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产生出大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建筑作品。牌坊便是其中之一,它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及造型艺术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出了深远的艺术、文化及社会意义。牌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是民间艺术、纹样装饰的物质载体,是民间建筑中最为考究、装饰手法最为繁多、装饰艺术最为精美的建筑体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丰富多样的造型、色彩艳丽的彩绘、实用美观的功能,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和深远的民族文化。牌坊起初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及装饰品而出现的建筑单体,在经过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样式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成为了一种纪念性的象征。这也是老百姓对人生理想的一种物化反映,反映了百姓对家庭祈求平安、对人生祈求富贵、对生命祈求长寿的吉祥观念。牌坊不仅是装饰纹样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封建“礼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强大的“礼制”规范中,牌坊被印上了“礼”的烙印,在“礼”的制约下牌坊的装饰性被打上了礼制文化的印记。这种寓意的牌坊既是我国古代封建礼制、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的产物,也是封建礼制、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物质形态的表现。牌坊文化不仅仅是指它的装饰与美化,而是人们心理结构深层意识的表现;它不是单纯的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继承,而是对优秀文化真谛的认识与弘扬。中国牌坊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它的象征寓意以及相关的传统风俗至今仍被广泛流传,牌坊文化的发展是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是有机的渗透到传统文化的系统之中。从历史文化到建筑形式、从雕刻纹饰到材质的运用、从个体形象到群体布局等方面,不同程度表现了古代的文化内涵、传统礼仪、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等在牌坊文化上的反映。本文前四章阐述了牌坊作为独特的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中国古代建筑群、城市乡野空间、风景园林中的空间形态特征和作用,揭示出牌坊在中国古代社会物质需求和精神教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文化传播意义。最后一章以宝鸡市代家湾市政广场牌楼设计为研究主体,针对牌坊这一特色建筑在中国范畴内的影响和传承,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借鉴传统牌坊的制作工艺方法,指导我们如何运用现代化的工艺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诠释牌坊这一古老的建筑单体。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递牌坊[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01)
- [2].中山大学牌坊[J]. 城市观察 2019(05)
- [3].《老牌坊》[J]. 包装世界 2018(01)
- [4].胡家牌坊与胡家牌坊街[J]. 走向世界 2017(32)
- [5].七星岩牌坊[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1)
- [6].牌坊[J]. 戏剧文学 2016(04)
- [7].庄磊作品选[J]. 艺术教育 2015(05)
- [8].牌坊:在路边[J]. 中国诗歌 2018(05)
- [9].题苏蓼养殖园牌坊[J]. 老年人 2018(04)
- [10].论科举功名牌坊修建原因、类型及意义[J]. 科举学论丛 2014(01)
- [11].话剧 牌坊[J]. 剧本 2016(03)
- [12].西递牌坊[J]. 中国农资 2012(10)
- [13].老北京的牌坊[J]. 时尚北京 2009(08)
- [14].衢州古牌坊考证研究[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04)
- [15].科举的社会表达——明清时期徽州科举牌坊考察[J]. 教育与考试 2018(03)
- [16].浅谈牌坊文化[J]. 作家天地 2020(09)
- [17].年夜饭 “牌坊”里的中国年[J]. 走向世界 2011(03)
- [18].海南牌坊文化研究[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1)
- [19].试论巴蜀牌坊的价值、现状与保护[J].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2(00)
- [20].“立体史书”古牌坊 历史风尘的符号[J]. 中华建设 2017(01)
- [21].牌坊和树[J]. 新青年(珍情) 2014(03)
- [22].鲁西南古牌坊[J]. 走向世界 2011(07)
- [23].百年前震惊欧洲的贵阳“牌坊路”[J]. 贵阳文史 2020(04)
- [24].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J]. 地理研究 2016(10)
- [25].牌坊 中国明清时代的德行旌表[J]. 文明 2016(10)
- [26].衢州古牌坊形制研究[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27].浅谈牌坊文化在乡镇广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J]. 大众文艺 2015(21)
- [28].明代辽东牌坊考释[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
- [29].闲话明清牌坊的旌表和装饰[J]. 公共艺术 2010(01)
- [30].析中国牌坊[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