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翅摇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金属,花翅摇蚊,联合毒性,生物化学标志物
花翅摇蚊论文文献综述
王剑南,许力山,曹传旺[1](2019)在《Cd~(2+)和Pb~(2+)对花翅摇蚊幼虫的毒性及对叁种生物化学标志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花翅摇蚊ChironomuskiiensisTokunaga对重金属Cd~(2+)和Pb~(2+)胁迫响应。【方法】测定Cd~(2+)和Pb~(2+)对花翅摇蚊4龄幼虫的急性毒性、联合毒性以及体内3种生物化学标志物(CAT、SOD活性和MT含量)的影响。【结果】花翅摇蚊幼虫暴露于重金属Cd~(2+)和Pb~(2+)及混合离子中表现出典型的中毒症状,且24 h和48 h重金属Cd~(2+)致死中浓度LC50显着低于Pb~(2+)的LC50。混合离子Cd~(2+)和Pb~(2+)的联合毒性随着不同配比和作用时间呈现差异性;24hCd~(2+)+Pb~(2+)1︰1配比表现为部分相加作用,Cd~(2+)+Pb~(2+)2︰1和1︰2配比表现为拮抗作用;而作用48 h不同配比联合毒性均为部分相加作用。2种单一和混合重金属Cd~(2+)+Pb~(2+)均不同程度对摇蚊体内SOD和CAT产生抑制作用,而暴露于Cd~(2+)和Pb~(2+)及其混合离子作用下MT含量显着高于对照,且随着时间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结论】重金属Cd~(2+)和Pb~(2+)对摇蚊幼虫具有急性和联合毒性,体内抗氧化酶系CAT、SOD及体内MT参与了重金属污染物的胁迫的应答响应,并表现出时间-剂量效应,可作为水体环境质量监测的生化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剑南[2](2019)在《重金属Cd~(2+)和Pb~(2+)对花翅摇蚊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河流、湖泊等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重金属污染,不仅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而且间接威胁人类健康。花翅摇蚊是摇蚊中的优势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淡水环境中,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探讨花翅摇蚊(Chironmus kiiensis)对重金属Cd2+和Pb2+胁迫响应,本文测定了两种重金属Cd2+和Pb2+对花翅摇蚊4龄幼虫的急性及联合毒性、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以及口器致畸的作用,体内五种生物标志物(SOD、CAT、GST、P450、MT)的变化,以及花翅摇蚊对两种重金属富集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摇蚊幼虫暴露于两种重金属中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对重金属的敏感性增大,暴露初期幼虫活动减慢,受刺激的应激反应减弱。而暴露后期中毒而死的幼虫身体僵直,尾部出现“S”型弯曲,体色变为灰绿色。这表明重金属Cd2+和Pb2+对花翅摇蚊具有中毒损伤作用。Cd2+对4龄摇蚊幼虫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9.29和6.35 mmol/L;Pb2+对4龄摇蚊幼虫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45.98和27.71 mmol/L,摇蚊幼虫对重金属类污染物的忍耐性较高。2、四种指数法对3组混合离子联合毒性结果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对联合毒性结果的定性判断上,毒性单位法(TU)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结果完全一致,而与相加指数法(AI)和相似性参数法(λ)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性。24h处理下,按等比毒性比1:1混合时,TU和MTI评价为部分相加作用,AI和λ评价为拮抗作用;按等比毒性比1:2和2:1混合时,TU、MTI和AI评价均为拮抗作用;而在48h处理下,按等比毒性比1:1,1:2和2:1混合时,TU和MTI均评价为部分相加作用,AI评价为拮抗作用,而λ评价为协同作用。3、Cd2+和Pb2+均对摇蚊幼虫的化蛹、羽化产生影响,且Pb2+对摇蚊幼虫的化蛹、羽化作用的抑制作用更强;两种重金属及其混合离子均对花翅摇蚊幼虫的口器产生致畸作用,主要表现为口器质地变脆,上颚出现断裂,下唇板上的齿部始磨损且出现左右不对称,严重的甚至出现缺口和下唇板中央齿缺刻现象。重金属胁迫下花翅摇蚊幼虫的口器致畸率与作用时间成显着正相关,处理时间越长,致畸率越高,但畸变类型与重金属的种类无关。4、重金属污染物Cd2+和Pb2+对摇蚊幼虫具有急性及慢性毒性,且两种重金属不同配比(1:1,1:2,2:1)混合离子对摇蚊幼虫体内生化标志物表现出联合毒性和时间-剂量效应。理论亚致死浓度重金属Cd2+和Pb2+及其混合离子对摇蚊幼虫保护酶(SOD、CAT)活性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实际水体最大允许残留浓度主要表现为激活作用。理论亚致死浓度下摇蚊体内GST对两种重金属胁迫做出的响应不尽相同,呈现波浪式变化,而P450则处于抑制作用。实际水体浓度下GST活性主要表现为先抑制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而P450则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的作用;而理论浓度及实际浓度Cd2+和Pb2+及其混合离子对MT含量主要表现为诱导增加作用。5、单一重金属Cd2+和Pb2+处理7d时摇蚊幼虫富集浓度无明显差异,而Pb2+处理14d的富集浓度则显着上升。两种重金属不同配比混合离子处理下,Cd2+、Pb2+的富集浓度与单一重金属离子处理存在差异。花翅摇蚊幼虫体内和沉积物中重金属Cd2+的富集因子均比Pb2+大,这表明摇蚊和沉积物对Cd2+的富集能力高于Pb的富集能力。重金属Cd2+和Pb2+对摇蚊幼虫具有急性慢性毒性和联合毒性,且对摇蚊的化蛹率、羽化率产生影响,且对摇蚊口器产生明显致畸作用。花翅摇蚊对Cd2+的富集能力高于Pb2+。摇蚊体内抗氧化酶系(CAT、SOD)、解毒酶系(GST、P450)以及MT参与了重金属污染物的胁迫的应答响应,并表现出时间-剂量效应,可作为评价Cd2+和Pb2+污染的生化标志物之一。(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陈菲[3](2017)在《汞和镉对花翅摇蚊幼虫(Chironomus kiinensis)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农业污水的排放,重金属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重金属在水环境的长期累积与转运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摇蚊幼虫是水环境污染的良好指示生物,其口器畸变、抗氧化酶的活性和化蛹率等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对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暴露起到早期预警的作用。本文选取汞和镉两种重金属,以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nensis)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两种重金属对其在慢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的作用下,口器畸变的类型,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对体重和化蛹率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Hg~(2+)和Cd~(2+)都可以诱导摇蚊幼虫口器产生畸变,但是,其畸变程度存在差异。Hg~(2+)可以诱导花翅摇蚊幼虫的大颚长度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长,并且未发现其他部位发生明显畸变;经过低浓度Cd~(2+)的暴露,摇蚊幼虫口器颏部的中间齿裂开;在Hg~(2+)和Cd~(2+)的联合暴露下,摇蚊幼虫颏部的中间齿和侧齿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畸变类型与暴露浓度无关。结果表明,可以将摇蚊幼虫口器畸变的类型作为评价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2)在不同浓度的亚致死剂量Hg~(2+)、Cd~(2+)和Hg~(2+)-Cd~(2+)暴露下,各处理组的花翅摇蚊4龄幼虫湿重增加,Cd~(2+)处理组摇蚊幼虫的干重降低,其他各处理组的干重均增加,不适宜用其作为监测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指标;花翅摇蚊4龄幼虫化蛹过程中对Hg~(2+)和Cd~(2+)敏感性高,各处理组均有幼虫完成其化蛹过程,且表现为对化蛹率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因此,适宜将其作为慢性毒性效应的指标之一。(3)Hg~(2+)和Cd~(2+)之间的联合毒性作用表现为协同。两种重金属(0.002 mg·L-1-0.256 mg·L-1)对花翅摇蚊幼虫体内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先促进其酶活性升高,然后抑制其酶活性。花翅摇蚊幼虫在两种金属的单一毒性及其联合毒性的暴露下,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表现为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升高,先快速降低至低于对照组,随后缓慢上升且高于对照组,最后下降至其最低值。(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陈菲,刘曼红,蔡艳,马玉堃[4](2016)在《Hg~(2+)对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幼虫口器致畸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温(17.0±1.0)℃和16h光∶8h暗的光周期下,采用加标于沉积物法研究Hg~(2+)对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幼虫口器的致畸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慢性毒性影响。将4龄摇蚊幼虫暴露于0.002mg·L~(-1)、0.004 mg·L~(-1)、0.008mg·L~(-1)、0.016mg·L~(-1)、0.032mg·L~(-1)、0.064mg·L~(-1)、0.128mg·L~(-1)和0.256mg·L~(-1)8个Hg~(2+)浓度梯度下,测定摇蚊幼虫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Hg~(2+)显着影响花翅摇蚊幼虫体组织SOD和CAT活性,且与Hg~(2+)暴露浓度呈显着浓度-效应关系(P<0.05)。Hg~(2+)暴露30d后,摇蚊幼虫的大颚长度与Hg~(2+)暴露浓度之间也呈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该结果说明在低浓度Hg~(2+)的胁迫下,摇蚊幼虫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发生了显着改变,可用该幼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指标作为监测水体Hg~(2+)污染及判定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刘亚楠[5](2016)在《防污漆活性物质Diuron对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两代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防污漆是一种有效利用防污活性物质来防止海洋微生物对水下设施的侵蚀的特殊涂料,敌草隆(Diuron)是常用的防污漆的活性添加剂。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后的Diuron分布于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中,并在达到一定浓度后产生生态毒性效应。摇蚊幼虫隶属于昆虫纲双翅目长角亚目摇蚊科,是水体底栖动物主要组成成分。其幼虫阶段迁移能力相对较弱,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使得它们成为水环境检测的优良指示生物。本文以花翅摇蚊为研究对象,根据《沉积物-水体中摇蚊生命周期毒性实验—水体加标法或沉积物加标法》(OECD-233),开创了本实验室花翅摇蚊的标准实验室养殖技术,分别开展了加标水体法对摇蚊的生命周期毒性实验和加标沉积物法对摇蚊的生命周期毒性实验的研究,并且就Diuron在水-沉积物相的物质浓度检测及其在各相中的分配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Diuron对花翅摇蚊具有明显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阻缓发育,降低羽化率根据OECD-233加标水法计算摇蚊幼虫的发育率方法,依次算得各个浓度组中各平行摇蚊幼虫的发育率。其中,Diuron对母代摇蚊各浓度组的摇蚊幼虫平均发育率,半效应浓度(ECs0)为5mg/L。两代摇蚊幼虫暴露在同等浓度含Diuron的上覆水中,子代的发育率明显低于母代,ECso值为4.33mg/L,子代对Diuron的敏感性增加。当Diuron浓度大于1.94mg/L时,两代摇蚊发育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母代摇蚊各浓度组羽化结果来看,随着Diuron浓度的逐渐增大,摇蚊的羽化率逐渐降低,ECso值为7.56mg/L。子代摇蚊在经和母代同等浓度Diuron暴露下,ECso值为5.24mg/L,子代对Diuron的耐受性有所降低。Diuron对阻碍摇蚊发育以及降低其羽化率的毒性效应具有一定的毒性累积效应。2.增大雌雄性比随着Diuron暴露浓度的升高,两代摇蚊幼虫雌雄性别比率均呈现倒“U”型,不同世代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当Diuron的浓度小于3.08mg/L时,随着Diuron暴露浓度的升高,两代摇蚊幼虫雌雄性别比率逐渐增大,而当Diuron的暴露浓度大于3.08mg/L时,两代摇蚊的雌雄性别比率又呈现下降趋势,当Diuron浓度为3.08mg/L时母代摇蚊雌雄性别比率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摇蚊幼虫而言,低浓度的Diuron的暴露,更有利于幼虫向雌性发育。3.降低成蚊的繁殖力根据OECD-233计算摇蚊繁殖力的结果表明,当Diuron浓度大于1.22mg/L时,两代摇蚊的繁育力呈现下降趋势。在相同浓度的Diuron暴露后,Diuron对母代摇蚊繁殖力的ECso值为1.99mg/L,其对子代摇蚊繁殖力的ECso为2.68mg/L,子代的繁殖力略大于母代(p>0.05)。4.同等加标浓度,加标上覆水法对摇蚊的毒性更明显通过对两种加标方式的实验结果比较分析可知,加标水法实验中Diuron对母代摇蚊羽化ECso为7.56mg/L,子代更是低至5.24 mg/L;而加标沉积物法实验中,当Diuron的加标浓度为48.18mg/kg时,摇蚊羽化率并未明显降低。对Diuron在各相中的分布研究说明上覆水中Diuron的含量在摇蚊的特定生长阶段对摇蚊是否产生毒性效应至关重要。综上所述,一定浓度的Diuron能够阻碍花翅摇蚊的发育并降低其羽化率和成蚊的繁殖力,且上覆水中的Diuron对花翅摇蚊的毒性较沉积物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刘曼红,张译文,汤颖,潘莹,常雄凯[6](2016)在《Hg~(2+)胁迫对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lensis)幼虫组织叁种酶活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lensis)开展长期低Hg~(2+)浓度暴露下花翅摇蚊毒理效应研究,根据改良寇氏法设定质量浓度为0、0.003、0.009、0.027、0.081、0.243和0.729 mg·L~(-1)氯化汞溶液,将花翅摇蚊卵带分别置于其中培养至子一代达4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摇蚊幼虫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通过LSD法多重比较检验不同浓度Hg~(2+)暴露对叁种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仅0.003 mg·L~(-1)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其他处理组SOD活性均升高,差异显着(P<0.05);仅0.729 mg·L~(-1)处理组与对照组ACh E活性升高,差异显着(P<0.05);各组CAT活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继续培养至子二代幼虫达4龄,测定CAT活性,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花翅摇蚊幼虫在长期低Hg~(2+)浓度暴露下,SOD和ACh E活性对Hg~(2+)具有较高敏感性,可作生物化学标志物监测水体Hg~(2+)早期污染;CAT活性对Hg~(2+)敏感度较低,因此CAT无法有效监测水环境早期Hg~(2+)污染,但子二代比子一代酶活性整体升高,表明对汞适应性增强。(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牛芳,谢菲,张健,吴韶平,李小鹏[7](2015)在《2种取代苯对花翅摇蚊毒性和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取代苯类污染物对水生昆虫毒性及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方法]运用药液培养法和酶活性测定法分析了对氯苯酚和对苯二胺对花翅摇蚊4龄幼虫毒性及细胞色素P450酶活体和离体活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对氯苯酚和对苯二胺对花翅摇蚊4龄幼虫的24 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8.65和78.43 mg/L。对氯苯酚对花翅摇蚊4龄幼虫体内P450酶活性作用主要表现为随作用时间增加抑制作用减小;而对苯二胺则主要表现为随作用浓度增加诱导作用增强。对氯苯酚和对苯二胺对花翅摇蚊4龄幼虫离体P450酶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66.15和594.43 mg/L。[结论]花翅摇蚊细胞色素P450可作为监测对氯苯酚和对苯二胺水体污染的参考生物化学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牛芳[8](2015)在《花翅摇蚊细胞色素P450应答取代苯胁迫生化和分子毒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工农业废水的排放取代苯类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长期累积对人类健康将造成不可逆的危害。摇蚊是水体环境中良好的指示生物,其体内细胞色素P450又可作为生物标志物能对水体污染物的暴露进行早期预警。本文选取苯酚、对氯苯酚、对苯二胺叁种取代苯,以花翅摇蚊4龄幼虫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种取代苯对其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取代苯的单一和联合作用对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及CYP6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3种取代苯对摇蚊4龄幼虫急性毒性大小为对氯苯酚>对苯二胺>苯酚,处理48 h半数致死浓度LC50范围为10~130 mg/L,表现为低毒性,基团毒性大小为-C1>-NH2>-OH;4种评价方式对苯酚+对氯苯酚(1:1、2:1、1:2)、苯酚+对苯二胺(1:1、2:1、1:2)、对氯苯酚+对苯二胺(1:1、2:1、1:2)9组不同二元取代苯联合毒性的评价结果表明AI与λ法的评价毒性大小相一致,M与MTI评价毒性大小相一致。四种评价方法对不同取代苯毒性单位配比(1:1、2:1、1:2)的评价结果均以协同作用为主,表明二元混合物联合毒性作用与各组分浓度关系不大。(2)3种单一取代苯(1~100μmol/L)对4龄摇蚊幼虫体内P450酶活性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苯酚对4龄摇蚊幼虫体内P450酶活性的抑制随浓度和时间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大,对氯苯酚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而抑制作用减小,而对苯二胺主要表现为随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诱导作用逐渐增强;离体细胞色素P450对苯酚、对氯苯酚、对苯二胺3种取代苯敏感性小,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76.85 mg/L.466.15 mg/L和594.43mg/L,敏感性大小为对氯苯酚>苯酚>对苯二胺;苯酚+对氯苯酚组(1:1)与苯酚+对苯二胺(1:1)处理组中,摇蚊体内P450酶活性均低于对照,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亚致死浓度LC20处理组摇蚊体内P450酶活性高于LC10处理组,表现为对P450酶的抑制作用降低。(3)摇蚊10个CYP6全长基因编码蛋白质氨基酸个数为421~528 aa,分子量为49.01~61.94 kDa,理论等电点(PI)为6.01~8.50。亚致死浓度(LC10、LC20)苯酚+对氯苯酚、苯酚+对苯二胺胁迫下,CYP6GB1基因均处于诱导激活状态,诱导范围为1.10倍~45387.27倍。亚致死浓度LC10苯酚+对氯苯酚胁迫下对CYP6基因的表达主要以抑制作用为主,随浓度(LC20)与时间的增加,抑制作用降低;亚致死浓度(LC1o)苯酚+对苯二胺胁迫下,10个CYP6基因均表现为诱导激活作用,但随作用时间增加,诱导作用降低。痕量苯酚浓度(1μmol/L、10μmol/L、100μmol/L)胁迫下,10个CYP6基因表达响应聚为3大类群,其中CYP6EV10、CYP6EW3、CYP6EV9、CYP6FX1、 CYP6FY1为一大类,CYP6FW1、CYP6EY2聚为一类;CYP6FV1、CYP6FV2、CYP6GB1为—大类,其中对CYP6FV1、CYP6FV2、CYP6GB1主要表现诱导激活作用,对其余7个基因(CYP6EV10、CYP6EW3、CYP6EV9、CYP6FX1、CYP6FV1、CYP6FW1、CYP6EY2)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取代苯类有机污染物对摇蚊幼虫P450酶活性与CYP6基因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表明摇蚊幼虫参与了取代苯类有机污染物胁迫的应答反应,并表现出一定时间-剂量效应,可作为水体环境质量监测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周素锐,张文萍,李少南,朱国念[9](2015)在《利用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含量评价农药对花翅摇蚊种群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索种群水平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本文利用β-N-Acetyl-D-glucosaminidase(NAGase)的变化量来监测农药对摇蚊种群发育的影响。从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体内分离纯化得到电泳纯的NAGase,并通过免疫大白兔制得NAGase的多克隆抗体。运用间接非竞争ELISA法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其与共同存在于水体的一些生物的NAGase的交叉反应率为隆线溞4.41%、老年低额溞3.12%、多刺裸腹溞3.40%、中华薄壳介4.17%、日本沼虾3.23%、白纹伊蚊7.50%、小球藻<0.5%。运用抗体测得毒死蜱、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对于摇蚊NAGase释放量的12 d-EC50分别为1.2012、0.0043和0.6281μg·L-1,以NAGase活力作为测试终点,测得相应的12 d-EC50:1.4765、0.0051和0.6756μg·L-1,两者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低于以死亡作为测试终点的12 d-LC50:4.8171、0.0954和2.1340μg·L-1,且毒力大小均为氰戊菊酯>阿维菌素>毒死蜱。上述结果表明,利用NAGase多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农药对花翅摇蚊种群发育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周素锐[10](2014)在《花翅摇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适用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摇蚊等水生节肢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不断的将包含N-乙酰-p-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在内的蜕皮液释放到水中,其释放量可以作为指示生物生物量的指示因子。因此,为了检测摇蚊生长过程中N-乙酰-p-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在水中的释放量,经过0.05mol/L Tris-HCl缓冲液(pH=7.2)提取,60%-100%硫酸铵沉淀,DEAE SephadexA-25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G-150分子筛柱层析,从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体内提纯了N-乙酰-p-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并达到了电泳纯,其亚基分子量约为13kD。以粗提物为起点,酶的纯化倍数和纯化回收率分别为33.03倍和10.86%,纯化产物的比活力为8.06U/mg。酶促反应的米氏常数Km为0.1003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为0.2512μmol/(L-min).酶催化底物分解的最适pH为6.0且在pH5.0-8.0的范围内活性处于高位;酶催化底物分解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且在不高于50℃的温度下处理60min,酶活性下降不明显。用纯化的花翅摇蚊NAGase免疫两只新西兰大白兔,得到效价为1:10000的兔抗花翅摇蚊NAGase多克隆抗体,运用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定量测定花翅摇蚊NAG(?)的最适抗原浓度为7.64μg/mL,最适稀释抗血清倍数为1:10000;测定NAGase-IR的标准曲线为:Y=1.0886(1-e-0.2762x),相关系数r2=0.9951,标准误差S=0.0257,灵敏度为49.56ng/mL;不同蛋白浓度的批内、批间和整体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回收率介于92.18-97.59%之间。以本实验获得的花翅摇蚊NAGase抗体与来自其他水生节肢动物和藻的NAGase做交叉反应,测得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隆线溞4.41%,老年低额溞3.12%,多刺裸腹溞3.40%,中华薄壳介4.17%,日本沼虾3.23%,白纹伊蚊7.50%,小球藻<0.2%。这预示所制得的抗体不仅在甲壳纲与昆虫纲之间具有特异性,在昆虫纲的双翅目内部也具有特异性。分别用兔抗人NAGase多克隆抗体和兔抗隆线溞NAGase多克隆抗体与花翅摇蚊NAGase进行反应,它们之间的交叉率分别为1.2%和4.68%。利用间接非竞争ELISA方法研究了毒死蜱、氰戊菊酯和阿维菌素对花翅摇蚊NAGase释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所设置的试验浓度下,摇蚊幼虫的生长受到抑制,其NAGase的释放量也相应减少。运用抗体测得3种杀虫剂对于NAGase体外释放量(immunoreactive NAGase protein,NAGase-IR)的12d ECso分别为1.2012、0.0043和0.6281μ g/L,其值略低于以NAGase活力作为测试终点的12dEC50(1.4765、0.0051和0.6756μ g/L)。两者均明显低于以死亡作为测试终点的LC50(4.8171、0.0954和2.1340)。上述结果表明,NAGase多克隆抗体可以用来更加灵敏和更加特异性地检测农药对花翅摇蚊生长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5-01)
花翅摇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河流、湖泊等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重金属污染,不仅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而且间接威胁人类健康。花翅摇蚊是摇蚊中的优势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淡水环境中,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探讨花翅摇蚊(Chironmus kiiensis)对重金属Cd2+和Pb2+胁迫响应,本文测定了两种重金属Cd2+和Pb2+对花翅摇蚊4龄幼虫的急性及联合毒性、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以及口器致畸的作用,体内五种生物标志物(SOD、CAT、GST、P450、MT)的变化,以及花翅摇蚊对两种重金属富集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摇蚊幼虫暴露于两种重金属中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对重金属的敏感性增大,暴露初期幼虫活动减慢,受刺激的应激反应减弱。而暴露后期中毒而死的幼虫身体僵直,尾部出现“S”型弯曲,体色变为灰绿色。这表明重金属Cd2+和Pb2+对花翅摇蚊具有中毒损伤作用。Cd2+对4龄摇蚊幼虫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9.29和6.35 mmol/L;Pb2+对4龄摇蚊幼虫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45.98和27.71 mmol/L,摇蚊幼虫对重金属类污染物的忍耐性较高。2、四种指数法对3组混合离子联合毒性结果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对联合毒性结果的定性判断上,毒性单位法(TU)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结果完全一致,而与相加指数法(AI)和相似性参数法(λ)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性。24h处理下,按等比毒性比1:1混合时,TU和MTI评价为部分相加作用,AI和λ评价为拮抗作用;按等比毒性比1:2和2:1混合时,TU、MTI和AI评价均为拮抗作用;而在48h处理下,按等比毒性比1:1,1:2和2:1混合时,TU和MTI均评价为部分相加作用,AI评价为拮抗作用,而λ评价为协同作用。3、Cd2+和Pb2+均对摇蚊幼虫的化蛹、羽化产生影响,且Pb2+对摇蚊幼虫的化蛹、羽化作用的抑制作用更强;两种重金属及其混合离子均对花翅摇蚊幼虫的口器产生致畸作用,主要表现为口器质地变脆,上颚出现断裂,下唇板上的齿部始磨损且出现左右不对称,严重的甚至出现缺口和下唇板中央齿缺刻现象。重金属胁迫下花翅摇蚊幼虫的口器致畸率与作用时间成显着正相关,处理时间越长,致畸率越高,但畸变类型与重金属的种类无关。4、重金属污染物Cd2+和Pb2+对摇蚊幼虫具有急性及慢性毒性,且两种重金属不同配比(1:1,1:2,2:1)混合离子对摇蚊幼虫体内生化标志物表现出联合毒性和时间-剂量效应。理论亚致死浓度重金属Cd2+和Pb2+及其混合离子对摇蚊幼虫保护酶(SOD、CAT)活性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实际水体最大允许残留浓度主要表现为激活作用。理论亚致死浓度下摇蚊体内GST对两种重金属胁迫做出的响应不尽相同,呈现波浪式变化,而P450则处于抑制作用。实际水体浓度下GST活性主要表现为先抑制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而P450则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的作用;而理论浓度及实际浓度Cd2+和Pb2+及其混合离子对MT含量主要表现为诱导增加作用。5、单一重金属Cd2+和Pb2+处理7d时摇蚊幼虫富集浓度无明显差异,而Pb2+处理14d的富集浓度则显着上升。两种重金属不同配比混合离子处理下,Cd2+、Pb2+的富集浓度与单一重金属离子处理存在差异。花翅摇蚊幼虫体内和沉积物中重金属Cd2+的富集因子均比Pb2+大,这表明摇蚊和沉积物对Cd2+的富集能力高于Pb的富集能力。重金属Cd2+和Pb2+对摇蚊幼虫具有急性慢性毒性和联合毒性,且对摇蚊的化蛹率、羽化率产生影响,且对摇蚊口器产生明显致畸作用。花翅摇蚊对Cd2+的富集能力高于Pb2+。摇蚊体内抗氧化酶系(CAT、SOD)、解毒酶系(GST、P450)以及MT参与了重金属污染物的胁迫的应答响应,并表现出时间-剂量效应,可作为评价Cd2+和Pb2+污染的生化标志物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翅摇蚊论文参考文献
[1].王剑南,许力山,曹传旺.Cd~(2+)和Pb~(2+)对花翅摇蚊幼虫的毒性及对叁种生物化学标志物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9
[2].王剑南.重金属Cd~(2+)和Pb~(2+)对花翅摇蚊生态毒理效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3].陈菲.汞和镉对花翅摇蚊幼虫(Chironomuskiinensis)的毒性效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7
[4].陈菲,刘曼红,蔡艳,马玉堃.Hg~(2+)对花翅摇蚊Chironomuskiiensis幼虫口器致畸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水产学杂志.2016
[5].刘亚楠.防污漆活性物质Diuron对花翅摇蚊(Chironomuskiiensis)两代毒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6].刘曼红,张译文,汤颖,潘莹,常雄凯.Hg~(2+)胁迫对花翅摇蚊(Chironomuskilensis)幼虫组织叁种酶活性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
[7].牛芳,谢菲,张健,吴韶平,李小鹏.2种取代苯对花翅摇蚊毒性和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
[8].牛芳.花翅摇蚊细胞色素P450应答取代苯胁迫生化和分子毒理机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9].周素锐,张文萍,李少南,朱国念.利用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含量评价农药对花翅摇蚊种群发育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15
[10].周素锐.花翅摇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适用性初探[D].浙江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