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杭埠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安徽杭埠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论文题目: 安徽杭埠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自然地理学

作者: 张海林

导师: 俞立中

关键词: 土地利用,环境效应,杭埠河流域,安徽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及其驱动力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环境效应也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选择我国东部长江下游、安徽中部的杭埠河流域为研究区,对流域内舒城县1949-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作了探讨;运用RS和GIS技术对1987年和2000年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运用长周期水文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面源污染进行了初步估算,运用通用土壤方程对土壤侵蚀变化进行了初步的估算。 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0年,舒城县土地利用变化首先表现为耕地数量变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1949年-1957年,建国初期,全国土地改革,全县开荒种粮,耕地逐年急剧增加;(2)1958年-2000年,耕地变化不大。其次是林地呈减少的趋势,减少的速度相当快。第三,1949年水域面积为152.47km~2,随着龙河口水库及其他小型水库的建成和配套干渠的修建,1962年水域面积增加到214.53km~2,随后水域面积有所下降,但减少量不大。 根据主成分分析,1949-2000年舒城县土地面积变化的自然因素不明显,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四类: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及效益,二是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三是工业原料作物种植结构,四是政策因素。由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耕地面积变化的核心驱动力是:总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生猪饲养量、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总播种面积、复种指数。 根据1987和2000年土地利用状况,通过长周期水文模型估算,1987年模拟径流量为38834.47×10~4m~3,2000年增长到39574.87×10~4m~3,13年间增加了1.91%;由于径流量增加、土地利用由耕地向面源污染相对较高的城镇建筑用地和林地用地向果园和耕地用地的转变,总氮和总磷增加更加明显。1987年随径流输出总氮620.77t,2000年增加为714.44t,增加了15.09%;1987年输出总磷22.53t,2000年增加为29.05t,增加了28.92%。 根据1987和2000年土地利用状况,通过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估算出舒城县1987年和2000年平均土壤侵蚀量分别为91.2163×10~4t/a、92.6751×10~4t/a,土壤年侵蚀量分别为430.30t/km~2、440.09t/km~2;整个流域属于轻度侵蚀区域。 最后,针对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面源污染和土壤侵蚀加剧的情况,提出了初步的对策。

论文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进展

1.2.2 土壤侵蚀与非点源污染定量研究进展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面积

2.1.2 建制沿革

2.1.3 气候

2.1.4 地质地貌

2.1.5 土壤

2.1.6 水文

2.1.7 植被

2.1.8 生物资源

2.2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2.2.1 农业

2.2.2 工业

2.2.3 交通运输业

2.2.4 城镇建设

第三章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3.1 土地利用历史分析

3.2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3.2.1 1949-2000年耕地变化

3.2.2 1949-2000年林地变化

3.2.3 1949-2000年园地变化

3.3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3.3.1 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分析

3.3.2 人类活动驱动力的辨识

3.3.3 人类活动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分析

3.4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

3.4.1 因子分析法

3.4.2 分析过程及结果

第四章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

4.1 面源污染问题

4.1.1 农业面源污染

4.1.2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4.1.3 农业面源污染起因

4.1.4 巢湖流域水环境问题

4.2 研究方法

4.2.1 模型原理

4.2.2 技术路线流程图

4.3 资料收集与整理

4.3.1 土壤SCS图的获取

4.3.2 土地利用图的获取

4.3.3 降水数据的获取

4.3.4 面源污染指标的选取与量化

4.4 分析过程与结果

4.4.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4.4.2 土地利用变化-土壤CN分类的变化

4.4.3 土地利用变化对面源污染物的影响

4.5 面源污染应对策略

第五章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量响应

5.1 土壤侵蚀问题

5.2 研究区土壤侵蚀概况

5.2.1 巢湖流域水土流失后果

5.2.2 舒城县土壤侵蚀情况

5.3 土壤侵蚀模型简介

5.3.1 降雨侵蚀力因子

5.3.2 地形坡度坡长因子

5.3.3 土壤可蚀性因子

5.3.4 覆盖与管理因子

5.3.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5.4 研究区USLE模型各因子的确定

5.4.1 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的确定

5.4.2 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的确定

5.4.3 地形因子LS值的确定

5.4.4 覆盖和管理因子C值及水土保持因子P值的确定

5.5 USLE模型输入数据准备及处理

5.5.1 ARC/INFO栅格模块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简介

5.5.2 地形因子LS的提取

5.5.3 栅格图层的代数运算

5.6 土壤侵蚀量计算结果分析

5.7 土壤侵蚀应对措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

图1-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图2-1 舒城县行政区划示意图

图3-1 舒城县1949-196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图

图3-2 舒城县典型年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图3-3 舒城县茶园面积变化图(1949-2000)

图3-4 杭埠河流域水系图

图3-5 晓天站年降水量距平图(1953-2000)

图3-6 晓天站年径流量距平图(1958-2000)

图3-7 晓天站水位(1952-2000)

图3-8 晓天站年降雨量与年径流的关系曲线

图3-9 龙河口站年降水量距平图(1953-2000)

图3-10 龙河口站年径流量距平图(1958-2000)

图3-11 龙河口站水位(1952-2000)

图3-12 巢湖忠庙站年降水量距平(1954-2000)

图3-13 巢湖1954-2000年水位

图3-14 太阳黑子相对数(1950-1997)

图3-15 舒城县舒城站气温(1957-1988)和龙河口站年降雨量(1952-2000)

图3-16 舒城县人口、劳动力、耕地变化(1949-2000)

图3-17 舒城县耕地面积与大牲畜、生猪饲养量变化图(1949-2000)

图3-18 舒城县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变化(1949-2000)

图3-19 舒城县粮食单产与耕地面积变化(1949-2000)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土地利用变化并行模拟中CA模型改进[D]. 刘中秋.武汉大学2013
  • [2].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D]. 王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 [3].遥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的决策树方法[D]. 王萍.山东科技大学2004
  • [4].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 谭少华.南京师范大学2004
  • [5].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及其信息自动提取[D]. 冯德俊.西南交通大学2004
  • [6].典型岩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 蒋勇军.西南师范大学2005
  • [7].过去5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与环境效应[D]. 刘殿伟.吉林大学2006
  • [8].正地貌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研究[D]. 马小计.北京林业大学2006
  • [9].基于多源数据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 杨武.同济大学2006
  • [10].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D]. 胡江玲.华东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安徽杭埠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