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衣藻人工微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FAT1和DLD2基因功能的解析

莱茵衣藻人工微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FAT1和DLD2基因功能的解析

论文摘要

莱茵衣藻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绿藻,近年来,其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且转化系统已经成熟,是一个受到广泛重视的进行遗传研究的模式生物。人工微RNA技术具有特异性高、效率高等优点,是植物中进行基因功能研究的良好工具。本研究采用人工微RNA技术,以衣藻内源的miRNA为骨架,设计衣藻人工微RNA,旨在利用人工微RNA技术,对莱茵衣藻FAT1和DLD2基因功能进行解析,探寻其编码的产物是否为脂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传统的amiRNA表达载体构建方法费用高、操作繁琐,本研究中采用的基于一步法反扩和接合辅助的遗传整合克隆(mating-assisted genetically integrated cloning, MAGIC)的amiRNA表达载体构建方法具有高效、操作简单、成本低、高通量等优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用于产生amiRNA表达单元的供体骨架载体pRTK-gfp和用于将amiRNA表达单元整合到衣藻基因组的受体骨架载体pmiR1162-gfp;(2)采用基于一步法反扩和MAGIC的amiRNA表达载体构建方法构建了特异性针对FAT1和DLD2基因的amiRNA表达载体pmiR1162-FAT1和pmiR1162-DLD2;(3)通过玻璃珠法分别将amiRNA表达载体pmiR1162-FAT1和pmiR1162-DLD2转化莱茵衣藻CC-425细胞,PCR验证转基因衣藻的阳性克隆率为85%;(4)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衣藻中FAT1和DLD2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降低了60-85%;(5) Nile red染色法结果显示FAT1基因的沉默对衣藻中中性脂含量降低的效果比较明显,而DLD2基因的沉默对衣藻中性脂含量影响不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莱茵衣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模式生物
  • 1.1.1 莱茵衣藻简介
  • 1.1.2 莱茵衣藻作为模式生物
  • 1.1.3 莱茵衣藻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
  • 1.2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概况
  • 1.2.1 生物信息学
  • 1.2.2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主要方法
  • 1.3 MicroRNA研究概述
  • 1.3.1 microRNA与siRNA的区别
  • 1.3.2 miRNA的发现过程
  • 1.3.3 microRNA的成熟及效应过程
  • 1.3.4 真核生物miRNA的应用
  • 1.3.5 人工微RNA(artificial microRNA,amiRNA)技术
  • 1.4 本研究中选择的基因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和质粒
  • 2.1.2 培养基
  • 2.1.3 主要试剂和酶
  • 2.1.4 主要缓冲液
  • 2.1.5 仪器和设备
  • 2.1.6 本实验中用到的引物
  • 2.2 方法
  • 2.2.1 质粒DNA的抽提及纯化
  • 2.2.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3 大肠杆菌的常规转化
  • 2.2.4 PCR反应体系
  • 2.2.5 接合转移(MAGIC)构建amiRNA表达载体的过程
  • 2.2.6 莱茵衣藻CC-425的玻璃珠转化
  • 2.2.7 荧光定量PCR检测
  • 2.2.8 Nile red染色法检测衣藻中中性脂含量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3.1 高通量的衣藻amiRNA表达载体构建技术
  • 3.1.1 供体质粒pRTK-gfp的构建
  • 3.1.2 受体质粒pmiR1162-gfp的构建
  • 3.1.3 am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 转基因衣藻的获得
  • 3.3 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的RNA表达水平
  • 3.4 Nile red染色法定量测定中性脂含量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展望
  • 4.1 讨论
  • 4.1.1 本研究中的克隆方式
  • 4.1.2 FAT1和DLD2基因的沉默对衣藻中性脂积累影响的讨论
  • 4.2 小结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茉莉酸对莱茵衣藻代谢降解杀菌剂三氯生的影响机制[J]. 生物加工过程 2020(04)
    • [2].莱茵衣藻作为绿色细胞工厂生产高附加值重组蛋白的研究进展[J].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7(01)
    • [3].4种常用抗生素对莱茵衣藻生长及光化学活性的影响[J]. 生物加工过程 2017(02)
    • [4].水环境中莱茵衣藻对纳米氧化铜的吸附及离子溶出的影响[J]. 水资源保护 2020(06)
    • [5].小球藻和莱茵衣藻原生质体的电转化研究[J]. 激光生物学报 2015(02)
    • [6].莱茵衣藻基因组文库的构建[J]. 生物技术通报 2013(04)
    • [7].莱氏衣藻鞭毛研究进展[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8].中国衣藻属研究(Ⅰ)[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9(06)
    • [9].一种高效的莱茵衣藻电转化方法[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02)
    • [10].莱茵衣藻制氢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14(01)
    • [11].莱茵衣藻磷酸果糖激酶RNAi载体构建及其对莱茵衣藻油脂积累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10)
    • [12].壬基酚胁迫对莱茵衣藻的生理影响[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01)
    • [13].莱茵衣藻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通报 2013(06)
    • [14].利用莱茵衣藻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J]. 环境科学 2010(06)
    • [15].莱茵衣藻三基因共调控油脂积累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16].基于全基因组预测莱茵衣藻的新miRNA及其靶基因[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1)
    • [17].硝基苯对莱茵衣藻叶绿素及营养生理的影响[J]. 光谱实验室 2013(06)
    • [18].莱茵衣藻玻璃珠法快速转化检测体系的建立[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19].莱茵衣藻黑暗厌氧发酵生产乙醇的研究[J]. 现代化工 2020(04)
    • [20].衣藻的核基因组转化及外源基因转录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21].衣藻增殖、悬浮与沉降过程对水-泥界面磷素动态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 [22].莱茵衣藻转化体系生产疫苗的研究进展[J]. 科学中国人 2016(05)
    • [23].莱茵衣藻氮胁迫基因数字表达谱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 2012(11)
    • [24].氮源对莱茵衣藻生长和产氢的影响[J]. 太阳能学报 2009(04)
    • [25].基因编辑技术在莱茵衣藻中的应用进展[J]. 生命科学 2018(09)
    • [26].外源葡萄糖对莱茵衣藻生长和产氢的影响[J]. 植物研究 2010(03)
    • [27].衣藻有性生殖的分子机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9(07)
    • [28].衣藻、纤毛与“纤毛相关疾病”[J].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8(05)
    • [29].莱茵衣藻细胞核转化体系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 2017(06)
    • [30].莱茵衣藻增殖沉降与死亡过程对太湖底泥氮素释放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11)

    标签:;  ;  ;  

    莱茵衣藻人工微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FAT1和DLD2基因功能的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