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Liver Disease, ESLD)一般是指经内外科无法治愈的各种急性、慢性、先天性以及代谢性肝病,译成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肝移植被公认为是救治终末期肝脏疾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nonfunction, PNF)是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占30%,而其病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其中供体肝脏的冷缺血保存时间长短以及保存液与其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体的药物处理来减轻供体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来降低PNF的发生率,但是将临床中常用的药物预处理动物模型,来研究药物供体预处理与减轻肝脏冷缺血保存损伤的作用与机制未见报道。目的研究肝移植供体进行乌司他丁预处理后能否有效的减轻供体肝脏冷缺血保存的损伤;探讨乌司他丁在肝移植供体冷缺血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依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将14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T组)和对照组(C组),麻醉前30mmin分别对T组行乌司他丁50000U/kg腹腔注射,C组0.9%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的预处理。预处理后手术切取肝脏:打开腹腔,冷林格氏乳酸溶液充分门静脉灌注后,切取肝脏。将切取的标本肝脏保存在冷林格氏乳酸溶液中,保存时间分别为Oh、2h、6h、18h、24h,取各时间点的肝组织样本测定干重、湿重、Na+-K+-ATP酶、Ca2+ -ATP酶的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乳酸(LA)和丙二醛(MDA)水平。并应用光镜和电镜对肝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测量肝脏保存液中的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浓度。依T检验、方差检验、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时间点的三磷酸腺昔(ATP)酶的活性和LA含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在时间点2h、6h、18h、24h T组与C组比较肝细胞形态有明显改善。T组6h的干、湿重明显低于C组(P<0.05),但24h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T组ALT水平6h、24h的明显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AST水平在2h、6h、24h明显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Na+-K+-ATP酶活性在0h、2h较C组高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Ca2+-ATP酶活性在2h较C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组LA水平在Oh和2小时升高,但是在同一观察时间,LDH活性无较大改变(P>0.05)。两组的MDA水平在各时间点无统计学意义。经相关分析得出,Na+-K+-ATP酶活性和LA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r=0.295,P<0.05)。结论乌司他丁预处理肝移植供体大鼠能够有效改善冷缺血保存期间移植肝的损伤;乌司他丁对移植肝冷缺血损伤的保护机制与其增强肝细胞糖酵解过程、提高ATP酶活性有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冷缺血损伤后大鼠肝脏移植后肝脏再生的分子机制[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8(08)
- [2].小鼠肝脏冷缺血状态下细胞凋亡及长链非编码RNA表达情况的试验研究[J].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7(02)
- [3].匹立尼酸对大鼠肝脏冷保存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07)
- [4].肾周冰盐水降温法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9)
- [5].供体肺冷缺血损伤机理及保护措施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 2015(06)
- [6].人离体子宫冷灌注及冷缺血保存的安全区间[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1)
- [7].长时间冷缺血对供肝胆管细胞原纤毛结构及功能的影响[J].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