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转换论文-张春

汇率制度转换论文-张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汇率制度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账户,贬值压力

汇率制度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1](2016)在《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面临艰难过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811汇改”所引发的市场震荡和多空大战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中国央行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中间价的改革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让汇率形成机制更市场化,同时通过一次贬值性释放人民币贬值压力。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当时正值中国股市大跌,此举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政府是(本文来源于《企业家日报》期刊2016-05-13)

夏园园[2](2009)在《基于国家金融安全维护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表现出频发性和传染性的新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频繁发生货币危机,使得许多国家的汇率制度进行了微调、修正、变迁甚至重新选择。关于汇率制度的转换研究也成为了许多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论文基于国家金融安全的视角,通过深入考察人民币汇率制度与金融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保障经济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寻求汇率制度平稳转换的路径,为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性建议。论文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通过对我国金融安全状态的整体把握,并结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有关争议,深入分析金融安全和人民币汇率制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的具体路径。论文首先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我国金融安全的状态,其次,梳理了近期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争议,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两者的关系,为人民币汇率制度具体的转换路径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首先分析了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国内外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创建衡量我国金融安全的指标体系,定量分析我国目前的金融安全状态。同时,从人民币升值与否和如何升值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看法,并且详细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化的现实制约。在对金融安全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这两者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行汇率制度下我国金融安全问题。最后,论文从汇率角度提出了加强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措施,并且通过分析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时机和方式,给出了具体的转换路径。(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09-05-01)

杨茜[3](2009)在《汇率制度转换的路径选择:理论演进与国际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不安集中表现为货币危机的频繁发生,这些危机无不伴随着汇率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同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秩序相对弱化,各国政治、经济、金融环境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的汇率制度面临微调、修正甚至重新选择。因此,关于汇率制度的变动研究受到了国内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国际汇率制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汇率制度转换理论,是研究一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时汇率制度如何调整的理论。但是该理论并不完善,各种研究基本上处于现象介绍、情况剖析等层次。所以对汇率制度转换理论的研究对于国际汇率制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历史意义。同时,我国资本帐户自由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汇率制度该如何调整或转换呢?汇率制度转换理论的研究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取向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背景下,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和归纳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汇率制度转换理论和国际经验。据此讨论了汇率制度转换的路径选择问题,并且结合“叁元悖论”的分析框架,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提出建议。本文在研究视角、分析步骤和研究方法上均有所创新,但不足之处仍有待完善。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对汇率制度转换理论发展的背景——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过程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汇率制度转换较为频繁的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转换实践进行了概述。而后引申出主要讨论的两个问题:汇率制度转换的理论演进和国际经验。理论的内容体系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动因理论、路径理论、时机理论和影响理论。根据国别案例总结出的国际经验也较为丰富,为汇率制度转换提供了不同的路径选择。最后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取向:在资本项目逐渐开放下,完善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增加汇率的弹性。(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09-04-01)

英英[4](2008)在《TV-STAR模型在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已经实行了叁年多,国内外学术界和国际社会一直不乏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焦点问题之一就是,现行的汇率制度是否真如中国人民银行所宣称的那样,已从简单地与美元挂钩转换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转换过程应该是渐进的,通过引入非线性理论中的时变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TV-STAR模型)来拟合从一种制度到另一种制度的平滑转换过程。(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李莉[5](2007)在《不同汇率制度下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机制及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中我国央行的“角色”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汇率制度类型包括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下,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及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的固定比价;而浮动汇率致使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供(本文来源于《消费导刊》期刊2007年12期)

马君潞,吕剑[6](2007)在《基于汇率错位视角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概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汇率错位的视角,运用二元模型对东南亚6国汇率错位幅度与汇率制度转换概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转换概率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高低与汇率制度的稳定性有很强的关系,即人民币汇率错位幅度与汇率制度转换概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汇率错位是汇率制度转换的原因,汇率错位幅度越大,汇率制度转换的概率越大。因此,若要维持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至关重要。就当前来说,人民币汇率制度发生转换的概率不大。(本文来源于《亚太经济》期刊2007年06期)

翟淑萍,王岩[7](2007)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渐进性转换路径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浮动汇率制度转换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相对匮乏。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国家的汇率制度转换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固定盯住汇率制度退出的渐进性转换路径问题,可得出人民币汇率制度退出固定盯住汇率制度应先转向中间汇率制度的研究结论,从而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支持。(本文来源于《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7期)

韩炜[8](2007)在《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人民币升值”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时,2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的内容不仅包括人民币升值2%,而且推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汇率制度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近两年的时间,有必要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汇率制度转换理论是研究一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时汇率制度如何实现调整过程的理论。汇率制度转换理论的内容体系包括:动因理论、路径理论、时机理论和影响理论。该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因研究对象、分析角度的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问题。本文将研究的对象定位于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分析的角度是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汇率制度转换的路径和时机选择问题。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现有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并介绍了汇率制度转换理论的产生和框架体系;其次,结合汇率制度转换理论,重点研究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汇率制度安排和演进的特点,并通过典型案例,总结出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汇率制度转换成功的两个共同点:汇率制度转换路径的共同特征和汇率制度转换时机的相同条件;最后,运用已经总结出的结论来分析中国汇率制度转换的路径,即从固定走向浮动,并以此转换路径为主线,验证2005年汇率制度转换时机的合理性,进一步探讨人民币汇率制度走向完全浮动汇率制度的条件。按照上述的研究思路,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汇率制度转换的理论基础。首先,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发展到“不可能叁角形”理论,从长期以来争论的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的优劣问题演进到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其次,详细介绍了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发展。害怕浮动论、退出战略和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对当前许多国家(地区)的汇率制度选择行为进行了解释。再次,介绍了汇率制度转换理论的产生及其框架体系。该理论最早由马森提出,他认为每一个特定的汇率制度只可能满足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需要,汇率制度的更迭总是频繁地发生于国家(地区)之间。因此,对汇率制度转换理论的研究,既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价值。汇率制度转换理论的内容包括:动因理论、路径理论、时机理论和影响理论,该理论不仅是个理论体系,更是汇率制度转换的一个过程。最后是关于汇率制度转换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在汇率制度转换的问题上,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而且国内学者大多是运用数理模型进行分析。第二章研究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汇率制度转换的问题。首先,定义了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并分析了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汇率制度安排的困境: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偏好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害怕浮动;另一方面他们又难于维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而呈现出两极解的趋势。其次,详细分析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汇率制度转换的案例。最后,分析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成功的汇率制度转换的共性,得出两个一般性的规律:(1)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汇率制度转换的路径是从固定汇率制度,走向更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最终转换为完全浮动汇率制度。(2)在汇率制度转换的时机问题上应当满足这样的几个条件:经济基本面趋强、实际汇率处于升值期、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第叁章通过对我国经济基本面、实际汇率、外汇储备和短期资本流入的分析,验证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转换时机是否合理。首先,分析我国的基本经济情况。汇率制度转换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水平逐年提高,运行轨迹呈现高位趋稳的态势;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物价涨幅较低,这些都为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转换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次,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情况。(1)由于中国存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计算实际汇率时,不仅要剔除了物价上涨的影响,也需用人均GDP的增长率来消除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影响。(2)运用马尔可夫转换过程,对经过修正的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估计结果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在2005年7月20日之后的111天内一直处于升值状态。再次,分析了高额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顺利完成汇率制度转换的强大后盾。最后,我国在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制问题上一直坚持稳妥的方针,防止出现大规模的游资进入,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平稳转换提供了保障。结论:由于2005年我国的实际情况满足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成功的汇率制度转换时机所要求的四个条件,所以可以说2005年汇率制度转换时机的选择是合理的。第四章运用汇率制度转换时机选择的分析模式,预测人民币汇率制度走向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会在具备如下条件的情况下发生:汇率制度转换的内在动因——经济基本面趋强;汇率相对平稳是人民币汇率走向完全浮动的时机;适度的外汇储备和对资本流动管制的放宽是人民币走向完全浮动的必要条件。第五章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本文以汇率制度转换路径为主线,对汇率制度转换时机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一种对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汇率制度转换问题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与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成功的汇率制度转换的比较,首先验证了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转换是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并沿着汇率制度转换路径进一步探讨,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人民币汇率走向完全浮动的时机予以分析。从长期来看,汇率制度的选择不是一劳永逸的,没有单一的汇率制度适合于同一时期的所有国家或同一国家的所有时期。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本文对汇率制度转换的分析结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论文的创新之处1、视角较新。从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汇率制度转换的案例分析出发,侧重研究中国汇率制度转换的路径和时机问题。这一角度有别于国内现有的汇率制度转换的一般性研究,对中国汇率制度转换更具现实意义。2、通过概括研究与典型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新兴国家(地区)汇率制度转换的两个一般性结论。3、在汇率制度转换时机的分析中,视角和结论都有所创新。不再局限于现有的本利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运用了条件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汇率制度转换的时机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7-04-18)

操君[9](2007)在《汇率制度转换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基于波兰、泰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波兰、泰国汇率制度改革历程1.波兰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波兰是利用篮子汇率作为渐进式改革的过渡形式,通过兹罗提(Zloty)钉住和爬行钉住一篮子货币,并不断扩大爬行区间,最后较为平稳地完成了由钉住汇率制度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转换。(1)单一钉住美元。19(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期刊2007年02期)

吕剑[10](2006)在《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汇率制度转换概率研究——兼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对东亚9个国家汇率制度转换概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得出了有益的启示。研究表明,在所有汇率制度转换的概率中,以维持固定汇率不变的概率最大为75.27%,最终均衡状态时实行固定汇率的概率同样最大为47.57%,即固定汇率是东亚国家汇率制度的最优选择。因此,东亚各国应该将汇率固定下来,或者通过东亚货币合作实施统一货币“亚元”。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向富有弹性的浮动汇率方向改革,另一方面又要有长远眼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发挥核心作用,再次实行固定汇率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是我国成功实现汇率制度转换的最优目标和路径。(本文来源于《经济科学》期刊2006年06期)

汇率制度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表现出频发性和传染性的新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频繁发生货币危机,使得许多国家的汇率制度进行了微调、修正、变迁甚至重新选择。关于汇率制度的转换研究也成为了许多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论文基于国家金融安全的视角,通过深入考察人民币汇率制度与金融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保障经济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寻求汇率制度平稳转换的路径,为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性建议。论文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通过对我国金融安全状态的整体把握,并结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有关争议,深入分析金融安全和人民币汇率制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的具体路径。论文首先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我国金融安全的状态,其次,梳理了近期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争议,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两者的关系,为人民币汇率制度具体的转换路径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首先分析了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国内外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创建衡量我国金融安全的指标体系,定量分析我国目前的金融安全状态。同时,从人民币升值与否和如何升值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看法,并且详细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化的现实制约。在对金融安全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这两者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行汇率制度下我国金融安全问题。最后,论文从汇率角度提出了加强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措施,并且通过分析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时机和方式,给出了具体的转换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汇率制度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面临艰难过渡[N].企业家日报.2016

[2].夏园园.基于国家金融安全维护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D].天津财经大学.2009

[3].杨茜.汇率制度转换的路径选择:理论演进与国际经验[D].天津财经大学.2009

[4].英英.TV-STAR模型在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5].李莉.不同汇率制度下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机制及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中我国央行的“角色”转换[J].消费导刊.2007

[6].马君潞,吕剑.基于汇率错位视角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概率研究[J].亚太经济.2007

[7].翟淑萍,王岩.人民币汇率制度渐进性转换路径的Logistic回归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

[8].韩炜.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7

[9].操君.汇率制度转换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基于波兰、泰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考察[J].金融经济.2007

[10].吕剑.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汇率制度转换概率研究——兼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J].经济科学.2006

标签:;  ;  ;  ;  

汇率制度转换论文-张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