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垩白粒率(PGWC)是稻米最重要的外观品质指标之一。垩白不仅降低稻米的外观品质,而且降低碾米品质以及蒸煮食味品质。垩白粒率偏高是我国水稻品种尤其是杂交组合的稻米品质低劣的最主要因子之一。水稻千粒重(TGW)是重要的产量构成因子,主要决定于籽粒胚乳中淀粉的合成与积累和籽粒的大小,适当提高千粒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然而,提高千粒重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垩白粒率的升高。本研究利用以越光为受体、Kasalath为供体构建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和越光/Kasalath//越光回交自交系(BIL)群体进行了垩白粒率和千粒重QTL及其互作分析,利用越光/桂朝2号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分析了垩白粒率QTL及其互作效应。利用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PA64S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进行了垩白粒率QTL分析。通过目标置换系与背景亲本回交建立次级F2群体,对垩白粒率qPGWC-7进行了精细定位。同时分析比较了目标置换系与背景亲本9311的产量性状和淀粉理化性质。为水稻垩白粒率和千粒重的协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为垩白粒率QTL图位克隆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越光/Kasalath CSSL在2005-2007年检测到7个垩白粒率QTL和2对上位性。利用BIL在2005年和2006年检测到3个垩白粒率QTL和3对上位性,3个QTL均具有环境互作效应。利用RIL在2004年-2006年检测到4个垩白粒率QTL和6对上位性,3个QTL具有环境互作效应。经图谱比较整合后,利用3个群体共检测到11个垩白粒率QTL,其中qPGWC-3,qPGWC-6a,qPGWC-8,qGWC-10b,qPGWC-12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6个QTL未见文献报道,为新的垩白粒率QTL。共检测到11对垩白粒率上位性,没有检测到重复的上位性。3个上位性位点在两个群体中都与其他位点互作,即位于第1染色体上S13849-R2635标记位点、gPGWC-6a和qPGWC-10b。在3个群体中,都有QTL参与上位性的互作,表明QTL除通过加性效应影响垩白粒率外,同时还通过与其它位点互作影响垩白粒率。CSSL中检测到的上位性均为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点之间的互作,而BIL群体和RIL群体中均为不同染色体的位点之间的互作。这些结果为稻米垩白粒率的分子育种提供有用的基因资源和信息,揭示了垩白粒率遗传网络的复杂性。2、利用越光/Kasalath CSSL群体检测到6个千粒重QTL和3对上位性,其中2个QTL在3年均检测到,1个QTL在2年均检测到;所有上位性均在2年检测到。利用BIL群体共检测到千粒重7个QTL和11对上位性,其中4个QTL具有环境互作效应;6对上位性具有环境互作效应。经图谱比较整合后,在2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1个千粒重QTL,其中有2个QTL在两个群体中共同检测到,即qTGW-6c和qTGW-7b;7个QTL(qTGW-2a, qTGW-2b,qTGW-3b,qtgw-3c,qTGW-6b,qTGW-7a,qTGW-7b)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检测到4个新的QTL。共检测到14对千粒重上位性,没有检测到重复的上位性。2个上位性位点(qTGW-6b和qTGW-7b)在两个群体中都与其它位点互作。在2个群体中,均有QTL参与上位性的互作,其中qTGW-6b和qTGW-7b在两个群体中均检测到,来自越光的等位基因在前者降低千粒重,而在后者增加千粒重;这两个QTL相互间发生互作,同时还与其它位点互作。表明QTL除通过加性效应影响千粒重外,同时还通过与其它位点互作影响千粒重。CSSL中上位性均为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点之间的互作,而BIL群体中均为不同染色体的位点之间的互作。这些不同互作类型上位性以及一个位点与多位点互作现象的发现,暗示千粒重遗传网络的复杂性。垩白粒率和千粒重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1),在CSSL和BIL两个群体中和3年的分析结果一致。检测到2个共同控制千粒重和垩白粒率表现的位点(qPGWC-6与qTGW-6a,qPGW-7与qTGW-7b),在qPGWC-6和qTGW-6a位点上,来自越光的等位基因同时降低垩白粒率和千粒重。7个控制垩白粒率或千粒重单个性状表现的QTL,除第1染色体上C161标记附近控制垩白粒率表现的QTL,6个均为千粒重QTL(qTGW-2b,qTGW-3b,qTGW-3c,qTGW-6b,qTGW-7a, qTGW-10a,qTGW-10b)。其余的QTL附近均有控制垩白粒率与千粒重QTL报道。针对这些不同类型位点,在育种中应根据亲本等位基因的效应方向,而采取不同的育种策略。3、利用PA64S/9311 CSSL群体检测到两个垩白粒率QTL,其中一个为qPGWC-6,与Wx基因紧密连锁。另一个为qPGWC-7,贡献率为28.18%。qeGWC-7对应的3个置换系C-51、C-52和C-62在2-3个环境下的垩白粒率均极显著高于背景亲本9311(P<0.001),差异幅度为54.3%-78.9%,说明qPGWC-7在不同环境下能稳定表达。利用C-51与9311回交构建次级F2群体,将qTGWC-7分解为单基因。利用包含8073个单株的次级F2群体和自行设计的SSR和InDel标记,将qPGWC-7限定在InDel 14~InDe1 3之间的44kb区间内,位于同一个BAC克隆上。4、C-51的千粒重比9311高4.55%(P<0.05),而其他产量性状无显著差异;蛋白质含量极显著低于9311(P<0.01),而直链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淀粉的结晶度极显著低于9311(P<0.001),仅为9311的54%;支链淀粉的长链部分差异显著,而短链差异较小;淀粉粒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表明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支链淀粉的结构和淀粉结晶度可能与垩白的形成有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麦品种扬麦16赤霉病抗扩展QTL定位及分析[J]. 作物学报 2020(02)
- [2].黄瓜单性结实性状遗传与QTL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1)
- [3].水稻闭颖授粉QTL的初步定位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4)
- [4].甘蓝型油菜对盐胁迫的响应及耐盐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04)
- [5].亚麻QTL定位的研究进展[J]. 中国麻业科学 2020(04)
- [6].控制水稻中胚轴伸长的QTL定位[J]. 中国稻米 2019(06)
- [7].粳稻柱头外露率QTL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01)
- [8].供氮和不供氮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1)
- [9].玉米出籽率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04)
- [10].东乡野生稻芒长的QTL定位[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07)
- [11].QTL技术在水稻耐盐育种上的应用[J]. 农家参谋 2017(10)
- [12].绒山羊QTL的研究进展[J]. 当代畜牧 2017(15)
- [13].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相关QTL在两个群体中的验证[J]. 海洋通报 2017(05)
- [14].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抽穗期QTL分析[J]. 江苏农业学报 2015(06)
- [15].黄瓜单性结实性状的QTL定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1)
- [16].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和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06)
- [17].利用Solanum pennellii LA0716渐渗系群体初步定位番茄果实硬度QTL[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2)
- [18].水稻次级群体QTL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2)
- [19].猪乳头数性状QTL研究进展[J]. 家畜生态学报 2013(11)
- [20].胡麻株高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功能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06)
- [21].水稻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QTL定位[J]. 核农学报 2020(09)
- [22].利用大刍草渗入系群体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23].水稻种子休眠的QTL定位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文 2016(24)
- [24].甘蓝型油菜含油量性状的QTL定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7(08)
- [25].高粱子粒单宁含量和颜色QTL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05)
- [26].马氏珠母贝两个与生长性状相关QTL的验证[J]. 海洋科学 2015(11)
- [27].小麦耐热性状鉴定及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21)
- [28].东乡野生稻的粒形相关QTL分析[J]. 杂交水稻 2014(06)
- [29].半滑舌鳎性别决定的QTL互作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01)
- [30].水稻非生物胁迫相关QTL研究进展[J]. 植物生理学报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