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女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女性,酒精,死亡率,女性群体,过量饮酒,死亡事件,纽约时报,个性解放,人口增长率
美国女性论文文献综述
冯国川[1](2020)在《美国女性饮酒死亡率飙升》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纽约时报》12日报道,美国国家酒精滥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调查了1999年至2017年全国范围内与酒精相关的死亡事件,其中包括过量饮酒、长期饮酒或酒精与其他药物同服,研究发现,在这段时间内,与酒精相关的死亡率总体上升51%。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群体的酒精(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20-01-13)
王晓丹[2](2019)在《讲述“想象的母国”之故事——中华传统文化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再现与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从跨国民族主义的分析视角,探讨以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为代表的叁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背景,论证她们如何在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其作品中再现"想象的母国"的形象,以及她们笔下"想象的母国"的故事与美国主流文化关系从迎合到抗争、再到融合的嬗变历程,并为当代华裔女性文学中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外文化交流与价值共享等研究带来启迪。对于所有的华裔作家而言,身份认同作为民族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在祖籍国文化与居住国文化的并存与交融中方能实现并发挥效应。唯有如此,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推动跨民族之间的交流。(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娟,运韵[3](2019)在《简论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于黑人女性的形象描写经历了长时间的过渡,在20世纪之后,因妇女解放运动以及黑人民权运动,促使美国黑人从最初受尽压迫与侮辱的奴隶形象,逐渐过渡到后期积极抗争的正面形象。黑人文学中对于女性的意识描写逐渐加深,并为黑人女性争取了更大的地位。本文将对最初黑人文学中女性受苦受难的描写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在女性意识兴起后,黑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正面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曲晓梅[4](2019)在《论改宗女性对美国佛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佛教传入美国以来,在改宗佛教群体当中,女性就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女性的参与成为当代美国佛教的一大特色,也是佛教美国本土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宗女性促进佛教在美国的传播,推动了美国入世佛教的发展,引领具有美国特色的僧团生活,对美国佛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认为,佛教的平等和民主精神以及入世佛教理念吸引着不同需求的改宗女性积极参与佛教,成为改宗女性影响佛教的基础;其次,改宗女性在各僧团获得的领导权是改宗女性影响美国佛教的直接原因;而改宗女性之间的密切交流则成为她们影响美国佛教的重要保障。但是,阶级、种族的局限性和性别平等问题成为制约改宗女性持续影响美国佛教的主要障碍。改宗女性需正视问题本身,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加强与亚裔美国佛教女性之间的交流,联合多方力量,才能对美国佛教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宗教与美国社会》期刊2019年01期)
张正[5](2019)在《产业运作与社会变革——美国二战时期女性恐怖电影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分析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女性恐怖电影制作周期的兴起,并借此探讨经典好莱坞产业运作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美国本土观影群体乃至社会文化的调整,好莱坞进入了以吸引女性观众为主要目的的女性恐怖电影制作周期。这一周期由雷电华公司首先发起,随后被环球等小制片厂所采纳,并逐渐扩散至整个行业。电影周期研究阐释了经典好莱坞行业运作的规律;女性恐怖电影周期的兴起反映了战时美国本土女性矛盾的社会地位。(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侯杰[6](2019)在《地图与女性:美国进步时代女性的批判性制图实践及其社会功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进步时代(1890-1920年)期间,女性在参与选举权运动、社会安置中心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宗教传播等社会活动时,绘制了妇女选举权地图、社区专题地图、公路交通地图和操演地图,客观上展开了"批判性制图"政治化、女性化、民主化和多样化的实践,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传统制图学的框架,对社会和女性自身影响巨大。女性通过夺取制图话语权,不仅生产和传播了地理知识,而且进一步跨越了传统性别空间的界限划分,重塑了女性身份,重构了美国国家风景,改变了美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6期)
覃巧用[7](2019)在《一战期间美国战时宣传中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基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对一战期间美国战时宣传中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战争初期至后期,女性形象从作为"他者"、富有"女性气质"转化为"独立自主"。表面上,这种现象昭示着女性已逐步超越"内在性"束缚,走向自由和解放。但本质上,这种新主体身份的转化具有虚假性,其背后是男权社会在操纵和主导。并且女性仍未获得自我筹划、设计的权利,也没有坚持自身的独立性,更未全面实现其作为个体"人"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1期)
张杨,季凤梁[8](2019)在《冷战视角下美国志愿组织与亚洲女性身份意识的塑造(1949—1969)》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美国女性志愿组织在亚洲开展的以女性为目标群体的文化和社会项目为线索,尝试探讨美国官方界定下的"两种生活方式"之争在亚洲地区的具体体现和实施路径,分析冷战对美国女性志愿组织的影响、这些组织在亚洲开展的相关冷战活动及其对亚洲女性现代身份意识的可能塑造。文章倾向于认为,美国官私组织对亚洲女性生活的介入带有明显的冷战意图和新殖民主义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大阵营从不同方向上对女性主义(女性解放)的倡导,客观上有助于亚洲女性权力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跨国活动,女性项目和相关女权运动中蕴含的能动因素不仅影响了亚洲女性,还反过来对美国女性主义自身施加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11期)
李立新[9](2019)在《社会性别视角下美国媒体中的中国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女性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国外媒体如何再现中国女性、呈现怎样的中国女性形象十分必要。运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媒体《华盛顿邮报》,对其关于中国女性的报道进行内容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该报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表现出数量少、偏负面、边缘化、充满刻板印象和受其国家意识形态影响的特点;从社会性别视角对文本的分析表明,该报所报道的中国女性形象表现为私人领域的主角、定型的社会性别角色、男权文化的受虐者以及失去自由的受害者。(本文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艾薇泰尔·奇兹希克,丁雨晴[10](2019)在《美国女性爱淘中国假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前进报》10月18日文章,原题:“中国制造”发现正统假发行业 罗切尔,一位生活在(纽约附近)帕塞伊克的3个孩子的母亲,需要新的假发。但当她走进当地犹太社区假发店时,“看到疯狂的价格——1100至1200美元。”像许多犹太女性一样,她也曾高价购买假发(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10-19)
美国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从跨国民族主义的分析视角,探讨以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为代表的叁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背景,论证她们如何在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其作品中再现"想象的母国"的形象,以及她们笔下"想象的母国"的故事与美国主流文化关系从迎合到抗争、再到融合的嬗变历程,并为当代华裔女性文学中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外文化交流与价值共享等研究带来启迪。对于所有的华裔作家而言,身份认同作为民族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在祖籍国文化与居住国文化的并存与交融中方能实现并发挥效应。唯有如此,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推动跨民族之间的交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女性论文参考文献
[1].冯国川.美国女性饮酒死亡率飙升[N].环球时报.2020
[2].王晓丹.讲述“想象的母国”之故事——中华传统文化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再现与嬗变[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
[3].李娟,运韵.简论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9
[4].曲晓梅.论改宗女性对美国佛教的影响[J].宗教与美国社会.2019
[5].张正.产业运作与社会变革——美国二战时期女性恐怖电影的兴起[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
[6].侯杰.地图与女性:美国进步时代女性的批判性制图实践及其社会功用[J].妇女研究论丛.2019
[7].覃巧用.一战期间美国战时宣传中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基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析[J].视听.2019
[8].张杨,季凤梁.冷战视角下美国志愿组织与亚洲女性身份意识的塑造(1949—1969)[J].社会科学战线.2019
[9].李立新.社会性别视角下美国媒体中的中国女性形象[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9
[10].艾薇泰尔·奇兹希克,丁雨晴.美国女性爱淘中国假发[N].环球时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