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豆(Glycine max(L.)Merr.)在遗传改良过程中,产量明显提高。为了揭示吉林省大豆产量与株型性状之间的演化规律,本文对在吉林省1923年以来育成的30个品种的株型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大豆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参考。本文测定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性状以及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冠层平均叶倾角、茎直径和叶柄长度等株型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吉林省大豆产量由1923年的1212.77kg/hm2增加到2005的2275.82kg/hm2,82年来增加了87.65%,平均每年增加了1.06%。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均随着育成年代呈增加的趋势。新老品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均表现为中、上层较大,下层较小,而且品种间差异较大。新品种的单株荚数明显多于老品种,尤其下层荚数增多,而且新品种的上、中、下层的瘪粒荚数明显少于老品种。新品种一粒荚和二粒荚略少于老品种,但新品种三四粒荚的数量明显多于中期品种和老品种。2单株叶面积在R2期、R4期和R6期与育成年代呈正相关关系,并且达到显著水平。小叶面积在三个时期均与育成年代呈负相关,随着育成年代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叶片长宽比随着年代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单株叶片数在R2期、R4期和R6随着育成年代的增加而增加。新老品种单株叶面积表现规律为新品种>中期品种>老品种;老品种单株不同冠层叶面积变化不大,中层和上层较大,下层较小,整个冠层结构呈伞型:新品种以中下层叶面积较大而上层较小,植株冠层结构呈宝塔型。大豆品种叶柄长度随植株高度增加而增加,新品种不同节位叶柄长度变化差异显著,中层较大,下层较小,上层居中。3叶面积指数(LAI)随着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的趋势;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冠层LAI的生育期变化基本一致,新老品种在R2期比较接近,在R4期和R6期新品种大于老品种和中期品种,在R7老品种的LAI有最小值。老品种中上部的LAI占全冠层的比例较大而新品种所占较小。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冠层平均叶倾角与育成年代呈线性显著增加。新老品种冠层平均叶倾角生育期变化基本一致。老品种冠层平均叶倾角上下冠层比较接近,叶倾角小;新品种冠层叶倾角有明显的层次性,上层最大,中层次之,下层最小,新品种冠层上部叶倾角大,叶片近似直立生长,株型紧凑。4茎直径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增强,在R2期新老品种的茎直径基本相同,随着生育进程推移,茎直径逐渐增加,从R3期以后,新品种的茎直径平均值明显大于老品种。倒伏指数随着育成年代的增加而降低,82年来降低了49.98%,平均每年降低了0.60%,新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优于老品种。株高和分枝数随着主茎节数的增加而减少。5脂肪含量随着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82年来增加了6.69%,平均每年增加了0.08%;蛋白质含量随着育成年代呈逐渐降低的趋势,82年来降低了4.60%,平均每年降低了0.05%,脂肪与蛋白含量的比值与脂肪含量随年代变化基本一致。本文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大豆成熟期提早,株高降低,分枝数减少,节数增多,倒伏指数随着茎直径的增加而下降;大豆叶柄长度随植株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新品种叶柄长度中层较大,下层较小,上层居中,而老品种冠层变化不大;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叶面积随着育成年代的增加而增加,新品种以中下层的叶面积较大而上层较小,植株冠层呈宝塔型,老品种单株不同冠层变化不大,中层和上层较大,下层较小,整个冠层结构呈伞型;冠层平均叶倾角与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的趋势,老品种上下冠层比较接近,叶倾角小;新品种叶倾角有明显的层次性,上层最大,中层次之,下层最小,上部叶倾角大,叶片近似直立生长,株型紧凑。因此,株型随着品种选育逐渐得到改善,冠层结构合理,冠层内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改善,冠层下部有效荚数增多,尤其是三四粒荚增多,导致产量逐年提高。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株高、倒伏指数、茎直径、单株叶面积、群体叶面积指数、单株荚数以及三粒荚和四粒荚与产量相关显著,可以作为高产品种的育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