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模拟研究——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汉字习得模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作者: 王建勤
导师: 赵金铭
关键词: 汉字构形意识,汉字习得,自组织模型,联结主义
文献来源: 北京语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是基于自组织模型的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模拟研究。模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模拟文本潜在知识结构的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表明,模拟文本中潜在的知识结构对模型汉字识别能力的发展以及汉字构形知识的获得具有潜在的影响。模型的汉字识别效应可以从模拟文本或训练样本包含的潜在的知识结构中得到解释。 第二部分是关于“CRCC模型”的建构以及模型的训练。本研究是在自组织模型和SARDNET模型的基础上建构的外国学生汉字部件识别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3个年级的子模型。模型的训练结果表明,3个子模型通过改变模型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的累加机制,弥补了自组织模型知识积累机制的缺陷,成功的模拟了人脑知识积累的过程。 第三部分是关于“CRCC模型”汉字认知效应的模拟研究。通过模型对真、假、非字的认知效应,我们模拟了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的萌发与发展,以及汉字结构类型的认知效应;此外,通过模型汉字识别的错误分析,我们揭示了模型的汉字识别策略。 第四部分是关于模拟研究结果的理论探讨和结论。通过模拟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项基本结论:(1)潜在的汉字知识结构对模型汉字识别能力以及汉字构形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的影响。汉字的频次分布与汉字的结构类型是影响模型汉字构形知识获得的重要因素。(2)模型的训练结果表明,知识的衔接机制与频次累加机制是模型汉字知识生成和积累的重要机制。失去这种机制将给模型带来灾难性后果。(3)模拟研究表明,模型的汉字认知存在结构类型效应。汉字结构类型对模型汉字构形知识的获得具有一定的影响。(4)模型汉字识别错误类型分析表明,模型汉字的识别的首要策略是部件识别策略,其次是结构类型识别策略。(5)模型的汉字认知效应与行为实验研究的结果大致吻合。说明模型的汉字认知效应对对外汉字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根据模型汉字认知效应的分析,我们对对外汉字教学及汉字教材编写的原则提出了建议。
论文目录: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致谢
缩略语表
表格目录
图形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背景
1.2.1 “联结主义”认知理论
1.2.2 汉字构形理论
1.3 本文研究的问题及其理论假设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汉字难学问题的症结
1.3.3 本文研究的问题
1.3.4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汉字字形表征的方法
1.4.2 模型构建的方法
1.5 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6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汉字习得研究概述
2.1 汉语文字学研究
2.2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2.3 外国学生汉字习得与认知研究
2.3.1 外国学生汉字习得的偏误分析
2.3.2 外国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
2.3.3 外国学生汉字认知单元的研究
2.4 汉字习得与认知研究的新领域
2.4.1 联结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
2.4.2 联结主义的基本特征
2.4.3 联结主义模型在语言习得领域的应用
2.4.4 国内基于神经网络的语言习得与认知模拟研究
第三章 模型建构
3.1 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OFM)的基本原理
3.1.1 Kohonen的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
3.1.2 Miikkulainen的 DISLEX模型
3.1.3 Jamesand Miikkulainen的 SARDNET模型
3.2 本模拟研究的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的构建
3.2.1 “汉字部件识别模型”的结构
3.2.2 “汉字部件识别模型”的算法
3.3 “汉字部件识别模型”构建的假设及其特点的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模拟文本的用字统计分析
4.1 模拟文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4.1.1 模拟文本选择的依据
4.1.2 模拟文本的数据处理
4.2 模拟文本用字信息的描述统计
4.2.1 《汉语教程》汉字数量与分布统计
4.2.2 模拟文本汉字使用频度及其分布统计
4.2.3 模拟文本中汉字结构类型的分布统计
4.3 小结
第五章 汉字字形表征方法研究
5.1 关于汉字表征方法的探讨
5.1.1 拼音文字的表征方法
5.1.2 表意文字的表征方法
5.2 本模拟研究的汉字字形表征方案
5.2.1 汉字字形表征特征的选择原则及表征方法
5.2.2 本研究汉字字形表征系统的结构和维度
5.2.3 汉字整字、部件表征与编码
5.3 小结
第六章 模型的训练及其汉字识别能力的发展
6.1 模型的运行环境及模拟环境
6.1.1 模型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6.1.2 模型的模拟环境及相关术语
6.2 模型训练的方法
6.2.1 前期模型的训练
6.2.2 新模型的训练方法
6.3 新模型的训练效果及其汉字识别能力考察
6.3.1 3个子模型汉字知识获取能力的考察
6.3.2 模型部件激活能力的考察
6.4 模型训练方法与模型汉字识别能力发展的讨论
6.4.1 模型训练方法的讨论
6.4.2 模型汉字识别能力发展的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模型汉字认知效应检验
7.1 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相关研究
7.1.1 母语儿童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研究
7.1.2 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研究
7.2 汉字构形规则认知效应及发展过程模拟研究
7.2.1 模拟研究1:汉字构形规则认知效应模拟
7.2.2 模拟研究2:汉字结构类型认知效应模拟
7.2.3 模拟研究3:模型汉字识别错误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理论探讨与结论
8.1 潜在的汉字知识结构与汉字构形意识发展(1
8.1.1 汉字频次知识对模型汉字识别能力的影响
8.1.2 汉字结构类型知识对模型汉字识别能力的影响
8.1.3 结论一
8.2 语言的“后天习得机制”与模型汉字识别能力的发展
8.2.1 新旧知识的衔接机制对模型汉字识别能力发展的制约
8.2.2 知识的累加机制对汉字识别能力发展的制约
8.2.3 结论二
8.3 模型汉字认知效应的现实意义
8.3.1 模型汉字构形认知效应的现实意义
8.3.2 模型汉字认知效应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意义
8.3.3 模型汉字认知效应对汉字教学的意义
8.3.4 结论三
第九章 余论
9.1 模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9.2 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发布时间: 2005-07-11
参考文献
- [1].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D]. 刘甜.暨南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 孙红玲.北京语言大学2005
- [2].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 彭锦维.北京语言大学2005
- [3].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研究[D]. 张洁.北京语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