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沫水泥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VELAYATI Arian,ROOSTAEI Morteza,RASOOLIMANESH Rasool,SOLEYMANI Mohammad,FATTAHPOUR Vahidoddin[1](2019)在《胶质气体泡沫基泡沫水泥体系》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常规泡沫水泥存在的密度高、泡沫不稳定、抗压强度低、孔隙度高、有效期短等缺点,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胶质气体泡沫(CGA)基泡沫水泥体系并进行性能评价。将CGA作为泡沫组分加入基浆,从优化粒度分布的角度考虑加入空心球和微硅石继续优化配方。通过孔隙度、渗透率、强度、脆性、弹性、自由水含量、泡沫稳定性和密度测试等评价CGA基泡沫水泥体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泡沫占比为10%时,水泥密度降到1040kg/m3;水泥体系中形成了稳定的微泡网络结构且不受高温高压影响;最优CGA基泡沫水泥自由水含量为零,孔隙度为24%,渗透率为0.7×10-3μm2,弹性模量低、泊松比高,抗压强度合理,表现出韧性特征,具有更强的弹性和柔性,可承受区域地应力。图6表3参22
江乃平[2](2019)在《轻质水泥土桩的承载特性与变形计算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珠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珠海地区广泛分布的不良软土地基对路桥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质量有巨大影响。目前珠海地区广泛使用水泥搅拌桩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尽管如此,差异沉降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泡沫轻质土用于路堤填筑其施工过程中干燥开裂、在行车荷载下性能劣化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本文提出将轻质化技术应用于地基处理,形成新型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桩身的轻质化能够减小复合地基的沉降,同时能够避免轻质材料在干湿循环环境和动载下长期性能的衰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发新型轻质水泥土材料。为了使轻质水泥土材料满足容重、强度与流动度三方面的要求,首先研发高性能固化剂,探究硅粉掺量与轻质水泥土强度的关系;然后通过改变泡沫掺量改变轻质水泥土的容重;接着通过掺入减水剂来提高泡沫水泥浆液的流动度以满足施工和易性要求;最后探索轻质材料在地下环境中地下水浸泡和地基土荷载对轻质水泥土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轻质水泥土最优配比为:干土:水泥:偏高岭土:硅粉:泡沫:减水剂=1:0.3:0.075:0.015:0.01:0.03。(2)通过微观试验探究轻质水泥土的孔隙分布与微观结构,在分析轻质水泥判断土与传统水泥土生成物差异的基础上明确轻质水泥土材料的强度形成机理。首先通过压汞试验,对比传统水泥土与轻质水泥土在孔隙率与孔径分布规律上的差异,阐明轻质水泥土的微观特征;然后通过SEM试验观察高性能固化剂生成物的形态特征,并结合EDS判断生成物的种类与数量;最后结合微观结构与生成物的特总结轻质水泥土材料的强度形成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轻质水泥土材料中的孔隙主要来源于掺入的泡沫,泡沫在水泥土固化后形成孔隙;硅粉的掺入能够显着提高轻质水泥土结构的密实程度,并影响水泥土水化反应的生成物;(3)通过数值模拟对比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和传统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并修正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深度20m以下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地基土的应力与传统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相比减小了约19%,下卧层的沉降呈现回弹变化;20m深度处桩体自重应力减小约75%;路堤荷载下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地基土附加应力减小幅度在20m深度处约为32%;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下卧层的总沉降量与传统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相比减小了约37%;对于复合地基下卧层来说,轻质水泥土桩相比传统水泥土桩自重的减小相当于减小了34%的附加应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下卧层沉降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显示在考虑轻质水泥土桩卸荷效的情况下,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下卧层的沉降量减小了约35%。(4)进行了轻质水泥土桩施工工艺的初步探索,重点进行了搅拌桩法施工工艺的现场研究,首先明确了现场材料与泡沫与室内试验的区别;然后通过更换新行搅拌和泵送设备解决了泡沫水泥浆液的搅拌和泵送问题;随后的现场试桩试验中发现泡沫水泥浆液在与原状土的搅拌过程中消泡问题十分严重,通过改变配比(提高泡沫掺量、增加稳泡剂)等方法解决消泡问题的未获得成功,最终认为搅拌法不适用于轻质水泥土桩的施工;最后提出了长螺旋轻质水泥土桩的方案,研究确定了长螺旋轻质水泥土桩试桩的配比及施工设备,并根据搅拌法的现场试验经验提出了长螺旋施工工艺的控制要点。
王星星[3](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致密低渗油气藏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南致密低渗油藏利用水平井钻完井及分段压裂等技术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其区块属于低压易漏地层,固井时极易发生漏失。本论文针对鄂南致密低渗油藏上部直井段第四系和志丹群地层固井极易发生漏失的难题,开展化学充氮水泥浆体系研究;针对下部水平井段延长组储层存在裂缝发育引起的固井难题,进行低密高强韧性水泥浆研究,并展开了配套的固井工艺参数设计优化。本论文基于纳米材料对泡沫稳定增强的特点,研究了纳米液硅提高泡沫水泥浆稳定性的新方法,并评价其稳定泡沫的效果,优化外加剂加量;配合封堵型前置液,针对上部直井段构建了“封堵型前置液+高性能化学充氮水泥浆”体系,解决低压、易漏地层固井水泥浆漏失难题。对于下部水平井段,通过优选弹塑性减轻材料、强韧纤维材料、水泥浆外加剂、环氧树脂和纳米液硅的最优加量,结合水泥浆体性能测试,研发了环氧树脂-纳米液硅低密高强韧性水泥浆,实现低密、高强、增韧的目标。研究结果表明,(1)纳米稳定增强剂NS-35与稳泡剂复配对泡沫稳定性有增强作用,有效降低水泥浆密度;(2)NS-35与水泥浆配伍性好,配合稳泡剂、发气剂、外加剂等,设计了密度为0.80-1.02 g/cm3的低密度泡沫水泥浆,用于解决上部直井段固井漏失问题;(3)塑性减轻材料有助于降低水泥浆密度,改善水泥石的塑性等力学性能;(4)环氧树脂和纳米液硅通过固化交联和颗粒填充作用,形成了致密的结构,提高了水泥石的抗压强度和韧性;(5)下部直井段构建了环氧树脂-纳米液硅低密高强韧性水泥浆,密度为1.65 g/cm3,实现了低密、高强、增韧的目的;(6)固井工作液相容性好,优化了固井工艺参数,以红河198井为参考优化设计了现场注水泥施工方案。
李彦鹏[4](2019)在《矿用充填材料发泡水泥的抗压强度及稳定性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整合或重组煤矿地质条件不清,乱采滥挖留下了许多后遗症,采掘工作面频繁穿越旧巷、老巷或空巷成了主要的难题,成为矿井安全管理的必修课,如果旧巷、老巷管理工作不够充分,会出现窒息、透水、顶板冒落、瓦斯涌出等事故,如何处理老巷、空巷成为了攻关的棘手难题。注浆填充是治理采空区和老巷空巷的重要方法,而注浆材料作为注浆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充填工程的质量。本文对低密度泡沫水泥的研究,旨在为充填注浆领域提供一种新型轻质充填材料。文中制备的低密度泡沫水泥是以硫铝酸盐水泥为基料,掺有偏高岭土和其它外加剂,最终获得抗压强度高,稳定性强、干密度小的超低密度泡沫水泥材料。通过调整水泥中矿物掺料比例和实验水灰比,验证偏高岭土和水灰比对泡沫水泥抗压强度的作用规律;调整发泡液中稳泡剂浓度,提高泡沫稳定性;控制外加剂类型和用量,保证泡沫水泥内部气孔均匀分布等。最终结合各组试验结论,整合出各掺料和外加剂的最佳配比。再对最终配方制成的泡沫水泥的流动性、干密度、初凝时间和膨胀倍数等指标进行测量,保证其满足注浆工艺要求,并进一步精确该配方下的用料成本。
罗玉梅[5](2018)在《耐温绝热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注蒸汽热力采油是稠油开发方式中应用效果最好、最广泛的方式。由于注蒸汽沿程存在热传导、对流、辐射等热传递过程,导致蒸汽热损失较大,用于加热油层的热量减小,蒸汽热量利用效率低。本论文基于降低稠油油藏内注蒸汽沿程热损失的目的,将建筑、管道等领域常见的保温绝热材料——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进行改性,提高其使用温度,使其满足地层环境温度的要求,同时可应用于地层中达到降低地层热损失的效果。本论文通过创新的分子结构设计,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原料多元醇中引入超支化结构,一是利用其高官能度使泡沫塑料基体的交联度增大,增加基体中硬段的含量,提高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耐温性能和力学性能,二是利用超支化聚合物低粘度的特点,降低多元醇组分的黏度,有利于发泡反应;再将改性后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应用于水泥净浆中,制备绝热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同时兼顾较好的力学性能。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单体,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制备了超支化聚氨酯多元醇(HBPU)。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异氰酸酯基团转化率的影响,研究了超支化聚氨酯多元醇的反应机理,推导出超支化聚氨酯多元醇的合成反应动力学方程与参数。采用FTIR、1HNMR、13CNMR对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GPC对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测定,采用TGA对超支化聚氨酯多元醇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还表征了羟值、黏温性能、流变行为、溶解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超支化聚氨酯多元醇的反应分两步进行,中间产物T3I的反应条件是:n(NCO):n(OH)为2: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0 min;HBPU的制备工艺为:n(NCO):n(OH)为1:3,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20 min。所得HBPU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团、羟基,不含有NCO基团,分子结构是超支化的聚氨酯多元醇,数均分子量1348 g.mol-1,重均分子量1702 g.mol-1,多分散系数1.26,羟值为399mgKOH.g-1,平均官能度为9.59。超支化聚氨酯多元醇的预聚反应动力学遵循二级反应,聚合反应动力学遵循三级反应,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氨基甲酸酯的自催化效应在HBPU聚合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BPU的初始分解温度T5%为196℃,Tmax为349℃;HBPU在30℃时的黏度为1883 mPa·s,温度升高,黏度降低,在30~70℃范围内,HBPU的黏度满足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多元醇原料对黏度的要求;相同温度下,随着剪切速率(0~50 sec-1)的增大,HBPU的黏度基本不变,呈现出牛顿流体的特征;HBPU不溶于水、正己烷,微溶于丙酮、乙醇,完全溶解于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常温下不溶于三氯甲烷,升高至40℃后HBPU能完全溶解。以HBPU为多元醇组分,与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反应制备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讨论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泡沫稳定剂用量、发泡剂类型和用量对发泡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异氰酸酯指数、多元醇种类、发泡剂类型和用量对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表观密度和热变形温度的影响,采用SEM表征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泡孔结构、泡孔直径和分布等微观结构,讨论了多元醇种类、泡沫稳定剂用量、发泡剂类型和用量对泡孔结构的影响规律,采用热变形维卡温度测定仪和TGA测定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热性能,包括耐温性、热稳定性等,研究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热分解动力学,采用热常数分析仪表征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热传导性,并测定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100份多元醇为准,异氰酸酯指数1.2,催化剂1份(m有机秘催化剂:m三乙烯二胺为1:1),泡沫稳定剂8份,发泡剂水1份时,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乳白时间、上升时间、不粘时间适中,制得的RPUF泡孔细密、均匀。与商品化多元醇4110A、H4110所得的RPUF相比,HBPU所得RPUF的表观密度最大,约170 kg/m3,且热变形温度最高,达到155℃,泡孔的多面体对接面主要呈不规则五边形,泡孔直径较大,多在200μm以上;HBPU所得RPUF的压缩强度可达1380kPa,提高了约6倍,弯曲强度约为4162kPa,提高了 4~6倍,拉伸强度约为600kPa,提高了 4倍左右。HBPU型RPUF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约为0.031 W/(m·K),热扩散系数为3.05×10-72/s,满足绝热材料的标准,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HBPU型RPUF的初始分解温度T5%为205℃,T50%为361℃,Tmax为341℃,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根据Kissinger法可知HBPU型RPUF的热分解表观活化能为159.8 kJ/mol;Flynn-Wall-Ozawa法可得热分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热分解的平均活化能为82.8 kJ/mol,第二阶段热分解的的平均活化能为140.7 kJ/mol,第三阶段热分解的的平均活化能为111.3 kJ/mol。以HBPU型RPUF颗粒为分散相,水泥无机胶凝材料为连续相,制备了硬质聚氨酯泡沫/水泥复合材料,研究了水灰比、聚灰比、泡沫颗粒尺寸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传导性的影响规律,讨论了温度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对硬质聚氨酯泡沫/水泥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水灰比为0.35时,硬质聚氨酯泡沫/水泥复合材料的表观密度最大,约为724kg/m3,材料的压缩强度达到最大,约3.4 MPa。未加入硬质聚氨酯泡沫时,水泥石的表观密度为1832 kg/m3,压缩强度为8.02 MPa,随着聚灰比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表观密度减小,压缩强度下降。RPUF颗粒尺寸的变化对复合材料表观密度的影响不大,而尺寸增大,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略有降低。未掺入硬质聚氨酯泡沫时,水泥石的导热系数为0.860 W/(m·K),热扩散系数为4.96×10-7 m2/s,硬质聚氨酯泡沫掺入量为6%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降低至0.077 W/(m·K),比纯水泥石下降了约91.0%,热扩散系数降低至1.45×10-7 m2/s,比纯水泥石降低了 70.8%。随着温度的升高,硬质聚氨酯泡沫/水泥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基本不变,热扩散系数也不随温度的升高而改变。硬质聚氨酯泡沫和水泥净浆之间的结合力强,形成了不连续的、填充密实的有机-无机复合空间立体结构,体现出较好的整体性和相容性。
何楠[6](2018)在《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文中研究指明泡沫水泥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无机功能性建材,随着国家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政策,其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制备泡沫水泥的胶凝材料主要采用传统硅酸盐,这类泡沫水泥存在抗压强度偏低、吸水率高及隔热效果差等缺点。因此,开发新型绿色泡沫水泥功能材料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硫氧镁水泥是由活性MgO与MgSO4溶液发生水化反应生成的一种气硬性MgO-MgSO4-H2O三元胶凝材料,具备质量轻、强度大、耐热性好等特点,是一种生态型绿色环保建材。本文创新性地将泡沫引入硫氧镁水泥中,并对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功能材料做了系列实验研究。首先研究了制备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材料的基础配比,实验表明,当复合改性剂的用量应控制在0.3%时硫氧镁凝胶体系中有大量的5·1·7强化生成,此时干密度为800~850 kg/m3的硫氧镁泡沫水泥抗压强度5.3Mpa,硫酸镁溶液波美度在28°Be的硫氧镁泡沫水泥的力学性能最佳。纯硫氧镁胶凝材料是一个多晶体堆聚体体系,粉煤灰、尾矿粉和高炉矿渣三种掺料的添加会对其微观结构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影响试件的力学性能、隔热性能和耐水性。深入研究了以粉煤灰作为掺料时,制备轻质高强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功能材料的方法,研究表明:粉煤灰掺量为40%时,可有效提高A05~A08密度等级硫氧镁泡沫水泥的抗压强度,粉煤灰的添加并无新生水化相,粉煤灰颗粒的微集料效应可使硫氧镁泡沫水泥微观结构更加密实。同时研究了玻纤网格布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纤网格布可明显提高干密度在800~850 kg/m3的多孔硫氧镁水泥的抗折强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材料的吸波性能,当玻纤网格布为3层/cm时,改善效果最佳。双层夹膜结构可明显提高材料吸波性能,当材料总厚度为8mm,中间所夹电阻膜为400Ω/□时,试样在2.6~18GHz频段的吸收量均低于-10dB,有较好的电磁吸收功能。考虑到城市空间对电磁污染的控制需要和军事建筑隐身要求,本文深入研究了海南昌江铁尾矿粉作为掺料时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功能材料的电磁吸收性能,研究发现:随着铁尾矿粉掺量的增加,硫氧镁复合水泥电磁参数的实数部分ε’和μ’逐渐减小,而虚数部分ε"Z和μ"逐渐增大。尾矿粉掺量为45%时,干密度800~900kg/m3的硫氧镁泡沫水泥,厚度为15mm、18mm时,可实现对2~18GHz频段的电磁波的吸收均低于-10dB。
童小根[7](2017)在《水泥基泡沫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墙体材料改革与建筑节能政策的强制实施,推动了建筑保温材料的快速发展。传统有机保温隔热材料虽然隔热性能好、质轻和价格便宜,但是易燃,且燃烧生成有毒气体等缺陷,使得建筑节能和防火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作为理想的替代品,无机发泡绝热材料因其安全性高的突出优点而倍受青睐。但目前用于外墙的无机发泡绝热材料仍存在着容重大,易吸水,而且导热系数偏大等问题。因此,制备出一种低导热系数、憎水、轻质高强等综合性能优异且制备工艺简单的无机泡沫绝热材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实验测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单因素与多因素控制变量法分别确定了发泡剂种类及掺量、水灰比、稳泡剂等外加剂,然后针对不同发泡工艺进行了探索,最终在适合的发泡工艺下制备了水泥基泡沫绝热材料,并对制品的强度、表观密度、孔隙率、吸水率、导热系数等宏观物理力学性能参数进行了测定,同时借助SEM与Image-Pro plus (IPP)图像处理分析软件表征了材料内部孔隙结构特征。成功制备出了干表观密度214kg/m3、吸水率约8%、抗压强度0.23MPa、导热系数约0.049W/(m K)等综合性能良好的水泥基泡沫绝热材料。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下:(1)通过对发泡剂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进行测试与比较,筛选出适合的发泡剂;并在分析比较物理发泡和化学发泡工艺制备水泥基泡沫材料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了物理化学复合发泡工艺制备轻质水泥基泡沫材料的新方法,最后对不同发泡工艺下的孔结构特征与材料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物理发泡工艺制备的泡沫材料综合性能最优。(2)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HPMC)作为稳泡剂以及选择合理水灰比等措施对该材料孔结构进行调控,使材料内部孔结构得到改善,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与力学性能。(3)在已有配合比的基础上通过加入不同掺量的纳米Ti02和石墨粉,利用其具有对红外热反射的功能特性,达到降低材料导热系数的目的。研究表明:在纳米Ti02与石墨粉掺量分别为0.5%, 1.0%时,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值分别为0.048 lW/(m·K),0.0433W/(m·K),具有优异的热工性能。(4)依据聚合物苯丙乳液与乳胶粉遇水具有成膜的特性,可形成微孔内壁覆膜的封闭孔隙构造,对泡沫保温材料进行憎水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两者固含量相同时,乳胶粉对材料性能的改善效果要优于苯丙乳液,在大幅降低材料吸水性能的同时还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5)利用短切聚丙烯纤维可增强与水泥基体的机械啮合力对材料力学性能进行优化,并通过落球冲击试验表征材料韧性的提高程度。同时对掺入纤维后孔结构形态特征等参数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并探讨了微观孔结构对其宏观性能的影响,接着对不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发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线性相关性。
李小瑞,王成俊,费贵强[8](2017)在《延长主力油层泡沫水泥堵剂体系配方优化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延长石油主力油层油井堵水及井壁再造问题,对泡沫水泥体系中发泡剂、稳泡剂、水灰比、缓凝剂、木纤维等添加剂进行了室内优化实验,确定了适合延长石油主力油层油井堵水的泡沫水泥浆体系配方:G级油井水泥浆体系为:0.5%AES+0.3%CMC+G级油井水泥浆(水灰比为0.440.55)+0.2%缓凝剂+0.2%木纤维;800目超细水泥浆体系为:0.5%AES+0.3%CMC+800目超细水泥浆(水灰比为0.550.60)+0.2%缓凝剂+0.2%木纤维。并对优化后的泡沫水泥浆体系进行了动态封堵性能评价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泡沫水泥体系具有较强的封堵调剖能力以及封堵的稳定性。
谭慧静,周丹,陈德南,李亚琛,郑秀华[9](2015)在《用于高温地热井泡沫水泥泡沫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热井钻井具有高温、地层压力低、地层破碎等特点,采用抗高温泡沫水泥进行固井,要求泡沫剂具有一定的抗高温性能。本文评价和优选了多种泡沫剂在常温和180℃高温下的起泡能力、稳定性,并且将优选出来的单种发泡剂进行复配评价,得到最佳的复配体系为SLES∶CAO∶CAB=63.3∶31.7∶5,并且与单种发泡剂进行比较,将所得最佳复配体系加入到API G级油井水泥体系中进行性能的初步评价。
周丹[10](2015)在《高温地热井泡沬水泥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在高温地热井中通常有地层温度高、地层压力低、地层破碎等特点,常会遇到井漏等问题。高温与地层压力低的地热井环境会导致水泥石抗压强度衰退、水泥浆凝结时间缩短、失水量增大、稳定性变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固井施工安全及固井质量。因此需要开发抗高温低密度水泥进行固井作业,用以保证地热固井质量。目前国内外低密度地热固井堵漏水泥主要是通过加入漂珠和泡沫剂等减轻剂获得,为了平衡地热井内的低地层压力且在高温下有一定抗压强度,本文开发设计密度为1.001.25g/cm3、200℃养护24h后抗压强度大于6.9MPa的抗高温地热井泡沫水泥体系。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详细调研,进行了以下室内实验研究:实验评价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以及其复配体系在常温条件与180℃高温条件下陈化3h后的发泡量与半衰期,优选出SLES+CAO+CAB的阴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作为泡沫水泥的泡沫剂;确定API G级油井泡沫水泥体系配方为:API G级油井水泥+35%硅粉+水+泡沫剂+稳泡剂;矿渣/粉煤灰泡沫水泥体系配方为:矿渣/粉煤灰(80/20)+6%硅酸钠+水+泡沫剂;对API G级油井泡沫水泥体系和矿渣/粉煤灰泡沫水泥体系进行了不同加量泡沫剂以及不同水灰比对其密度的影响规律研究,选择出密度低于1.25g/cm3泡沫水泥的泡沫剂加量以及对应水灰比,并且进行曲线拟合,用于设计所要求密度的泡沫水泥体系;最后根据所拟合曲线设计API G级油井泡沫水泥与矿渣/粉煤灰泡沫水泥的体系配方,确定水灰比与泡沫剂加量,并且根据高温地热井及泡沫水泥的特点,分别测定了该两种泡沫水泥体系的密度、不同温度下的凝结时间、高温养护后的抗压强度、游离液以及泡沫水泥浆的稳定性,优选出符合常规性能的API G级油井泡沫水泥体系与矿渣/粉煤灰泡沫水泥体系。实验结果表明该API G级油井泡沫水泥体系与矿渣/粉煤灰泡沫水泥体系高温养护24h后抗压强度均大于6.9MPa,密度小于1.25g/cm3,凝结时间在30℃、60℃、90℃条件下均大于90min,水泥浆稳定性较好,水泥浆静置2h后最大密度差均小于0.04g/cm3,游离液含量小于1.0%。满足了高温地热固井的要求。
二、泡沫水泥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泡沫水泥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胶质气体泡沫基泡沫水泥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方法与材料 |
1.1 胶质气体泡沫(CGA) |
1.2 样品制备 |
1.3 泡沫稳定性测试 |
1.4 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 |
1.5 力学性能测试 |
1.6 密度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泡沫稳定性评价和降低水泥浆密度机理 |
2.2 孔隙度和渗透率评价 |
2.3 力学性能评价 |
2.4 CGA基泡沫水泥与常规泡沫水泥的对比 |
3 结论 |
(2)轻质水泥土桩的承载特性与变形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轻质材料研究 |
1.2.2 泡沫轻质土研究 |
1.2.3 水泥基固化剂研究 |
1.2.4 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理论研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珠海软土特性 |
2.1.2 水泥和发泡剂 |
2.1.3 外加剂 |
2.2 试验方案 |
2.2.1 高性能固化剂配合比试验 |
2.2.2 轻质水泥土配合比试验 |
2.2.3 水泥土材料微观试验 |
2.3 试验方法 |
2.3.1 基本土工试验 |
2.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3.3 发泡剂发泡率与泡沫稳定性试验 |
2.3.4 流动度试验 |
2.3.5 压汞试验 |
2.3.6 扫描电镜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轻质水泥土工程特性与最优配比 |
3.1 硅粉掺量及强度控制 |
3.1.1 硅粉提高水泥基固化剂性能的原理 |
3.1.2 不同硅粉掺量轻质水泥土材料强度变化规律 |
3.2 泡沫掺量及容重控制 |
3.2.1 制样与养护过程中的消泡 |
3.2.2 不同稳泡剂掺量下的容重变化规律 |
3.3 减水剂及流动度控制 |
3.4 泡水加压养护条件下的强度损失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轻质水泥土材料微观结构与强度形成机理 |
4.1 轻质水泥土微观结构分析 |
4.1.1 传统水泥土与轻质水泥土孔隙差异 |
4.1.2 硅粉掺量对轻质水泥土孔隙分布影响 |
4.2 高性能固化剂固化反应生成物分析 |
4.2.1 水泥水化生成物 |
4.2.2 水泥-偏高岭土固化反应生成物 |
4.2.3 水泥-偏高岭土-硅粉固化反应生成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数值模拟 |
5.1 Abaqus软件简介 |
5.2 计算模型与参数设置 |
5.2.1 计算模型 |
5.2.2 相关参数 |
5.3 复合地基承载与变形特性 |
5.3.1 轻质水泥土桩的卸荷效应 |
5.3.2 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应力分布对比分析 |
5.3.3 复合地基沉降变形对比分析 |
5.3.4 不同桩长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沉降规律 |
5.4 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方法 |
5.4.1 传统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方法 |
5.4.2 轻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轻质水泥土桩施工工艺初探 |
6.1 固化剂及泡沫性能差异 |
6.2 施工设备及质量管控 |
6.2.1 搅拌方式与均匀性控制 |
6.2.2 泵送方式与压力控制 |
6.3 搅拌法试桩及配比调整 |
6.4 长螺旋轻质水泥土桩方案 |
6.4.1 长螺旋灌注桩配比 |
6.4.2 长螺旋轻质水泥土桩施工设备 |
6.4.3 施工工艺要点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轻质水泥土材料研发 |
7.1.2 微观结构与强度形成机理 |
7.1.3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
7.1.4 施工工艺初探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3)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致密低渗油气藏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泡沫水泥浆体系及技术研究现状 |
1.2.2 低密度高强度水泥浆体系及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固井水泥浆防漏技术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鄂南目标区块工程地质特征及固井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
2.1 基质和断缝双重储集空间并存 |
2.2 固井过程极易发生井漏 |
2.3 井漏问题影响固井质量 |
2.4 对策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化学充氮泡沫高性能水泥浆体系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及方法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实验方法 |
3.3 前期发气剂与稳泡剂基础研究 |
3.4 化学充氮泡沫水泥浆稳定新方法研究 |
3.4.1 纳米稳定增强剂的研究与性能测试 |
3.4.2 外加剂优选 |
3.5 化学充氮泡沫高性能水泥浆体系及性能研究 |
3.5.1 配方 |
3.5.2 泡沫稳定性能评价 |
3.5.3 流动度与游离液以及失水性能测试 |
3.5.4 稠化性能评价 |
3.5.5 抗压强度发展 |
3.5.6 泡沫水泥石的密度变化规律探究 |
3.5.7 泡沫水泥石SEM微观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密度高强度韧性水泥浆体系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及方法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实验方法 |
4.3 塑性减轻材料研究与优选 |
4.3.1 密度 |
4.3.2 流变性 |
4.3.3 抗压强度 |
4.4 强韧纤维材料研究与优选 |
4.4.1 无机纤维材料SM对水泥石抗折强度的影响 |
4.4.2 无机纤维材料SM与不同弹性材料复配对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 |
4.5 纳米材料的研究与优选 |
4.5.1 密度 |
4.5.2 流变性 |
4.5.3 稠化时间 |
4.5.4 抗压强度 |
4.6 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研究与优选 |
4.6.1 密度 |
4.6.2 流变性 |
4.6.3 稠化时间 |
4.6.4 抗压强度 |
4.6.5 环氧树脂水泥石微观测试 |
4.7 环氧树脂-纳米液硅水泥浆配伍性测试 |
4.7.1 密度 |
4.7.2 流变性 |
4.7.3 抗压强度 |
4.8 低密度高强韧性水泥浆体系与性能研究及微观测试 |
4.8.1 配方 |
4.8.2 稠化性能 |
4.8.3 静胶凝强度 |
4.8.4 抗压强度 |
4.8.5 扫面电镜测试 |
4.8.6 能谱分析测试 |
4.8.7 三轴应力-应变测试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场固井工艺参数优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及方法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材料 |
5.2.3 实验方法 |
5.3 固井液相容性评价 |
5.3.1 前置液配方及性能参数 |
5.3.2 多功能前置液与泡沫水泥浆的流变相容性 |
5.3.3 多功能前置液对泡沫水泥浆体性能的影响 |
5.4 注水泥工艺参数设计 |
5.4.1 低密度高强度韧性水泥浆现场固井液配方及性能参数 |
5.4.2 注水泥临界排量计算 |
5.4.3 注水泥施工压力计算 |
5.5 现场实验井的注水泥工艺优化设计 |
5.5.1 红河198井的井身结构 |
5.5.2 钻井液性能 |
5.5.3 井内温度 |
5.5.4 钻井复杂情况描述 |
5.5.5 固井工艺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矿用充填材料发泡水泥的抗压强度及稳定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Ⅺ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发泡水泥材料简介 |
1.3 发泡水泥研究应用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实验准备 |
2.1 泡沫的制备 |
2.2 胶凝材料的准备 |
2.3 实验方法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泡沫水泥抗压强度性能优化 |
3.1 注浆材料的性能 |
3.2 偏高岭土掺量对泡沫水泥试件抗压强度影响及分析 |
3.3 偏高岭土水泥基料抗压强度强化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泡沫水泥稳定性能优化研究 |
4.1泡沫的稳定性实验 |
4.2泡沫水泥凝结稳定性实验 |
4.3泡沫水泥分层凝结优化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5 泡沫水泥注浆性能对比 |
5.1 注浆性能指标 |
5.2 注浆性能对比实验方案设计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耐温绝热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 |
1.2.1 降低地层热损失的国内外研究 |
1.2.2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国内外研究 |
1.2.3 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支化聚氨酯多元醇的合成、表征及反应动力学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2.2 超支化聚氨酯多元醇的合成 |
2.2.3 分析与表征 |
2.2.3.1 NCO含量的测定(二正丁胺滴定法) |
2.2.3.2 羟值的测定 |
2.2.3.3 红外吸收光谱 |
2.2.3.4 核磁共振氢、碳谱 |
2.2.3.5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2.2.3.6 热重分析 |
2.2.3.7 黏度的测定 |
2.2.3.8 溶解性能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中间产物T31的合成 |
2.3.2 HBPU的合成 |
2.3.3 HBPU的热稳定性 |
2.3.4 HBPU的黏温性能 |
2.3.5 HBPU的流变行为 |
2.3.6 HBPU的溶解性能 |
2.3.7 HBPU的合成反应动力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BPU型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和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3.2.2 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的制备 |
3.2.3 分析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用量和配比对发泡反应特性的影响 |
3.3.2 泡沫稳定剂用量对发泡反应特性的影响 |
3.3.3 发泡剂类型和用量对发泡反应特性的影响 |
3.3.4 异氰酸酯指数对HBPU型RPUF表观密度和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
3.3.5 多元醇种类对RPUF表观密度和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
3.3.6 发泡剂类型和用量对HBPU型RPUF表观密度和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
3.3.7 泡孔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 |
3.3.8 HBPU型RPUF的力学性能 |
3.3.9 HBPU型RPUF的导热性能 |
3.3.10 HBPU型RPUF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动力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硬质聚氨酯泡沫/水泥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4.2.2 HBPU型RPUF的制备 |
4.2.3 硬质聚氨酯泡沫/水泥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分析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水灰比对复合材料表观密度和压缩强度的影响 |
4.3.2 聚灰比对复合材料表观密度和压缩强度的影响 |
4.3.3 RPUF颗粒尺寸对复合材料表观密度和压缩强度的影响 |
4.3.4 硬质聚氨酯泡沫/水泥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
4.3.5 硬质聚氨酯泡沫/水泥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硫氧镁水泥 |
1.1.1 硫氧镁水泥的发展 |
1.1.2 硫氧镁水泥的研究现状 |
1.1.3 硫氧镁水泥复合功能材料的应用 |
1.1.4 硫氧镁水泥复合功能材料存在的问题 |
1.2 硫氧镁泡沫水泥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功能材料设计原理、制备及性能测试 |
2.1 硫氧镁水泥水化机理 |
2.2 电磁波吸收原理 |
2.2.1 阻抗匹配原理 |
2.2.2 最大吸收原理 |
2.2.3 能量守恒原理 |
2.3 原材料基本性能及试样制备 |
2.3.1 基本原料 |
2.3.2 掺料及其他试剂 |
2.3.3 试样制备 |
2.4 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功能材料的性能测试 |
2.4.1 力学性能测试 |
2.4.2 吸水率测试 |
2.4.3 导热系数测试 |
2.4.4 电磁参数测试 |
2.4.5 电磁波吸收率测试 |
2.4.6 其他性能测试 |
3 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主要性能 |
3.1 引言 |
3.2 配合比对硫氧镁泡沫水泥性能的影响 |
3.2.1 改性剂种类对硫氧镁泡沫水泥的影响 |
3.2.2 改性剂用量对硫氧镁泡沫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3 硫酸镁波美度对硫氧镁泡沫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4 不同干密度硫氧镁泡沫水泥性能的影响 |
3.3 掺料对硫氧镁泡沫水泥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1 掺料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 |
3.3.2 掺料对硫氧镁泡沫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掺料对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
3.3.4 不同掺料试样的导热系数与吸水率 |
3.4 本章小结 |
4 轻质高强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粉煤灰对轻质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功能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1 粉煤灰掺量硫氧镁泡沫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2 干密度与抗压强度关系 |
4.2.3 干密度与吸水率、导热系数的关系 |
4.3 网格布对轻质硫氧镁发泡水泥性能的影响 |
4.3.1 干密度和玻纤网格布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2 电磁参数与电磁损耗 |
4.3.3 玻纤网格布层数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4.3.4 厚度对单层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
4.3.5 双层夹膜试样的吸波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5 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单层硫氧镁复合吸波材料的吸波效能分析 |
5.2.1 复合吸波材料的单层无反射曲线 |
5.2.2 电磁波在硫氧镁泡沫水泥中的有效介质理论 |
5.3 掺铁尾矿粉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材料吸波性能 |
5.3.1 尾矿粉的物质组成及形貌特征 |
5.3.2 尾矿粉对电磁参数的影响 |
5.3.3 干密度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3.4 尾矿粉对试样吸波性能的影响 |
5.3.5 厚度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进一步工作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7)水泥基泡沫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保温隔热材料概述 |
1.2.1 传统墙体保温材料 |
1.2.2 新型墙体保温材料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发泡工艺及成孔剂 |
1.3.2 泡沫材料绝热性能 |
1.3.3 泡沫材料力学性能 |
1.3.4 泡沫材料防水性能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发泡剂优选及制备工艺分析 |
2.1 泡沫水泥浆体制备原理 |
2.1.1 泡沫形成机理分析 |
2.1.2 泡沫的稳定和固化 |
2.2 发泡剂优选 |
2.2.1 不同发泡剂种类与测试仪器 |
2.2.2 发泡剂泡沫性能测试方法与结果分析 |
2.3 原材料选用及试验方法 |
2.3.1 试验主要原材料 |
2.3.2 制品制备工艺及其性能检测方法 |
2.3.3 配合比设计原则 |
2.4 发泡工艺确定 |
2.4.1 物理发泡与化学发泡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2.4.2 物理发泡与化学发泡工艺对比分析 |
2.4.3 复合发泡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2.4.4 不同发泡工艺比较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水泥基泡沫材料孔结构调控及性能分析 |
3.1 泡沫性能及制品制备工艺 |
3.1.1 泡沫性能研究 |
3.1.2 水泥基泡沫材料制备工艺 |
3.2 水灰比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
3.2.1 试验原材料 |
3.2.2 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结果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3 稳泡剂HPMC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
3.3.1 试验原材料 |
3.3.2 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结果 |
3.3.3 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泥基泡沫材料热工性能优化 |
4.1 纳米TiO_2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
4.1.1 试验原材料 |
4.1.2 纳米TiO_2的特性 |
4.1.3 纳米TiO_2的分散 |
4.1.4 三聚磷酸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5 纳米TiO_2对材料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
4.2 石墨粉对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
4.2.1 试验原材料 |
4.2.2 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结果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水泥基泡沫材料的聚合物改性 |
5.1 试验部分 |
5.1.1 试验原材料 |
5.1.2 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结果 |
5.1.3 聚合物选择分析 |
5.2 聚合物对水泥基泡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1 乳胶粉对材料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
5.2.2 乳胶粉对材料强度的影响 |
5.3 聚合物对水泥基泡沫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
5.3.1 乳胶粉对材料体积吸水率与孔隙率比的影响 |
5.3.2 乳胶粉防水作用机理分析 |
5.3.3 乳胶粉对材料其他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泡沫材料的纤维增强分析 |
6.1 试验部分 |
6.1.1 试验原材料 |
6.1.2 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结果 |
6.2 聚丙烯纤维对水泥基泡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6.2.1 纤维对材料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
6.2.2 纤维对材料强度的影响 |
6.2.3 纤维对材料其他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
6.3 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泡沫材料的纤维增强机理 |
6.3.1 纤维对材料孔结构的影响分析 |
6.3.2 水泥基泡沫材料性能的线性拟合 |
6.3.3 水泥基泡沫材料综合性能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
(8)延长主力油层泡沫水泥堵剂体系配方优化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1.2.1 发泡剂优选 |
1.2.2 稳泡剂优选 |
1.2.3 不同水灰比下泡沫水泥体系的性能评价 |
1.2.4 泡沫水泥体系外加剂的优选 |
(1)缓凝剂优选 |
(2)木纤维优选 |
1.2.5 泡沫水泥体系动态封堵性能评价实验 |
(1)单管岩心动态封堵实验 |
(2)双管岩心动态封堵实验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泡剂优选 |
2.1.1 发泡体积 |
2.1.2 半衰期 |
2.1.3 配伍性 |
2.2 稳泡剂优选 |
2.2.1 发泡体积 |
2.2.2 半衰期 |
2.3 不同水灰比下泡沫水泥体系的性能评价 |
2.3.1 密度 |
2.3.2 黏度 |
2.3.3 孔隙度和渗透率 |
2.3.4 抗压强度 |
2.4 泡沫水泥体系外加剂的优选 |
2.5 泡沫水泥体系动态封堵性能评价 |
3 结论 |
(9)用于高温地热井泡沫水泥泡沫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 1 常温条件下单种发泡剂性能评价 |
3. 2 高温条件下单种发泡剂性能评价 |
3. 3 阴离子/ 两性离子复配体系性能评价 |
3. 4 泡沫水泥体系性能研究 |
4 结论 |
(10)高温地热井泡沬水泥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高温地热井的特点及对地热水泥性能要求 |
1.1.2 抗高温耐腐蚀地热井水泥的研究现状 |
1.1.3 地热井泡沫水泥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成果 |
第2章 抗高温泡沫剂的评价优选 |
2.1 实验材料 |
2.1.1 发泡剂 |
2.1.2 稳泡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单种发泡剂优选 |
2.3.1 常温条件优选 |
2.3.2 稳泡剂的性能评价实验 |
2.3.3 高温条件优选 |
2.4 复配体系泡沫剂的性能评价 |
2.4.1 阴离子/两性离子复配体系研究 |
2.4.2 稳泡剂对阴离子/两性离子复配体系影响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泡沫水泥影响因素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API G级油井水泥 |
3.1.2 硅粉 |
3.1.3 粉煤灰 |
3.1.4 矿渣 |
3.1.5 硅酸盐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API G级油井泡沫水泥性能初步评价 |
3.4.1 常温下不同发泡剂在API G级油井泡沫水泥体系中的实验评价 |
3.4.2 稳泡剂对API G级油井泡沫水泥体系的性能评价研究 |
3.4.3 泡沫剂加量与水灰比对API G级油井泡沫水泥体系的影响实验研究 .. 37 |
3.5 矿渣/粉煤灰泡沫水泥性能初步评价 |
3.5.1 泡沫剂加量与水灰比对矿渣/粉煤灰泡沫水泥体系的影响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泡沫水泥体系性能综合评价 |
4.1API G级油井泡沫水泥性能综合评价 |
4.1.1API G级油井泡沫水泥配方设计 |
4.1.2 密度和凝结时间 |
4.1.3 抗压强度 |
4.1.4 稳定性 |
4.2 矿渣/粉煤灰泡沫水泥性能综合评价 |
4.2.1 矿渣/粉煤灰泡沫水泥体系配方设计 |
4.2.2 密度和凝结时间 |
4.2.3 抗压强度 |
4.2.4 稳定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泡沫水泥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胶质气体泡沫基泡沫水泥体系[J]. VELAYATI Arian,ROOSTAEI Morteza,RASOOLIMANESH Rasool,SOLEYMANI Mohammad,FATTAHPOUR Vahidoddin.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6)
- [2]轻质水泥土桩的承载特性与变形计算方法[D]. 江乃平. 东南大学, 2019(06)
- [3]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致密低渗油气藏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D]. 王星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矿用充填材料发泡水泥的抗压强度及稳定性优化研究[D]. 李彦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耐温绝热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罗玉梅.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硫氧镁泡沫水泥复合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 何楠. 海南大学, 2018(12)
- [7]水泥基泡沫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优化[D]. 童小根.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8]延长主力油层泡沫水泥堵剂体系配方优化与性能研究[J]. 李小瑞,王成俊,费贵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09)
- [9]用于高温地热井泡沫水泥泡沫剂性能研究[J]. 谭慧静,周丹,陈德南,李亚琛,郑秀华. 地质与勘探, 2015(06)
- [10]高温地热井泡沬水泥的实验研究[D]. 周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