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1987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LandsatTM遥感卫星资料为基础,提取这四个时期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情况,1987年到2006年黄河三角洲高潮线以上面积增加了365km2,低潮线以上增加31km2。黄河三角洲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0.96%)较大;土地利用程度(257)低于高度发达地区水平(275),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大幅度减少,人工控制的土地利用类型大幅度增加。虽然黄河三角洲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是它是一块新生的陆地具有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黄河三角洲开发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减少盲日开发造成的恶果。以1976~2006年之间9个时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资料为基础,提取潮间带信息,研究潮间带的变化趋势。在研究期内,海岸线(低潮线)侵蚀的区域发生孤东以北和清水沟流路南侧的区域。钓口流路附近海岸侵蚀最剧烈,海岸线平均后退5.7km(Ⅱ区),最大后退距离为12km;三角洲南部海岸为缓慢侵蚀状态,平均蚀退距离为1.4km。清水沟流路海岸平均淤进距离为15.1km,最大距离为18.3km。过去的30年,低潮线以上面积减少192km2。另外1985年以后黄河三角洲东北部逐渐被人工护岸大坝包围,海岸线稳定,高低潮线重合。滩涂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总面积呈减少的趋势。钓口流路西侧在人工控制下高潮线不退反近,潮滩平均宽度减少6.8km,面积减小160km2;三角洲东北部一直到孤东油田一带,海岸基本被人工护岸大坝包围,滩涂几乎全部消失;现行河口处,高潮线在人工控制下随河口一起向外推进,滩涂分布在河口两侧,面积变化不明显;三角洲南部高潮线在人工控制下向海推进为主,滩涂面积减小。以1968年到1999年水深数据为基础研究黄河三角洲水下岸坡演化规律,钓口流路西侧浅水侵蚀深水淤积,冲淤变化缓慢;钓口流路附近,浅水侵蚀深水淤积,冲淤转折深度在11~12m;神仙沟流路附近水下岸坡变化北部跟钓口流路接近,南部受现行河口影响出现较大幅度的淤积;现行河口处主要是12~14m以浅区域快速向海淤进,下部变化幅度不大;三角洲南部近岸浅水区变化较小,深水区缓慢淤积。黄河三角洲海域沉积物以粉砂为主,颗粒粘结性不大,黄河三角洲的岸坡调整符合Komar提出的均衡剖面理论。本文综合不同阶段近岸水下地形的演化特征,推导模拟三角洲海岸均衡剖面演化模式,模拟结果表明:河口废弃约150年以后,三角洲地貌特征基本不存在,从粉砂质海岸转变为粉砂淤泥质。利用公式计算得到埕岛海域护岸大坝位置不同时段的水深,得到堤前最大冲刷冲刷深度范围(7~9m),符合有关堤前最大冲刷深度的预测。本文选择调水调沙试验期两年完整的周期,研究调水调沙对三角洲海岸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水调沙试验的主要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口门附近的小范围内,对三角洲海岸的整体冲淤演化影响不大。另外每年的调水调沙集中下泄水沙,海洋动力单方面作用时间加长,使得造陆速率降低。在2007年第六次调水调沙期间,研究了4000m3/s的大流量对黄河分流河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洪峰冲刷河道,主槽的面积和平均深度达到调水调沙前的2倍。调水调沙结束后,河槽又很快淤积,河相关系恢复到调水调沙前状态,略有改善。距河口15 km的C2断面受到海洋的影响,大冲大淤的特点更为突出。在行洪期间提取150m3/s流量向湿地引水,既能保证湿地淡水的存储和更新,又不会影响到主槽行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