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黄海及海南近海有机碳的分布

东、黄海及海南近海有机碳的分布

论文摘要

海洋有机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海洋中的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迁移和转化对海洋有机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测定了黄海、东海及海南近海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分析了有机碳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东海陆架溶解有机碳的收支,具体研究成果如下:东海冬季(2007年2月)和春季(2007年5月和2008年4月)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均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且平均值分布特征为2008年4月>2007年5月>2007年2月。冬季和春季DOC的分布主要受水文结构的控制,冬季近岸POC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陆架区及其边缘则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现场生产。春季(2007年5月)航次东海陆架、浙江沿岸和长江口附近DOC/AOU的比值分别为-0.17、-0.19和-0.22,估算东海陆架、浙江沿岸和长江口附近DOC降解所消耗的氧占表观耗氧量的24%、26%和31%。利用箱式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架区DOC的收支,发现冬季东海陆架是北太平洋DOC的净源,其向外的净输出量为63.6kmol/s,远低于2006年11月,表明同一季节不同月份DOC的向外输出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不同月份台湾海峡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春季南黄海(2007年4月)表层和底层POC和PN的分布在中部出现了低值闭合区,且在122.5°E,36°N处,即青岛冷水团附近出现了POC%和PN%含量的高值区,且以其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表层和底层DOC均在西北近岸石岛附近海域出现了的高值区,A3-F4断面DOC/AOU的比值为-0.24,估算该断面DOC降解所消耗的氧占表观耗氧量的33%,高于东海。浮游植物对南黄海表层和30m水体POC的贡献量分别为19.3%±20.8%和24%±18%。青岛外海POC的高值区主要来自来自渤海和北黄海的含有高质量浓度有机碳的鲁北沿岸流。文昌河有机碳浓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2006年12月)文昌河DOC和POC随盐度的变化均不具有保守性,周边的养殖活动及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河流中的高DOC和POC可能有明显的贡献;夏季(2007年8月),近河口处DOC和POC的分布主要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大潮有机碳浓度低于小潮;夏季(2008年8月)台风为发生之前,DOC主要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而台风来临后带来了大量的降雨,从而会对河流中的有机碳浓度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表现为台风阶段DOC浓度低于台风前。文昌河COC随盐度的变化则呈现一定的保守性,表现为随盐度的增加COC呈现降低的现象,COC在总DOC中占的比例为19%±9%。万泉河有机碳浓度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2006年12月),万泉河DOC和POC与盐度均不具有保守性;夏季(2007年8月)DOC和POC与盐度均呈现负相关,表现为一定的保守性;夏季(2008年8月)DOC与盐度呈现负相关,但台风和潮汐作用对DOC的分布趋势有一定影响。与文昌河不同的是,DOC浓度呈现大潮高于小潮,台风阶段高于台风前。万泉河COC浓度随盐度的变化趋势不具有保守性,在低盐度区域,COC有溶出的现象,COC在总DOC中占的比例为27%±10%。冬季(2006年12月)万泉河、文昌河和沿岸珊瑚礁周围水体POC/Chlα的比值分别介于72~312、43~196和123~334之间。运用简单模型估算浮游植物对万泉河、文昌河和沿岸珊瑚礁周围水体中POC的贡献量为分别为34%、45%和38%。

论文目录

  • 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海洋DOC和P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1.3 陆架区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 1.4 河流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 1.5 胶体有机碳的研究
  • 1.6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分析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东海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春季南黄海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海南东北部河流及近岸海区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语
  • 6.1 工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珠江口夏季海陆源有机碳的模拟研究——分布特征、贡献比重及其迁移转化过程[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1)
    • [2].生物有机碳肥在大白菜上的施用效果[J]. 磷肥与复肥 2020(01)
    • [3].有机碳肥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20(02)
    • [4].有机碳肥对保罗兰睡莲开花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10)
    • [5].有机碳肥对香榧幼林生长影响研究初报[J]. 林业科技 2017(04)
    • [6].生产高质量的有机碳肥 颠覆有机肥传统标准与工艺[J]. 中国农资 2017(35)
    • [7].土壤有机碳破解众多难题[J]. 中国农资 2017(34)
    • [8].植物碳营养系列报道之四 研究有机碳营养 发展有机碳肥[J]. 中国农资 2013(48)
    • [9].森林生态系统植硅体及其封存有机碳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9(12)
    • [10].砒砂岩与沙重构土体中有机碳的矿化特征[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10)
    • [11].变废为肥的法宝——有机碳肥技术[J]. 中国农资 2018(04)
    • [12].大棚作物如何应用有机碳肥[J]. 中国农资 2018(09)
    • [13].有机碳养分组合的肥效研究[J]. 磷肥与复肥 2020(03)
    • [14].有机碳技术与化肥产业结构性改革[J]. 化肥工业 2016(05)
    • [15].连续14年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01)
    • [16].外源有机碳对植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天津农业科学 2017(06)
    • [17].有机碳肥与农业现代化[J].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5(09)
    • [18].有机碳肥不同用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7)
    • [19].生物炭及秸秆对水稻土各密度组分有机碳及微生物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18)
    • [20].弱光照条件下有机碳营养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5(04)
    • [21].有机碳肥应用七原则要记住[J]. 中国农资 2018(11)
    • [22].不同退耕年限对菜子湖湿地表土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2(08)
    • [23].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14)
    • [24].长期施肥下灰漠土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演变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1)
    • [25].西藏草地开垦后土壤表层氮素及有机碳特征研究[J]. 草业科学 2010(09)
    • [26].对“有机碳肥”的探讨[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02)
    • [27].新型肥料的时代需求与技术创新[J]. 磷肥与复肥 2019(10)
    • [28].不同培养温度下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J]. 土壤 2019(05)
    • [29].绿素对西北冰洋海源有机碳埋藏的指示意义[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06)
    • [30].有机碳肥重要品种介绍[J]. 中国农资 2017(45)

    标签:;  ;  ;  ;  ;  ;  

    东、黄海及海南近海有机碳的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