAS评分较练习前均显着降低,组内练习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在12周练习后VAS评分低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椎生理曲度测量:青年组与中年组12周练习后曲度均较练习前有改善,组内练习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在12周练习后生理曲度测量值优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有限元分析:(1)两组患者C4—7椎间盘应力经练习后组内比较显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应力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青年组在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后在颈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椎间盘应力下降程度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C4—7关节突关节囊应力经练习后组内比较显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应力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青年组在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后在颈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关节突关节囊应力下降程度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可以减轻缓解期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部疼痛情况,有助于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且青年组改善程度均优于中年组。2.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后两组患者颈椎椎间盘应力、关节突关节囊应力均降低,且青年组下降情况优于中年组。3.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对不同年龄段的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均有积极作用,相较于中年人群,青年人群练习效果更佳。

魏卫兵[2](2019)在《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方案进行评价及优化,探索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方案治疗项痹病的优势,为推广应用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方案治疗项痹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康复医学科2017年3月-2018年10月期间住院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方案治疗组(优化路径组)及非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组(非路径组)。优化路径组:根据本地域特点及治疗经验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在检查项目、治疗项目、住院时间方面进行优化。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评估治疗疗效,记录统计分析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各治疗项目费用等,对比非路径组治疗(常规经验治疗组)在治疗疗效、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及中医外治、中药内服、静脉滴注西药口服、辅助检查、综合医疗服务项目的治疗费用。探讨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方案的优势特点。结果:非路径治疗组与优化路径治疗组相比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证型方面没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VAS评分显着降低,两组间比较优化路径组虽然取得较好效果但与非路径组比较VA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证明优化路径方案治疗疗效肯定;优化路径方案治疗CSR患者较非路径治疗患者临床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优化路径治疗组住院天数较非路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优化路径治疗组住院费用较非路径组明显降低(P<0.05);优化路径治疗组较非路径治疗组在综合医疗服务费用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优化路径治疗组在中医外治、中药内服、静脉滴注西药口服及辅助检查费方面明显比非路径治疗组的费用降低(P<0.05)。结论:优化路径组与非路径组治疗CSR患者的临床疗效基本一致,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可以明显降低VAS评分,但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异不显着。优化路径组治疗较非路径组治疗明显降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证明运用优化中医临床路径方案治疗项痹病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同时可以降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值得临床推广。

张玉娟,刘大鹏[3](2010)在《130例颈椎病X线与CT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X线平片与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完整线X线和MRI资料的130例确诊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X线片采标准颈椎正侧位加双45°斜位片。CT采用GE8排螺旋CT对患者行1.25层厚连续扫描。结果:CT观察到椎间盘突出91例,骨质增生108例,韧带钙化102例,横突孔变形狭窄35例,椎管狭窄78例。普通线平片骨质增生95例,韧带钙化90例,椎管狭窄24例,不能直接观察到椎间盘突出及横突孔变形狭窄。结论:X线片不失为颈椎病诊断的首选方法,CT为进一步确诊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是X线片的重要补充,可为临床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胡朝晖[4](2007)在《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上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观察》文中认为颈椎病是严重的颈椎退变性疾病,也是脊椎外科的常见病。颈椎退变性疾病早期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最后选择。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颈椎间融合后,导致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增大,促使邻近节段发生退变或原有退变加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年发展的新技术,其目的是替代病变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保留运动节段和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为颈椎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人工颈椎椎间盘能否达到正常椎间盘的力学性能要求,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颈椎间孔大小对椎间孔狭窄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颈椎间孔形态改变与其生物力学性能密切相关,又是评估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颈椎间孔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颈椎人工椎间盘能否恢复正常的椎间盘功能,以及对邻近节段有无影响,尤其是CADR后对邻近上位椎间孔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采用X线、CT和尸体标本实体测量颈椎间孔,并进行比较,为实验和临床提供资料。(2)探讨C4/5、C5/6ADR组、椎间盘完整组、椎间盘摘除组、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组不同状态不同载荷下,对邻近上位(C3/4、C4/5)椎间孔的影响。(3)观察5例C4/5、C5/6ADR和30例同节段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邻近上位椎间孔形态的影响。第一章颈椎间孔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目的为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颈部疾患诊治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陈旧防腐标本9具;新鲜尸体9具,标本男10具,女8具。对C2-T1颈椎间孔高度和宽度进行实体测量;行颈椎双斜位X线测量;CT扫描三维重建测量。对测量结果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实体测量的颈椎间孔高度平均值为7.36±0.48mm,宽度平均值为5.35±0.52mm;X线测量的颈椎间孔高度平均值为9.60±0.58mm,宽度平均值为6.85±0.78mm。CT测量的颈椎间孔高度平均值为7.42±0.50mm,宽度平均值为5.41±0.52mm。2、实体测量值、CT测量值和X线测量值比较:实体测量的椎间孔平均高度值和CT测量值小于X线测量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体测量椎间孔平均宽度值和CT测量值小于X线测量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CT测量值与实体测量值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3、CT测量与实体测量的椎间孔平均高度约为X线测量值的78%;CT测量与实体测量的椎间孔平均宽度约为X线测量值的80%。4、实体测量值、CT测量值和X线测量值分别作椎间孔高度和宽度的线性相关分析,实体测量值和CT测量值呈高度正相关性;CT测量值和X线测量值存在明显正相关性;实体测量值和X线测量值存在明显正相关性。结论1、实体标本测量值和CT测量值小于X线测量值,但三者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2、螺旋CT可以方便,准确地测量颈椎间孔的高度和宽度。第二章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上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探讨颈椎C4/5、C5/6ADR、椎间盘摘除、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后对邻近上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影响,为临床应用CADR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11具(C3—T1),对C4/5、C5/6完整组、髓核摘除组、ADR组以及椎间融合内固定组,在不同载荷下测量不同状态邻近上位椎间孔高度、宽度的改变,并比较加载前后组内及组间的变化范围。对测量结果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C4/5、C5/6ADR、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后,在轴向、前屈、后伸、侧弯加载状态下,其邻近上位(C3/4、C4/5)椎间孔变化为:(1)CADR组与完整组、椎间盘摘除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椎间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椎间盘摘除组小于椎间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椎间融合组大于完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颈椎间孔随不同体位改变较大:屈曲、对侧弯时增大,在轴向、后伸、同侧弯时减小。结论1.首次采用生物力学方法,研究C4/5、C5/6CADR、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对邻近上位椎间孔大小的影响。发现CADR后其邻近上位椎间孔变化接近正常,椎间融合后其邻近上位椎间孔变化明显,初步证明CADR符合颈椎正常的生物力学要求,为临床应用人工颈椎间盘提供了理论依据。2.椎间融合后邻近上位椎间孔孔径变化明显,可能是引起颈椎退变和/或退变加速的原因之一。3.颈椎间孔随不同体位改变较大:屈曲、对侧弯时增大,在轴向、后伸、同侧弯时减小。第三章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上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C4/5、C5/6ADR和前路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术式对邻近上位椎间孔的影响。方法收集1998年1月~2006年2月因C4/5、C5/6椎间盘病变而接受手术病例35例,按照手术方式及随访时间分为3组:(1)CADR组5例,随访时间12~27月,平均14.7月;(2)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短期随访组(融合组一)15例,随访时间12~30月,平均15.8月;(3)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中长期随访组(融合组二)15例,随访时间5~8年,平均6.75年。分析术前和术后6月、1年、2年、5年时的JOA评分、Odom评级、影像学资料。运用SPSS 13统计软件分析患者C3/4椎间孔高度、宽度和椎间隙高度与C3椎体高度的比值R1、R2、R以及JOA评分、Odom评级。结果(1)三组术后各随访段的JOA评分、Odom评级较术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月CADR组与融合组一JOA评分、Odom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融合组一与融合组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融合组二JOA评分、Odom评级出现下降,与组内术后12个月、2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2)CADR组与融合组一术后各随访段R1、R2、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二术后12月、2年R1、R2、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R1、R2、R显着下降,与术后12月、2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CADR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近期疗效较好,对邻近上位椎间孔孔径影响不明显,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2.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中远期邻近上位椎间孔孔径变小,是颈椎退变或加速退变原因之一。

唐东昕[5](2007)在《孙树椿筋伤学术经验总结与颈性心绞痛的相关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孙树椿筋伤学术经验总结孙树椿首席研究员是国内着名骨伤科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国家骨伤科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骨伤科学学术带头人。近四十余年来,孙老一直从事骨伤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善于灵活运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骨伤科筋伤疾病;积极提倡中医手法的治疗,努力挖掘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现将孙老对于筋伤疾病的相关学术思想概述如下。1孙氏筋伤学科思想孙氏筋伤手法主要源于清代宫廷上驷院,并广泛吸收现代医学的成就,结合自身经验加以提炼,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孙氏筋伤学科思想。即:理论与临床并重;辨病与辨证结合;内治与外治相辅;动静结合,主动为主;筋伤辨治,气血为要;倡导规范,发挥优势。孙老常教育学生“心到、眼到,不如手到”,只有多接触病人,才能找到手下的感觉,才能把理论运用在临床诊治中;孙老也强调,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加强跟病人的交流能更好地提高手法的技艺,这些都是书本上所没有的。孙老自始至终把理论与临床并重的理念贯穿其中,身体力行的做好榜样的带头作用。孙老认为,有病就有证,辨证才能识病,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临床诊治时,既要辨病,又要辨证;只有病、证合参,才能选用适当方药、恰当的手法。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只是临床诊治中的一个模式,我们应该立足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合理利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检测手段,拓宽延长自己的诊断视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去分析观察疾病内在的病因、病机和演变规律。孙老强调治疗要兼顾局部与整体,审证求因。由于筋伤疾病多以局部损伤为主,因此治疗时,既要注意局部,又要兼顾全身,然后选取恰当的手法,以舒筋活络,解痉止痛,这样才能兼顾局部与整体。孙老指出,动和静是对立统一的,静是为了更好的动,动也是为了更好的静,两者之间体现了辨证关系。静的作用,是使伤病肢体得到休养,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和肢体功能活动的还原。孙老指出,筋伤辨治应以气血辩证为主。他认为,气血循行全身,内伤上下、皮肉筋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所不在,故人体损伤无论何处,首当其冲伤及气血。中医手法应该有一套成熟的、规范的、标准的操作准则。要制定严格的标准的操作规范,孙老号召中医骨伤界同仁共同努力。虽然困难重重,但这代表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中医事业的发展方向。2孙氏筋伤辨证体系孙老以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炼出一套适合于筋伤疾病的独具特色的辩证体系。问诊在诊病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古至今各代医家对问诊都非常重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自觉症状,疾病损伤的时间、体位,损伤时患者的情况,治疗的经过,以及既往的健康状况,家族史等。望诊的内容包括观察人体的神、色、形、态。孙老强调,筋伤望诊还应重视对局部损伤区的观察。闻诊除了听病人的语言、呼吸、喘息、咳嗽、呕吐、呃逆等一般内容以外,主要是听患者受伤部位发出的声响。孙氏筋伤诊治主要以摸诊为主。摸诊为切诊的一种方式。摸诊与脉诊不同,摸诊是通过医生双手触摸、按压损伤的局部或全身的一种检查方法,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摸诊可以对损伤的部位的情况有个较为明确的了解,尤其在缺少X线设备的情况下,更具有重要意义。3孙氏筋伤学术特色孙老师从着名老中医刘寿山老先生,尽得刘老先生理伤正骨手法真传。孙老在继承刘老先生经验的同时,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对其进行了规范整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简化精练了手法,使之便于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逐渐形成具有孙氏特点的筋伤手法。孙老通过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博采众长,形成具有孙氏特色的筋伤治疗方法,其中包括筋伤手法(尤其是颈椎手法)、专病专方及功能练功。孙老认为,手法的疗效靠的是手法本身,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言:“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徐疾,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之苦欲也”,手法治疗必须要做到“一旦临证,知其体相,识其部位”。孙老指出“筋喜柔不喜刚”,“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轻柔绵软、外柔内刚,力量由轻渐重,治疗中使患者在并不感到痛苦的情况下即获得症状的缓解或痊愈。孙氏手法的独到之处正是在于轻、巧、柔、和。颈性心绞痛的相关实验研究实验一颈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1材料和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正常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切断颈5~6、颈6~7、颈7~胸1棘上韧带、剥离椎旁肌、轴向旋转错位颈6~7椎体的方法建立颈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然后在造模后4、8、12周时拍摄颈椎正侧位X光片,观察不同摄片时期动物的颈椎椎间隙、颈椎曲度、椎间孔缩小程度、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以及颈椎上下关节突骨质增生等的变化情况,并进行X线评分分析;通过在造模前、造模后1、2、4、6、8、10、12周分别检测实验动物的心电图改变情况,观察是否因颈椎失稳而出现心电图改变。ECG改变主要观察各波波形、P-R间期、Q-T间期、ST段偏移、QRS波群、T波的形状方向等方面的变化情况。2实验结果及分析2.1各组家兔颈椎X线定量观察结果及分析:模型组颈椎X线改变的积分值在实验4周时已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而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更加显着,在第12周时最为明显(P<0.01),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颈椎X线改变积分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模型组通过手术造成颈椎失稳后,颈椎发生了类似颈椎病的明显退变,而且这种退变失稳的情况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2.2各组家兔心电图结果及分析:颈椎错位前后及全部实验周期内,三组家兔心电图P波时间测量结果均比较接近,相互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家兔颈椎错位失稳后,对心房传导的电激动过程无明显影响。模型组颈椎错位后的P-R间期较错位前明显延长,相互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的P-R间期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当于错位后及全部实验周期内时测得的P-R问期相比较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时间均延长,说明颈椎错位后影响了心脏房室传导的电激动过程,使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兴奋所需的时间延长。模型组错位后的QRS时间较错位前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在实验8周以前,模型组心电图QRS时间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当于错位后测得的QRS时间相比较明显延长,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8周后差异更为显着(P<0.01),说明颈椎错位失稳影响了心室兴奋传导的电激动过程。模型组颈椎错位失稳后心电图Q-T间期较错位前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模型组错位后的Q-T间期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当于错位后测得的Q-T间期相比较也明显延长,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总的实验周期内,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Q-T间期与模型组相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颈椎错位失稳影响了心室开始除极至完成全部复极的电激动过程。模型组在手术使颈椎失稳后,全部动物立即都出现了心电图的ST段下移,有的表现为T波低平或倒置,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随着颈椎错位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家兔出现的心电图ST—T改变一直持续,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未出现ST-T异常,说明通过颈椎手术,在造成椎体错位失稳的情况即引起了家兔心肌缺血,颈性心绞痛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实验二颈性心肌缺血家兔血浆神经肽类物质变化的观察1材料和方法建立颈椎错位失稳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实验结束时3组动物静脉取血进行神经肽类物质NPY、ET、CGRP、ANP含量的放射免疫检测。2实验结果及分析模型组家兔的血浆NPY、ET、ANP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血浆NPY、ET、ANP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家兔的血浆CGRP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血浆CGRP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颈椎失稳刺激了动物的交感神经纤维,使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同时也使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存于交感神经系统的NPY合成和释放增加,NPY的直接缩血管作用和其增强其它缩血管活性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的作用,以及能抑制腺苷等内源性扩血管物质对冠脉的舒张效应的作用可使冠状动脉痉挛而致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可同时直接促进血管内皮合成和分泌ET,也可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脑缺血、缺氧而刺激脑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ET-mRNA表达,使ET分泌增加,另外颈椎长期错位失稳局部骨赘增生可导致椎动脉受压,经壁压力增高,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ET,ET强大的缩血管功能使冠状动脉痉挛而致心肌缺血;血浆NPY释放增加,加强了对心脏感觉神经的调节,引起CGRP的合成和释放减少,CGRP在NPY突触前调节的作用下,合成及释放的减少必然会使心脏正常的变时和变力以及扩张冠状动脉的功能受到影响,使心脏的功能受到影响,心肌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兴奋后儿茶酚胺的释放,可导致肺、心肌缺血缺氧以及肺小血管及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右心房压增高,心钠素释放增多,心钠素的这种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代偿反应。这也反映了心源性激素和局部激素的分泌,对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反馈机制。实验三颈性心肌缺血家兔颈椎间盘炎症反应情况的观察1材料和方法造模后12周取C6、7颈椎间盘,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颈性心肌缺血家兔椎间盘周围组织的病理表现。2实验结果及分析模型组共取得10个间盘。中央部位均为髓核组织及纤维软骨组织,经HE染色显示,部分标本软骨有增生、灶状变性,均未见血管组织及炎症细胞;边缘部位为透明或纤维软骨组织,经HE染色显示,存在灶状增生、粘液变性。其中,7个(70%)间盘周围组织有炎症反应,表现为小血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水肿及纤维素样渗出等。3个(30%)间盘周围组织未见血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假手术组与正常组各取得10个间盘,经HE染色显示为软骨组织,其边缘均未见血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模型组7个有炎性表现的间盘中,5个浸润的炎症细胞LCA染色阳性,6个浸润的炎症细胞KP-1染色阳性(图3、4)。3个无炎性表现的间盘中,LCA及KP-1染色均为阴性。假手术组与正常组LCA及KP-1染色均为阴性。说明颈性心肌缺血家兔颈椎间盘周围组织存在炎症反应,炎症浸润细胞多为单核一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实验四颈性心肌缺血家兔颈椎间盘中bFGF和TGF-β1的表达情况1材料和方法造模后12周取C6、7颈椎间盘,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颈性心肌缺血家兔椎间盘中bFGF和TGF-β1的表达情况。2实验结果及分析模型组共取得10个间盘。中央部位均为髓核组织及纤维软骨组织,HE染色显示标本软骨有增生、灶状变性,均未见血管组织及炎症细胞;边缘部位为透明或纤维软骨组织,HE染色显示存在灶状增生、粘液变性。其中,7个(70%)间盘周围组织有炎症反应;3个(30%)间盘周围组织未见血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假手术组与正常组HE染色均未见血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模型组颈椎间盘TGF-β1和bFGF及其受体呈阳性表达,尤其在边缘部位,越往中央部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越弱。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颈椎间盘无论是纤维环和髓核组织内都未见TGF-β1和bFGF及其受体表达。它们促进了颈椎间盘细胞的分化、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大量合成,这可能是颈椎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结论1采用破坏脊柱三柱结构及颈椎内外平衡的方法,通过颈椎影像学发现的椎体退行性改变及心电图检查出现的缺血性ST-T改变证实,可成功建立颈性心绞痛动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颈性心绞痛发病机制是颈椎结构中的交感神经纤维受累,使交感神经兴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致冠状动脉痉挛,心肌供血不足并同时影响了房室传导的电激动过程。这是导致心脏功能出现异常的原因之一。2颈椎病交感神经受刺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NPY、ET、CGRP及ANP等神经肽类物质的相应变化可能也共同参与了颈性心绞痛的发病过程。3颈性心肌缺血家兔颈椎间盘周围组织存在炎症反应,颈椎失稳可能是间盘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炎症反应可影响到交感神经;慢性炎症因素可能是引起颈性心绞痛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4 bFGF及TGF-β1促进了颈椎间盘细胞的分化、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大量合成,这可能是颈椎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退变的颈椎间盘本身具有致炎性,炎细胞分泌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这些炎性介质作用于交感神经则可能引起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受累,导致颈性心绞痛的发生。颈椎间盘的退变与炎症因素相互影响,对颈性心绞痛的发病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程亭秀,毕玉春[6](2004)在《项韧带损伤与颈椎病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计算机的普及、应用,颈椎病的发病呈现普遍化、年轻化,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作者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发现项韧带损伤与颈椎病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对368例项韧带损伤患者进行了调查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韦湘,苏广布,潘豪仁[7](2000)在《项韧带钙化在诊断颈椎病中的价值探讨(附477例分析)》文中指出

二、项韧带钙化在诊断颈椎病中的价值探讨(附477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项韧带钙化在诊断颈椎病中的价值探讨(附47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1.7 脱落和剔除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练习方法
        2.2 观察指标
    3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4 质量控制
    5 本研究的伦理审查
    6 统计分析
    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
    2 两组VAS评分比较
    3 两组颈椎生理曲度比较
    4 两组颈椎有限元分析数据
        4.1 椎体各节段椎间盘应力
        4.2 椎体各节段关节突关节囊应力
    5 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讨论
    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1.2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
    2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2.2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
    3 颈椎力学与颈椎病的关系
        3.1 颈椎力学失衡与颈椎病的关系
        3.2 颈椎力学失衡与颈椎生理曲度的关系
    4 研究选取分型、训练方法及分组的依据讨论
        4.1 颈椎病分型、分期选择依据
        4.2 易筋经托天桩选择依据
        4.3 分组的选择依据
    5 结果指标的选择依据
        5.1 生理曲度的选择依据
        5.2 有限元分析的选择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VAS评分影响分析
        6.2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影响分析
        6.3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椎间盘应力影响分析
        6.4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关节突关节囊应力影响分析
    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文献研究
    1.1 神经根型颈椎病
    1.2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3 神经根型颈椎病西医发病机制
        1.3.1 局部刺激和压迫因素
        1.3.2 颈椎的不稳定学说
        1.3.3 血流动力学因素
    1.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
        1.4.1 临床症状
        1.4.2 体格检查
        1.4.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X线表现
        1.4.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CT表现
        1.4.5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MRI表现
    1.5 中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1.5.1 中医治法
        1.5.2 西医疗法
2.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
    2.1 中医临床路径的发展历史
    2.2 中医临床路径的理论基础
    2.3 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可行性
    2.4 优化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可行性
3.临床研究
    3.1
        3.1.1 研究内容
        3.1.2 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研究方法
        3.2.1 诊断标准
        3.2.2 疾病分期
        3.2.3 症候诊断
    3.3 治疗方法
        3.3.1 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方案治疗
        3.3.2 非中医临床路径治疗
    3.4 观察指标
4.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疗效评价
    4.3 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
    4.4 中医外治费用评价
    4.5 静脉用药及口服西药费用评价
    4.6 辅助检查费用评价
    4.7 综合医疗服务费用评价
5.中医临床路径优化方案实施体会
6.不足之处
7.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130例颈椎病X线与CT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X线平片组
    2.2 CT组
    2.3 两组征象对比
3 讨论

(4)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上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颈椎间孔的大体解剖和影像学测量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上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生物力学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C4/5、C5/6人工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上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临床观察
    3.1 前言
    3.2 资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综述一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颈椎间孔形态及颈椎间孔狭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孙树椿筋伤学术经验总结与颈性心绞痛的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性心绞痛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 试述中、西方手法对颈椎病的治疗
第二部分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
    前言
    名老中医综合信息
    临床病例收集情况简介
    孙氏筋伤手法脉系源流追溯考究
    孙树椿临证思辨特点综述报告
    孙树椿筋伤学术思想综述报告
第三部分 颈性心绞痛的相关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颈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颈性心肌缺血家兔血浆神经肽类物质变化的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颈性心肌缺血家兔颈椎间盘炎症反应情况的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颈性心肌缺血家兔颈椎间盘中bFGF和TGF-B1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7)项韧带钙化在诊断颈椎病中的价值探讨(附47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X线检查及结果
2 讨 论
    2.1 颈椎病的定义及X线检查
    2.2 项韧带钙化致颈椎病的可能机制

四、项韧带钙化在诊断颈椎病中的价值探讨(附477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D]. 李智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项痹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及优化[D]. 魏卫兵.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130例颈椎病X线与CT对比分析[J]. 张玉娟,刘大鹏. 中国当代医药, 2010(32)
  • [4]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上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观察[D]. 胡朝晖. 中南大学, 2007(01)
  • [5]孙树椿筋伤学术经验总结与颈性心绞痛的相关实验研究[D]. 唐东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06)
  • [6]项韧带损伤与颈椎病关系探讨[J]. 程亭秀,毕玉春. 脊柱外科杂志, 2004(04)
  • [7]项韧带钙化在诊断颈椎病中的价值探讨(附477例分析)[J]. 韦湘,苏广布,潘豪仁. 医学文选, 2000(S1)

标签:;  ;  ;  ;  ;  

颈韧带钙化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附477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